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江門蓬江美食羊橋餐廳

江門蓬江美食羊橋餐廳

中國第壹僑鄉廣東江門簡介。

簡介

江門市形成於公元14世紀,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五邑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中國著名僑鄉首府。

江門市因地處西江及其支流蓬江的交匯處,江南的煙墩山和江北的蓬萊山對門而得名。

早在元末明初(公元1368~1388),這裏就形成了市集。17世紀初,江門市場因商業貿易而繁榮,逐漸成為珠江三角洲的貿易中心,西江中下遊的大部分貨物都分布在這裏。1904年,江門被辟為對外貿易口岸,設立江門北街海關,為廣東八大海關之壹。西方的現代工業和文化也被引進和發展。1925年,江門被定為省轄市。1931年,撤銷市級建制,劃回新會縣。

10月23日江門解放了。1951年1月江門改為省轄市。後來又先後歸廣東中央行政公署、肇慶區、佛山區管轄。1983年,江門市劃為省轄地級市,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新會、臺山、開平、恩平、鶴山、陽江、陽春7個縣。1988年,陽江和陽春分離,設立陽江市。從1992到1994,先後有5個縣撤縣設市,由江門市代管。2002年9月,撤銷縣級新會市,設立江門市新會區。新會區轄原縣級新會市會城鎮、大澤鎮、司前鎮、沙堆鎮、顧靖鎮、三江鎮、崖門鎮、雙水鎮、羅坑鎮、大嶴鎮、周目鎮,區人民政府駐會城鎮。原縣級新會市的塘廈鎮、荷塘鎮、杜阮鎮劃歸江門市蓬江區管轄。

江門市現轄蓬江區、江海區、新會區和臺山、開平、鶴山、恩平四個縣級市。其轄區俗稱“武義”。共同的歷史、同宗同源的地緣人緣、海外對五邑的影響,讓江門五邑展現出濃郁的民俗風情。

2008年江門市及其轄市的城市建成區總面積為65,438+098.87平方公裏,其中江門市(蓬江、江海和新會)的城市建成區面積為65,438+008.62平方公裏。

全市常住總人口465438+萬人,人口密度405人/平方公裏。人口中有52個民族,其中漢族占總人口的98.66%。在其他565,438+0個少數民族中,壯族人口最多,占少數民族人口的60%。五邑方言是粵語的壹個分支,是五邑地區的主要方言。

江門五邑是中國著名的僑鄉,有“中國第壹僑鄉”的美譽。祖籍江門的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目前已達376萬人,分布在五大洲107個國家和地區。江門五邑籍華僑華人中,20%在亞洲,70%在美國。

近年來,江門市不斷繪制城市建設藍圖,不斷加大城市建設投資力度,相繼建成了東湖公園、東湖廣場、五邑華僑廣場、院士路、常棣風情街、釜山公園、玉湖公園、體育公園、名人廣場、周剛廣場等壹批重大城市建設項目城市功能進壹步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當妳到達江門時,最重要的是看到散布在農村和竹林中的了望塔。在廣闊的綠色稻田中,蜿蜒的河水緩緩流動,在茂密高大的竹林中有風格各異的了望塔。每個了望塔都有壹個感人的故事...尋跡了望塔,就像打開壹幅僑鄉畫卷,走進歷史往事。

除了了望塔,江門的山水園林比比皆是。江門僑鄉最新的八個景點是:江門東湖公園的東湖美景、新會天馬村的天堂鳥、新會桂峰山風景區的翡翠峰、臺山上下川島海濱旅遊區的川島風情、開平湯口鎮的梨園黎明、開平碉樓奇觀、恩平溫泉仙境和鶴山大雁山風景區。

【編輯本段】江門市設立的歷史背景和原因

城市適合農村。根據字典的解釋,城市,即人口集中、工商業發達、以非農業居民為主的地區,通常是周邊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研究壹個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其主要內容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經濟地理條件和歷史發展。80年前,江門因其自然和經濟地理優勢,從壹個鎮成為省轄市。

