失敗的主要原因是1,而且人員差異很大,1.8萬到30萬。2.地理形勢對法國方面不利。法方所在的萊比錫地勢較低,在炮火攻擊中表現克制。3.法國的指揮調度有問題,不會根據情況改變。4.法國的物資供應不像盟軍那樣順暢。5.拿破侖在壹些判斷上犯了錯誤。6.盟國(奧地利等。)背叛了。
萊比錫戰役發生在1813年6月,地點在德國萊比錫附近。拿破侖以654.38+0.8萬人與來自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等國的30萬盟軍進行了艱苦的戰鬥,最終失敗。拿破侖回到萊茵河西岸,最後到達巴黎。第二年,元老院宣布廢除拿破侖的王位。整個戰役結束後,反法聯盟傷亡約5.4萬人,法軍傷亡約3.7萬人。萊比錫戰役是拿破侖戰爭中最激烈的戰役。拿破侖的失敗代表著拿破侖統治德國的最後希望已經破滅。反法聯軍於1814年3月進入巴黎,同年4月11日,拿破侖宣布無條件投降,拿破侖本人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壹個小島上。
活動流程
萊比錫是法國附庸國萊茵聯邦的壹個小鎮(現位於德國)。
法國軍隊在德累斯頓取得了勝利,但拿破侖不在場的其他戰線相繼失敗。首先,奉命迂回到波希米亞軍團的第壹集團軍在庫爾姆附近被盟軍的優勢兵力包圍。這支軍隊壹直戰鬥到8月30日,當時他們的彈藥和食物都用光了,指揮官範達梅帶領剩下的人投降了,這導致法國軍隊損失了壹萬三千多人。沙皇的副官布圖赫·林上校曾說,庫爾姆戰役掃除了遍布波希米亞山谷的失望情緒,整個山谷都充滿了歡呼聲。結果,戰敗的奧地利軍隊重振旗鼓。
當拿破侖從西裏西亞返回德累斯頓時,他給麥克唐納留下了75,000多名士兵。他壹離開,麥克唐納立即根據他的指示向布呂歇爾的西裏西亞軍團發起進攻,企圖將敵人趕回伊沃以東。當布呂歇爾得知拿破侖的離開後,他立即停止了撤退,並指揮西裏西亞軍團進行反擊。結果,他把法國軍隊趕回了博貝爾河以西。在這場戰役中,麥克唐納損失了約1.5萬人、103門火炮以及大量彈藥和裝備。
進攻柏林的四個軍也被敵人的北路軍軍團擊敗。在損失約3000人後,烏迪瑙被迫從易北河撤離。從漢堡出發協調烏迪瑙行動的第13集團軍也遭遇挫折。就這樣,法軍在整個東線和北線都被擊敗,被迫轉入防禦。
為了扭轉被動局面,拿破侖不得不命令南線德累斯頓方向的法軍轉入防禦,並把內伊帶到柏林接管烏迪瑙的陣地,因為後者在接連戰敗後主動要求解職。拿破侖親自飛往東線,率領法國軍隊前往博貝爾河西岸反擊來犯之敵西裏西亞軍團。布呂歇爾看到法軍士氣明顯提高,進攻強度加大。得知拿破侖回來了,他立即命令部隊撤退。這壹舉動讓拿破侖怒不可遏,擔心自己抓不住敵人。
布呂歇爾剛剛撤退,拿破侖就收到了來自德累斯頓的緊急報告。原來南線又緊了。波希米亞軍團在拿破侖離開後立即掉頭返回,繼續圍攻該城。當拿破侖率領部隊匆忙返回時,敵人自行撤退了。拿破侖還沒有來得及思考盟軍向德累斯頓方向的撤退。他分不清這是禍是福,有消息稱北線的法軍在泰博克附近再次被擊敗。在這場戰役中,法軍損失約2.2萬人,其中1.3萬人因放下武器被俘。敵軍北路軍繼續向南推進。
