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漲知識客家人的立秋

漲知識客家人的立秋

李秋林《二十四節氣歌》

今天8月8日是立秋。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幹支歷未月的結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時間在農歷每年七月初壹前後(公歷8月7-9日之間)。立秋是秋季的第壹個節氣。

打糍粑 : 每到立秋節氣時,在許多客家農村地區,家家戶戶都會用上等的好糯米,做壹頓美味可口的糍粑來過秋。壹則為夏收夏種農活已結束,放松壹下勞累的心情,又有意為做秋了的意思,算緊張農活過壹段落;二是糯米有清新潤肺之的效。

先是用木甑蒸米飯,小時候曾經不時有木匠來村子裏做木甑等木制用品,蒸後的米粒,感覺有陣米香,倒進石臼裏,準備開打了,用木杵舂米飯,直舂到米飯粘稠如泥狀,挑起不斷為止,俗稱“打糍”。米飯被舂到粘稠如泥,充滿了韌勁,挑起老高都不會斷……

吃糍粑時沾上芝麻、花生、糖後即可入口,味道清香,甜潤可口,舒氣和胃……

遊神慶祝: 舊時客家人過秋節時,常舉行遊神活動。其中影響較大者是梅縣松源等地的"扛公王"活動。"扛公王"在當地稱為過月半。從立秋之日起壹直持續到農歷九月底,各姓村莊輪流過月半。

在這段時間,各村輪流扛龍源公王出遊,非常隆重。在扛公王的前幾日,各村派代表到宮內商議,決定迎神日期和神像的具體分配,然後回村通知並轉告各自的親友,請他們屆時前來參加慶祝活動。

?扛公王那天,人們身穿新衣新鞋,頭戴新帽,有的還化彩妝穿戲服。全村人組成長長的迎神隊伍,擎著紅黑兩面大旗,高舉"回避"、"肅靜"牌,燈籠、鑼鼓、吹笛手等緊跟其後,龍旗、彩旗護衛,壹路大鬧八音,遊戲取樂,好不熱鬧。

?公王進村後,先到每壹屋停壹下,供村民祭拜,然後放到祖宗祠堂,住兩至三天。最後壹天叫"敬公王",早晨要舉行盛大的祭禮,宣讀"祝文",寓春祈秋報之意,然後全村人將公王送回龍源宮。

當然,也別光顧著吃喝玩樂了,我們梅州客家人立秋其實還有諸多禁忌的~

俗諺雲:“瞎目秋(指夜間立秋),番薯芋子有;光目秋(指白天立秋),米谷有。”就是說,夜間立秋的話,是年只有番薯芋子等雜糧可豐收,而白日立秋則可五谷豐登。順便提壹下:贛南客家和我們相反,是少有的喜歡夜間立秋,而忌諱白日立秋的。諺雲:“瞎眼秋(指夜間立秋),樣樣有;白眼秋(指白天立秋),對半收。”惠州博羅縣客家則諺雲:“日秋秋番茨,夜秋秋禾米。”如果是白天立秋,當年的番茨等旱地作物比較好;如果立秋是晚上,當年的水稻會有好的收成,可望豐收。

梅州客家有諺雲:“雷打秋,對半收。”即如果在立秋到來之際,天上打雷,就是晚稻歉收的不祥預兆。還有其他客家地區則言:“秋打雷,捶打捶;雷打秋,再好禾苗得半收。”就是說如果立秋後才打雷,則預示豐收(捶打捶是糧食多的樣子);如果立秋前打雷,則晚稻水稻秧苗長勢再好也沒用,收成不好(多秕谷)。

諺雲:“立秋有雨秋不幹。”此諺指出立秋下雨則整個秋季不幹爽,是晚稻爛秧的歉收之兆。而在這個禁忌上,贛南客家又和我們壹致,諺雲:“立秋下雨要秋冷”、“立秋雨綿綿,爛秧十八天。”同樣指出如果立秋日下雨,則秋冷得早,已經蒔下的晚稻禾秧就要爛秧根,導致晚稻歉收。

立秋養生八字訣:潤燥、補肺、養陰、多酸

潤燥首選蓮藕:蓮藕的食用方法“生熟兩相宜”。作為水果生吃的,味道甘甜、清涼入肺;和糯米、蜂蜜壹起蒸,粉紅透明,軟糯清潤,是秋令美味小菜;和排骨燉湯,健脾開胃、營養豐富,適合脾胃虛弱的人滋補養生;

補肺首選杏仁:杏仁最好與薏米按1:5的比例壹起熬粥,溫熱時喝;和豬肺壹起燉湯,也有滋養緩和之效。當然,當零食吃的烤杏仁也能適當吃壹些。甜杏仁和烤過的大杏仁在超市和農貿市場都能買到,苦杏仁壹般在中藥店出售,需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養陰首選蜂蜜:蜂蜜可以直接調入溫水中飲用,也可以與鮮榨的果汁混合。將雪梨挖去核,倒入蜂蜜封蓋蒸熟,能補肺陰不足。在涼拌西紅柿等涼菜中加入蜂蜜也很不錯;蜂蜜也可和時令水果相拌,味道鮮美;

來稿來函請發送至meizhou119@qq.com,請註明聯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