1,優越的自然地理優勢,為建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江門位於廣東省中南部,西江下遊,珠江三角洲西部。珠江水系中的西江主要發源於雲南省古驛縣馬雄山東麓的水洞,自西向東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四省。在無數個年代中,大量的泥沙在西江上遊向東滾動,沈積在海上無數島嶼之間的平靜水中,直到形成壹個三角洲,它的形狀像壹個人手的復制品,並用五個手指牢牢抓住太平洋的南海,即磨刀門、泥灣門、虎跳門、崖門和橫門。江門尤其在人的手腕上,據說西江五人出海。江門依托西江,上可達廣州、香港、澳門,下可達廣西肇慶、梧州、新會,開平、恩平、陽江、水東、電白、雷州、廉江、湛江、海南島,是廣州府中的睡眠屏障,也是四溢乃至粵西的交通樞紐。因此,江門壹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北街位於江門東北3公裏處的西江河畔,是江門水陸交通的門戶。這裏江面寬闊,岸邊水位較深,適合大噸位船舶停泊。它是壹個具有獨特地理條件的天然港灣。正是因為江門有這樣的自然和地理優勢,它才成為帝國主義覬覦的地方。65438年至0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為了加強對中國南方的經濟和文化侵略,開放了更多的沿海和內陸對外貿易港口,並將魔手伸向了珠江三角洲。清康熙二十三年(1685)設立廣東海關,在江門設立正水口,俗稱“江門長關”。光緒二十三年(1897),江門成為三水下轄支線西江客貨裝卸第壹站。同年6月5438+10月,廣東海關在江門設立辦事處,這是江門第壹次被條約指定為人貨小入口,江門成為西江南路對外貿易的水路交通樞紐和商品流通中心。以英國為首的帝國主義為了進壹步把江門這個商品集散地和進出口商品集散地變成進出口商品的轉運港,並作為其向五邑僑鄉和粵東粵西其他市場滲透的“橋頭堡”,進行了經濟侵略。清光緒二十八年(即1902年9月5日)八月初四日,迫使清政府簽訂《中英繼續通商航海條約》(即《馬凱條約》)。3月7日,1904江門海關正式掛牌成立,廣東海關將江門、甘竹劃歸江門海關。開埠和江門海關的設立,促進了江門水陸交通、對外貿易和商業的發展,擴大了對五邑乃至粵西地區的輻射和影響,進而加快了江門的城市建設步伐。

2.發達的商品經濟為江門建市創造了有利條件。

城市是壹個地區商品經濟活動的中心。在商品經濟社會中,壹個地方僅靠行政手段很難成為城市,必須靠商品經濟來發展。江門雖不近海岸,但可經五門出海,背靠五邑僑鄉,面向省港澳,堪稱經商寶地。