盟軍的三個集團軍逐漸向德累斯頓逼近,對法軍來說形勢越來越嚴峻。法軍在戰場上來回奔波,疲憊不堪,部隊的補給也越來越差。每個士兵每天只能得到半磅面包,而且沒有肉類供應。這樣,部隊的減員非常嚴重,據說病人數量已達5萬多。與此同時,敵人的預備兵也在戰場上不斷投入。法軍背後的俄國哥薩克騎兵的騷擾越來越活躍。然而,此時的拿破侖卻非常冷靜。根據聖西爾的說法,當他談論法國軍隊最近遭受的損失時,他就像在談論中國發生的事情壹樣。壹個嚴峻的事實是,聯軍在三個方向的包圍圈繼續縮小。而拿破侖的預備隊,除了奧格勞德指揮的第九集團軍外,已經全部動用。
似乎越來越近了。由於德累斯頓壹時難以攻克,在布呂歇爾的建議下,盟軍決定采取壹個大膽的計劃:放棄進攻德累斯頓,南方的波希米亞軍隊繞過德累斯頓,在法軍後面拿下萊比錫城;東部的西裏西亞軍隊跨過西部的易北河,與北路軍會師,從北部向萊比錫挺進。兩路都以萊比錫為目標,實施鉗形攻擊,然後切斷法軍的後方道路並將其包圍。
為了執行這壹計劃,蒲軍老兵布呂歇爾留下少量部隊與法軍面對面保持聯系,主力部隊則悄悄轉移到維滕貝格。10月3日,蒲軍擊敗了守衛易北河的法國軍隊,在維滕堡上遊10多公裏處建立了兩座浮橋,並渡到了易北河南岸。10月4日,貝爾納多特還率領北方路軍軍團渡過易北河,從而實現了兩軍會師。他們相遇後,大約有16萬軍隊,他們相互協調,從北方向萊比錫施壓。
當時,拿破侖可以集中25萬以上的軍隊。為了對付盟軍的鉗形攻勢,他決心充分利用內線作戰的有利地位,繼續采取各個擊破的方法。他的部署是:以壹部分兵力向萊比錫以南前進,阻止18萬人的波希米亞軍隊,集中主力向北推進,首先擊潰西裏西亞軍隊,然後殲滅北路軍。在制定這個計劃時,拿破侖考慮到要最大限度地集中他的兵力,所以他決定放棄德累斯頓。他對正在保衛德累斯頓的聖西爾說,預計會有壹場戰鬥,所有的部隊都應該掌握在自己手中,否則他會感到遺憾,他說把聖西爾和他的部隊留在德累斯頓對他的戰鬥沒有任何貢獻。然而,他後來放棄了這個想法,並命令聖西爾軍隊留在德累斯頓。這是幹什麽用的?很有可能,壹旦法軍撤出該城,薩克森很快就會落入盟軍手中。
65438年10月2日,拿破侖命令繆拉率領第二集團軍(16000人)、第五集團軍(14000人)、第八集團軍(7000人)和第五騎兵師趕赴萊比錫南部。其任務是阻止敵軍波希米亞軍隊並確保拿破侖對北路敵軍的進攻。
65438年10月9日,拿破侖親自率領15萬多人北上尋找敵軍西裏西亞軍隊。當時,布呂歇爾已經進入易北河以南的德紹附近。當他得知拿破侖正率領法國軍隊作戰時,他立即率領部隊離開了。拿破侖對盟軍繼續玩這樣的把戲感到惱火,但他不敢追擊他們,因為市中心的敵人正在逼近萊比錫,他不確定繆拉指揮的阻擊部隊能堅持多久。如果李現在在市區攻擊敵人,那麽它也可能馬上溜走。因此,拿破侖決定暫時留在軍隊中,等待南路的敵人與法國阻擊部隊糾纏在壹起而難以脫身,然後迅速向南移動,從兩翼迂回敵人,並將其殲滅在萊比錫城下。不久,繆拉發來報告說,他正率領部隊與波西米亞軍團展開激戰。
就在此時,壹支由5萬人組成的俄軍後續部隊開始抵達前線,數萬援軍也在前往萊比錫的路上。10月13日,布呂歇爾向沙皇建議;讓三個軍團對拿破侖進行集中攻擊,因為盟軍距離很近,兵力上有優勢,有可能壹下子擊敗敵人,並通知施瓦岑堡盟軍總司令,但波希米亞軍團正在緩慢推進。沙皇采納了布呂歇爾的建議,立即進行談判,為最後的圍攻做準備。
10月14日中午,拿破侖抵達萊比錫南部的瓦肖鎮,這裏是繆拉的總部。這壹天,盟軍集中了大量騎兵,對繆拉的防禦陣地發起了試探性攻擊。雙方發生了大規模的騎兵戰鬥,結果不分勝敗。
萊比錫周圍的戰爭氣氛越來越緊張。這座當時只有約3萬居民的商業城市西有埃爾斯特河,北有帕爾塔河,南有普拉澤河。最後兩條河流在萊比錫北部匯合,流入埃爾斯特河。因此,萊比錫市位於三條河流交匯處的東部,地勢相對較低,在河流經過的地方形成了壹些沼澤。在東部、南部和北部,有七條道路相連,東部的壹條主幹道通往德累斯頓。城西有兩座橋,分別建在埃爾斯特河和普魯茲河上。這是去萊比錫的必經之路。城南約五公裏處有壹片連綿的丘陵地帶。
10年6月4日,法軍仍有約19萬人,他們被盟軍壓縮在萊比錫附近三面環河的狹窄地區,被迫采取防禦措施。通往萊比錫東部、南部和北部的七條道路被盟軍封鎖,城市西部橫跨普雷澤河和埃爾斯特河的兩座橋梁仍在法軍控制之下,他們可以從那裏撤退到萊茵河和法國本土。當時法軍的部署如下:繆拉指揮第2、第5、第8、第9、第11和第12集團軍以及第5、第1、第4和第2騎兵師,在萊比錫南部和東南部阻擊敵軍波希米亞軍隊,內伊指揮第6、第7、第3和第4集團軍,阻擊北路盟軍,主要是布呂歇爾的西裏西亞軍隊;拿破侖的衛隊和壹些騎兵是總預備隊,位於萊比錫市東部附近。
10,15之後,盟軍的進攻計劃由施瓦岑堡制定,但經過沙皇的修改後才最終確定下來。根據計劃,聯軍分為四個攻擊小組,從四個方向進攻。布呂歇爾率領壹個約5.4萬人的小組,從西北方向壓縮到萊比錫;波希米亞軍團分為三個小組:格雷將軍率領19000人進攻埃爾斯特河以西的林登瑙,其任務是奪取通往萊比錫西部的唯壹通道,切斷法軍的後方交通線和退路。默維爾特將軍率領28000人從齊維考進攻萊比錫,維特根斯坦元帥率領96000人在萊比錫東南部承擔主要任務並奪取萊比錫。
拿破侖在判斷上述聯軍部署時犯了壹些錯誤。10月15日下午,他根據不準確的情報作出結論,說布呂歇爾和貝爾納多特不敢從哈勒爾沿公路進攻,以為他們會從萊比錫西部繞到南部會師。基於這壹判斷,拿破侖於10月16日上午7時倉促下令,將駐紮在萊比錫西北部拉迪菲爾德和林登沙的第六集團軍撤出防禦陣地,作為預備隊調往萊比錫西南部。他預計,經過這樣的調整後,他可以支持林登瑙的西部和南部部隊的南部。當時,陸軍司令馬爾蒙德正在林登沙的教堂裏觀察,他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北面的壹系列營火。據估計,布呂歇爾的軍隊已經到達,但在接到拿破侖的命令後,他不顧當面敵情,勉強執行了命令。
1813 10 6月16日上午9時,盟軍三聲炮響,被稱為“民族戰役”的萊比錫戰役正式打響。隨後,雙方持續進行了5個多小時的激烈炮擊。天寒地凍,細雨霏霏,地上濃煙滾滾。盟軍的四個攻擊集團逐漸壓縮到萊比錫。
在北線,馬爾蒙德剛開始向南移動,就立即遭到布呂歇爾軍隊的攻擊。馬爾蒙德見自己無法執行拿破侖的命令,於是退守埃爾斯特河岸的默克和沃倫,繼續防守,同時指揮內伊向北推進。內伊命令貝·唐德率領第4集團軍前來增援,但貝·唐德在行軍途中得到了林登瑙告急的消息。貝唐德知道林登瑙橋是法軍唯壹的退路,他絕不能失去它,所以他果斷改變方向,趕往林登瑙尋求增援。內伊得知上述情況後,立即命令剛剛集結回來的第三集團軍派出壹個師支援馬爾蒙德,另外兩個師占領第四集團軍原來的防禦陣地。第六集團軍的形勢再次變得非常危急,馬爾蒙德懇求內伊將第三集團軍的另外兩個師調歸他指揮。就這樣,大約1.5萬名士兵在戰場上跑了壹整天,沒有放壹槍壹彈。人們認為這是那天最大的不幸。經過激戰,北線的法軍被迫撤退,退守萊比錫北部的戈利斯和奧爾蒂斯防線。