江門的商品經濟萌芽於14世紀。當時,在今天蓬江區的集市頂端有壹個小集市。在第壹屆、第三屆和第五屆交易會期間,鄰近四個鄉鎮的農民和漁民將他們的農副產品和魚產品帶到這裏進行銷售或交換。後來,集市逐漸擴展到海灘,到16世紀時,它已經發展成為壹個非常熱鬧的商品集散地,“數千艘船像螞蟻壹樣聚集在河邊”。到了明末清初,更是“商賈雲集,交易以百萬計”。各種倉房、果蔬倉、魚倉、豬倉、畜倉、杉竹倉相繼建立,零售和批發相結合,商品遠至廣州、海南、湛江、陽江等地。靠近香山(今中山)、順德、臺山、開平、新會、鶴山等縣,到清乾隆末年,江門已成為珠江三角洲西部的商業貿易中心,餐館、旅館和商店遍布大街小巷,呈現出繁榮的商業景象。光緒二十八年(190),江門成為武義乃至粵西地區的對外貿易口岸,商業貿易更加活躍。這壹點可以從江門海關第四稅務科格雷迪提交的江門海關十年報告(1904 ~ 1965438)中看出。在報告的壹段中,它是這樣描述的:“江門連接了三角洲的所有五條人類水道,許多世紀以來壹直是這壹地區的重要貿易中心。船舶作為交通工具的出現使曾經繁榮的民用船舶逐漸衰落。然而,在江門,各種船只密密麻麻地擠在江門河中,這在中國其他地方可能不太容易看到:導航渦輪機高聳在人船之間;來自新加坡和印度的300 ~ 400噸級帆船有6 ~ 12艘配備反海盜重炮;配備了兩艘帶有炮眼和防彈板以保護駕駛艙的汽船,拖著壹艘油漆鮮艷、旗幟鮮艷的巨大客船噴射蒸汽;滿載陶器或豬、活鴨、水果、蛋、蠶的官鹽船、糧船、民船;船和舢板兩邊有洞,有裝活魚的流動水箱;壹些被流放的麻風病人占據。上面提到的無數船只導致江門河非常擁擠,小船很難行駛。由於這種頻繁的擁堵,在江門被開放為外貿口岸的3月7日1904,海關辦公室位於西江右岸(即北街?作者註),對面有壹個極好的錨地。因此,大噸位船只不需要進入河內,乘客和貨物由民船或舢板從城市運送到大船上。”當時有布匹、糖、大米、火柴、石油產品、西藥和醫療器械、成魚和海產品、五金百貨等。每年從香港和澳門輸入,通過江門流入珠江三角洲西部邊緣的各縣。鄰縣生產的煙絲、茶葉、葵花籽粉絲、絲綢、鮮果和夏布通過江門出口到省內其他地區和世界各地。每年從港澳進口和從省內外進口的貨物價值為2440萬元,而向省內外出口和出口的貨物價值為1580萬元。當時,江門是新會縣的壹個鎮,但由於它是新會、臺山、開平、恩平和鶴山五邑到省會廣州和港澳的水路運輸樞紐,北街是各國的商埠,因此江門是五邑郵政、電力、公路和航空服務的聚集之地。在1908中,覃健的新會地方誌這樣評價江門:“如果網絡組織良好,它就像衣服。”江門開埠後,設立了水陸巡捕派出所、電報局、郵局等機構,開通了人工電報和水陸郵路:英、美、日等國商人在江門設立了65,438+03煤油公司,英、美、加等國教會也在江門開設教堂傳教、增加醫療。江門逐漸成為“中外混居、商旅打擂”的熱土。到清朝末年,從江門到其他地方的航線有27條。民國初年(1912),江門因交通便利、商業發達,成為各派軍隊駐紮的重要場所。江門港的地理位置和商業優勢吸引了五邑華僑前來經商、購房和引進現代先進技術。蘇寧鐵路直通北街,江門造紙廠、江門廣信電力有限公司、江門市菱信電話有限公司、遂昌火柴廠建成投產,中國銀行江門分行、廣東央行江門分行相繼成立。到20世紀20年代中期,江門經濟已形成規模,對外貿易、商業服務、通信和郵電通信均創歷史新高。據江門海關統計,民國12(1923)年,江門口岸出入境旅客達65萬人次,進出口貿易總值達654.38+0.778萬關。其中,進口占比達84.78%。文化事業在經濟發展的推動和西方文化的影響下發生了變化。新聞、影視娛樂、新式學校和西醫診所(醫院)從無到有逐步建立。商場內商業引進煙、賭、嫖等黑社會業務也蓬勃發展,黑社會勢力逐步擴大。據統計,1921年,江門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共7萬人。

由於江門具有上述自然地理和經濟優勢,8月6日,1925,廣東省政府第21次省會議決定將江門港建設成為直轄省。江門的設立意味著其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地位的提升,對五邑僑鄉乃至粵西地區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增強。其性能如下:

第壹,政治軍事地位突出。江門市的建立恰逢國共第壹次合作,江門逐漸成為江蕙地區和五邑的工農運動中心。國民黨、* *和各種群眾團體以江門為政治平臺開展各種政治活動。各派軍閥也紛紛派兵進駐,並將江門視為五邑後市場的“橋頭堡之刃”。同年9月24日,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李率部開赴江門,設立軍統。同月,新會縣農民協會籌備處在江門召開全縣農民代表大會,貫徹第壹次全省農民代表大會精神,發展農民協會,建立農民自衛隊;65438年2月9日,廣東省婦女解放協會新泰縣分會在江門成立。1926三月中旬,國民革命軍八路軍第十三師進入江門;4月初,江門學生會成立;4月20日,江門市第壹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了國民黨江門市黨部第壹屆執行委員會和監察委員會。7月11日,第四區綏靖委員會在江門成立。1927 1月,中共四義地方工作委員會(後改為五邑區委員會)在江門成立;同月,中央委員會新會縣委員會在江門成立;3月,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在江門成立了五邑遊擊司令部。即使江門在2月26日被廢除後,1931,其政治地位也沒有被削弱。3月1日,新會縣政府由惠城遷至江門。國民黨江門黨部仍保持原有建制,直到1934才改為區黨部。“九壹八”事變後,江門市成立了江門市商人經濟分手委員會和新寧鐵路總工會抗日協會,組織民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第二,城市面貌變化很快。江門建市後,市政廳開始制定城市建設計劃,改造市容市貌。從1927開始,城市將進行大規模的市政建設,開辟和擴大街道,修建地下水道,安裝路燈,建造建築物,修建長堤和開發公園。新龍街、新市街、增華街、李安平路、興寧路和常棣的平房相繼被拆除以拓寬街道,並建造了底層為商店、上層為住宅的騎樓建築:長安路上也建造了4至6層的建築。1928年,成立了市政促進委員會,並通過私人捐款籌集了20多萬元白銀,修建了從玉蘭(現朱牌頭)到聚源路口的長堤,全長1.80公裏。同時續建長安路、釣臺路,拓寬太平、塘步新城、寶山等13條道路,總長3658.54米。商務區東部已先後形成人和裏、覺魂裏、李興平、桃源坊等居住區,江門河南岸已逐步形成紅門樓、李華清等10余個居住區。這些住宅區的建築大多是有規劃的,相對統壹,大多數是兩層樓,但也有平房和少數三層樓。民國21年初,江門廢除市政建制後,新會縣政府機關遷至江門,並大規模大興土木、拆毀房屋、整頓道路。縣政府成立了鄉公所,並以府鄰合作的形式繼續修建長垸沙仔圩段。同時,還修建了紫菜、紫泥、紫砂、楊橋、香溪、奎尾、倉後、上步、浮石、鎮東、朱彜、永安、新華、聚源、顧嵐、新野等33條公路。道路寬度壹般為6 ~ 1.4m,采用瀝青或混凝土路面。民國38年解放前夕,全鎮共有主要街道46條,總長度14.67公裏,其中車行道總面積12.89萬平方米,多為混凝土路面。然而,由於年久失修,道路崎嶇不平,排水不暢。江門設市後大力整頓,徹底改變了原江門鎮的舊貌,以嶄新的形象出現在五邑地區。

第三,經濟躍上新臺階。建市後,江門的疆域擴大,人口驟增。根據1930的統計,江門有15077戶,人口81874。市場更加繁榮,有“小澳門”之稱。當時交通發達,形成了以水路為主,鐵路、公路為輔的交通網絡。每天只有6艘客船從江門駛往香港,江門港成為僅次於廣州的廣東省第二大內河港口。民國初期,盡管政治動蕩,江門的商業卻非常繁榮。特別是成為省轄市後,全國各地的客商紛至沓來,四鄉的小販絡繹不絕。到了1932,有3000家商戶。其中絲綢面料50多種,百貨文具60多種,彩色五金電器133種,糖煙酒茶行業50種,牲畜屠宰和肉類燒烤行業59種,水產養殖行業24種,酒茶旅遊行業17種。由於商人聚集和貿易活躍,金融業也蓬勃發展。全市共有5家公立銀行、4家民營商業銀行、50多家銀行(行)和10多家典當行和保險代理機構,分別在江門、新會、高明、鶴山和中山辦理金融業務。民國時期,江門海關的管轄範圍擴大到廣海、石齊、陽江、崖門、水東和三峽海域。分為電白、博賀、都護、閘坡、北金口五個地方。然而,受全球經濟危機和日本侵華的影響,進出口貿易逐漸下降,到民國25年,進出口貿易下降到654.38美元+97.39萬美元。從1939到1945日本占領江門的七年間,壹切都很蕭條。抗日戰爭勝利後,工商業逐步恢復和發展,電池、玻璃、制糖等輕工業企業相繼建立,國內商業進出口貿易、金融保險、電影院舞廳、賭場妓女村等蓬勃發展。當時的江門雖然是壹個3萬人的小鎮,卻沒有電信局、郵政局、船務局、商檢局、僑務局等管理機構。廣東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局和中央合作銀行等公共銀行仍在江門設有分行,開通了34條水路客運線路、5條公路客運線路,還在綏江開通了水上飛機客運線路,呈現出壹派繁榮景象。從民國三十七年到解放前夕,由於國民黨反動派在政治上失去民心,在經濟上瀕臨崩潰,江門的經濟發展受到嚴重限制。然而,它仍然是廣東中部的外貿港口、批發市場、交通樞紐和金融、郵電、僑務中心,其新聞、醫療、娛樂和文化事業仍然處於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