在西線,林登瑙的情況相當好。在第四集團軍緊急增援後,橋梁和道路仍在法軍手中。
在南線,從上午9點到11點,戰鬥異常激烈。法國軍隊在每壹點上都打退了盟軍的進攻,並牢牢地堅守住了陣地。第八集團軍在波蘭王子波尼亞托夫斯基的指揮下,堅守在麥克萊斯堡、多裏茨和科涅維茨壹線。奧格勞德的第九集團軍仍在圖森,隨時準備支援第八集團軍。維克多的第二集團軍在瓦肖。勞裏斯頓的第五集團軍在利伯特·烏爾科維和紮克豪森。Mortiere和Oudineau各指揮青年近衛軍和老年近衛軍兩個師作為預備隊,分別位於萊比錫的東側和瓦肖的西北側。麥克唐納的第11軍位於霍爾茨豪森及其附近地區。此外,面對南線聯軍的中心陣地,也就是瓦肖和李貝特·烏爾科維之間,法軍還集中了壹百五十門火炮。
根據當時的形勢,拿破侖決定集中大約12,000名騎兵,由繆拉指揮,在150門火炮的掩護下,從盟軍南方戰線的中心突圍。其他軍隊緊隨其後,利用騎兵和炮兵的突破效果,將敵人壹分為二。與此同時,第十壹軍和第三軍向霍爾茨豪森和薩傑費特方向的敵軍右翼發起進攻,第六軍自西向東向敵軍左翼發起進攻,協調第十壹軍和第三軍的行動。然而,第六集團軍和第三集團軍當時在萊比錫的西部和北部被敵人纏住,壹時無法脫身,因此拿破侖壹直等到下午兩點左右才決定不再等待,立即進攻。
在炮火的掩護下,繆拉率領12000名騎兵和緊隨其後的步兵從山脊後疾馳而來,以密集的隊形沖向對方的中心陣地。那不勒斯國王壹如既往地勇敢,他帶刀沖在前面,12000把戰刀緊隨其後,軍隊沖走了,所向披靡,壹連打散了敵人的兩個步兵營,繳獲了26門火炮。三個盟國的君主嚇壞了,急忙撤退以避免被俘。與此同時,麥克唐納的軍隊也向敵人的右側發起了進攻。繆拉的騎兵和隨後的步兵相繼進入古爾登戈沙和奧恩漢以南的防線;麥克唐納的軍隊也逼近了薩傑弗特。繆拉的騎兵在壹次猛烈的疾馳後很快就精疲力竭了。這時,聯軍從贊河以南抽調了13個中隊的騎兵預備隊。這支以哥薩克騎兵為主的強大部隊反擊了進攻的法國騎兵。經過激戰,聯軍將進攻的法軍趕回了原來的出發位置。聯軍左翼默維爾特集團也向多裏茨的法軍發起了進攻,但進攻受挫,默維爾特本人被俘。
布呂歇爾再次向萊比錫北部發起進攻。因此,拿破侖不得不暫時放下勝敗不分的南線,策馬向萊比錫北部進發。法國軍隊在北部戰線的戰鬥中失敗了,損失了53門火炮,但敵人的約克軍隊也損失了約8千人。這樣,盟軍對萊比錫的包圍圈被進壹步縮小。
雙方各損失約2萬人(法軍近3萬人,聯軍近4萬人),勝負不分。壹些戰爭歷史學家認為,拿破侖應該而且可以在這個時候退守西方,以便東山再起,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決心繼續戰鬥,這是拿破侖犯下的致命錯誤。
當晚戰鬥結束後,拿破侖將大本營轉移到萊比錫東南部的斯托特裏茨。傳統上,他身邊都是他的老警衛。在這裏,拿破侖召見並釋放了在當天戰鬥中被俘的默維爾特將軍。拿破侖和他是老相識。奧斯特裏茨戰役後,他向拿破侖提出了盟軍的停戰建議。這壹次,拿破侖請他轉達他對停戰談判的建議。
盟軍沒有回答拿破侖的建議。第二天,也就是10月17日,雙方只是零星交戰,並沒有進壹步的大動作。雙方都意識到是時候決定他們的命運了,他們正在積極準備最後壹擊。
也是在16日晚,拿破侖調整了法軍的防禦部署,從南部和東部戰線的防禦陣地撤出,並將法軍向後收縮到羅斯尼、周克爾豪森、霍爾茨豪森、巴芬多夫和戈利斯。法國軍隊沒有可以指望的援軍。聖西爾在德累斯頓領導著27000人,那裏太遠了,他很難保護自己。達烏第13軍被圍困在漢堡,無法脫身。只有當萊比錫東北部迪本地區的第七集團軍被調回時,法軍才會增加約1.5萬人,但其中大多數是外國人。調整部署後,萊比錫法軍總兵力約為15萬人。17日清晨,拿破侖在繆拉的陪同下巡視了戰場。繆拉說,自博羅季諾以來,我們從未見過這麽多人在戰鬥中喪生。法軍被盟軍三面包圍,面積越來越小。這座城市到處都是受傷的士兵。在連綿不斷的雨中,到處都能聽到外國士兵的抱怨聲。
僅在17日壹天,就有11萬增援部隊抵達,其中包括貝尼格森率領的4.1萬俄羅斯軍隊、貝爾納多特軍團率領的約6萬瑞典軍隊以及科洛雷率領的壹支奧地利軍隊。此時,盟軍有30多萬人,而且彈藥和各種物資都很充足。
盟軍計劃在18日上午發起總攻,屆時他們將分成6個攻擊小組,對萊比錫城進行四面圍攻。布呂歇爾進攻東北部,格雷仍然進攻西部的林登瑙,貝爾納多特進攻北部。另外三條路分別指向羅斯尼、普羅貝克達和紮克豪森。這時,拿破侖的大本營轉移到了斯托特裏茨的壹家煙草工廠。
18日8時,盟軍開始進攻。到下午2點,除了左翼取得了壹些進展,攻占了羅斯尼和杜森外,大部分陣地仍在法軍手中。其中,進攻普羅布捷達的巴克利部因遭到法軍炮火猛烈轟擊而損失慘重,被迫暫時采取守勢。進攻林登瑙的葛萊部被貝特朗德軍徹底擊敗。隨後,貝特朗德軍發起反擊並將其向西推進了十幾公裏,從而確保了法軍的順利撤退。
面對盟軍優勢兵力的進攻,拿破侖命令法軍主動撤離壹些難以繼續堅守的陣地。下午3時許,當法軍正在收縮,盟軍正在步步進逼時,在萊比錫東北部防守普嫩斯托夫的第七集團軍中,兩個薩克森旅和壹個炮兵連共約3000人以19門火炮向盟軍投降。當拿破侖聽到這個消息時,他立即帶領壹些衛兵疾馳去增援和穩定防禦陣地。然而,法軍寡不敵眾,形勢越來越嚴峻。最糟糕的是,炮彈已經快打完了,以至於拿破侖不停地說,如果他有3萬枚炮彈,他將成為世界的主人。
晚上,除了科尼維茨、普羅比達和斯托特裏茨以外的所有陣地都被放棄了,法軍被壓縮並擠到了萊比錫城及其郊區。奈伊和另壹名陸軍指揮官也受了傷。
天漸漸黑了。拿破侖意識到大勢已去,於是指示參謀長伯蒂爾下令部隊撤退。根據命令,麥克唐納命令他的第11軍和第7軍繼續堅守科涅維奇、普羅布凱達、斯托特裏茨、魯德尼和萊比錫,以掩護主力撤退。與此同時,聖西爾方面軍下令堅守德累斯頓自行組織突圍。下達命令後,拿破侖倒在大本營的長椅上,立即睡著了。將軍們圍坐在壹起,默默地看著他。周圍壹片漆黑,最後壹戰的喊叫聲、傷員的呻吟聲和軍隊撤退的車輪聲混雜在壹起,傳入拿破侖所在的破水磨。壹刻鐘後,他突然醒來,趕往萊比錫。直到第二天早上九點以後他才離開這個城市。
65438+10月6月9日,65438+法軍從四面八方撤退,全部在萊比錫城集結,撤退到西部唯壹的林登瑙渡口。每條街道都很擁擠。蒲軍和瑞典軍隊正在攻入北部郊區,奧地利軍隊正從南部逼近該市。彈藥車、騎兵、大炮、牛羊、傷兵和隨軍商販等。,所有人擠在壹起,爭先恐後地逃命。每當敵人的炮彈落下時,妳都能聽到許多受傷者的哭喊聲。拿破侖壹如既往地保持冷靜,仿佛周圍的毀滅景象與他無關。在幾個隨從的陪同下,他和混亂的人群壹起穿過了林登瑙大橋。過橋後,他在林登瑙附近的壹家磨坊裏平靜地睡著了。他將等待法軍渡河,然後帶著軍隊繼續向西撤退。
戰鬥結果
19年6月9日上午9時,沙皇要求堅守萊比錫的法國守軍投降,以保全這座城市,但遭到了法國守軍的斷然拒絕。
在法國軍隊撤退期間,發生了壹起事故:壹名負責保護橋梁的工兵班長接到命令,壹旦敵人追兵到達,就立即去炸掉橋梁。當布呂歇爾的幾名騎兵沿河向林登瑙方向迂回時,工程隊的班長被槍聲嚇得驚慌失措。他們誤以為敵人的旅是追兵,引爆了事先放置的炸藥,炸毀了法軍撤退的唯壹石橋,並阻止了約28000名衛兵過河,其中包括勞裏斯頓、雷諾、陸軍司令麥克唐納和16日剛剛晉升為元帥的波蘭王子波尼亞托夫斯基。麥克唐納跳進河裏,幸運地遊到了對岸。波尼亞托夫斯基被淹死了,所有的法國軍隊都被俘了。震驚歐洲的萊比錫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在這場戰役中,法軍損失超過6.5萬人。除死者外,36名著名軍官和3萬多人被俘虜。另有28面軍旗、900輛彈藥車、300多支槍和4萬多支步槍被聯軍繳獲。拿破侖率領撤退的法軍邊戰邊退,於11月初抵達萊茵河。他離開了馬爾蒙德,率領三支軍隊在美因茨擔任守軍,然後自己回到了巴黎。10月11日,聖西爾率部在德累斯頓投降。盟軍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傷亡卻遠遠大於法軍,5.4萬名官兵成了法軍的幽靈,比法軍多了近2萬人。
在埃爾斯特河畔的戰場上,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現代歐洲從中世紀的蛻皮中脫穎而出。從此,法蘭西第壹帝國被扼殺並崩潰,法國人民和1793年壹樣,面臨強大外部敵人的入侵。
活動評估
拿破侖在盧岑、保岑和德累斯頓連戰連捷後,最終在萊比錫戰敗。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政治上,戰爭的性質發生了變化。
在拿破侖統治的初期,雖然有為自己的帝國擴張領土和為自己爭奪霸權的成分,但客觀地說,它仍然具有壹定的進步意義,因為當時的主要目標是各國的封建王室及其賴以生存的封建制度,受到被壓迫人民的歡迎。在他執政的後期,當他成為歐洲的征服者和霸主時,法國發動的決定性戰爭對歐洲各國人民來說不再是解除封建制度的枷鎖,而是給他們帶來了沈重的戰爭負擔和苦難。因此,已經獲得部分解放的人民不希望法國再次壓迫他們,並反對拿破侖對他們施加戰爭。所以拿破侖後期的戰爭是違背大多數人利益和意願的。與此同時,各國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在先前對拿破侖的戰爭中失敗後,利用人民對法國壓榨財富的不滿,鼓勵壹些人起來反抗法國起義,被迫實施了壹些改革。就這樣,法國軍隊被迫在敵對國家作戰,缺乏人民的幫助,無法及時獲得信息,分散的人員經常遭到襲擊,後勤補給越來越困難。法國軍隊中的壹些外國士兵在戰鬥前多次叛變。這些都對法國軍隊的士氣產生了不良影響。
其次,皇帝的高度集權約束了元帥的能動性。
拿破侖戰爭後期,作戰面積不斷擴大,參戰部隊數量不斷增加。這樣,結合了最高指揮官和前線指揮部職責的指揮系統已經不適應作戰的要求。為了在廣闊的戰場上指揮數十萬軍隊,不僅需要有壹支有效的參謀隊伍,還需要有壹位能夠獨立承擔戰場指揮重任的得力將領。然而,拿破侖對元帥們的要求無非是諾諾的服從和鐘表等命令的準確執行。多年來,我逐漸形成了壹個習慣:拿破侖在場時,壹切都活蹦亂跳,指揮系統可以發揮很高的作用。壹旦拿破侖不在,他的元帥們,包括參謀長,往往不能采取主動,甚至不敢做出哪怕是壹個小小的決定。
在1813年的戰爭中,盟軍的實力急劇增加,他們經常以多種方式作戰。在這種復雜的情況下,拿破侖壹個人無法應對多變的局勢,更不用說他的元帥們了。雖然拿破侖四處奔走,不斷下達各種指令,但畢竟不能及時掌握和處理各方面的情況,以至於法軍經常處於被動。例如,在萊比錫戰役期間,拿破侖口頭指示在埃爾斯特河上建造壹座橋梁,以確保法軍的撤退。然而,總參謀長伯蒂爾遵循的原則是,沒有拿破侖的書面命令,他不能貿然行動。因此,他沒有積極執行拿破侖的建橋指示,這使得法軍在撤退時只有壹座石橋可以通過,因此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另壹個例子是,在包岑戰役中,內伊率領軍隊繞道前進,比拿破侖的時間提前壹個小時到達敵人的後方,但由於沒有得到進壹步的指示,他被動地留在了那裏。當新的訂單到達時,他已經延誤了戰鬥機並形成了被動局面。
從作戰原則上講,分散兵力是大忌。
忽視傳統的機動殲敵戰術。本來,高度集中使用兵力是拿破侖指揮作戰的壹貫特點和優勢。在1813年的戰爭中,他多次分散兵力。因此,即使在取得初步勝利的情況下,他也無法實現徹底擊敗或殲滅敵人的目標。例如,在盧岑和德累斯頓之間的戰鬥中,他多次分兵進攻柏林,以至於在決定性時刻,勝利因兵力不足而受到影響。其實當時只要俄軍被殲滅,柏林自然就成了法軍的囊中之物。在萊比錫的最後壹戰中,他沒有把漢堡的Dau軍和德累斯頓的Saint-Cyr部放在壹起。奇怪的是,在戰前,他改變了將聖西爾的軍隊轉移到北方萊比錫的決心,讓聖西爾率領數萬軍隊守著德累斯頓空虛毫無意義。
在1813年的戰爭中,拿破侖違背了機動和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原則,過於註重地理目標的奪取。盯著柏林並想占領這座城市是壹個明顯的例子。就當時的情況而言,攻占柏林對於實現戰爭目的而言只是次要意義,但拿破侖壹再追求攻占柏林的目標。另壹個例子是,在德累斯頓勝利後,如果執行最初的計劃,繼續追擊殲敵主力波希米亞軍隊,直指布拉格和維也納,那麽戰場的主動權可能會完全轉移到法國軍隊手中。可惜拿破侖不敢放棄德累斯頓和易北河的防線,導致原計劃流產。若米尼後來在他的著作《孫子兵法》中評論說:“如果拿破侖追求他在德累斯頓的勝利並進軍波西米亞,那麽他可能會避免在庫爾姆的慘敗,甚至威脅布拉格,從而瓦解盟軍。”
此外,拿破侖缺乏騎兵,因此他無法在廣闊的戰場上及時獲取敵人的信息並擴大戰果。法國軍隊中大量的新兵也對拿破侖的失敗產生了重要影響。
聯軍因為兵力上的絕對優勢和靈活的戰術取得了勝利。盟軍決定攻擊法國元帥指揮的部隊,避免與拿破侖本人發生正面沖突,而這恰恰是拿破侖指揮系統的致命弱點。從整個戰爭過程來看,盟軍的行動謹慎而緩慢,這使他們在過去遭受的損失較少。在聯軍陣營中,蒲軍陸軍老兵布呂歇爾采取了積極而大膽的行動,在整個聯軍中發揮了主導作用。他大膽地越過易北河與北路軍會師,從西北方向插入法軍後方,不僅引出了過於謹慎的貝爾納多特,而且與南路波希米亞軍配合,造成了對法軍的攻守有利局面,從而牢牢地贏得了戰場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