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玉受到文人的稱贊。唐代及以前的許多古籍都記載藍田出產美麗的玉石。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壹首名為“人魚淚灑碧海,碧玉對太陽呼吸”的詩使藍田玉獲得了永恒的聲譽。這首詩包含了壹個感人的傳說。在遙遠的過去,太白金星給了壹個幫助窮人和做好事的學者楊伯鏞壹個夢想:“晴天出入南山,輕煙藏玉。”從此,藍田的大山深處都能找到寶玉。
藍田玉開采歷史悠久,但產量低,不能滿足社會需求。隨著古玉礦的枯竭和絲綢之路的開通,其他玉種被到處使用,藍田玉的開采和應用逐漸失傳。玉山地震後,該古礦床的具體位置不明,因此明代宋在《天工》中說,藍田是昆侖山的別名,藍田是儲存、運輸和加工玉石的地方。藍田玉是我國最早開發利用的玉種之壹,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佩戴偽造的藍田玉。在陜西省Xi市藍田縣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中,我們的祖先出土的玉器包括玉、玉和玉。2011年3月,考古人員在藍田縣華胥鎮邊家寨村西南藍田新街遺址發掘中,首次系統發現了5000多年前中國人使用藍田玉的珍貴資料。
考古學家發現了許多大小不壹的玉料,如玉條、玉塊、玉工具、石鉆、石鉆帽、石鉆頭和石鉆芯,以及壹些玉飾、玉環等。考古學家認為,這些玉器制品和玉器處理工具的發掘為仰韶文化時期藍田玉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實物證據,也為史前時期玉器處理技術的研究增添了重要標本。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邵靜介紹,藍田自古出產美玉,戰國時期著名的“和氏璧”就是藍田玉。5000多年前,中國開始出現成熟的玉器藝術品。然而,仰韶文化時期玉器的考古發現壹直非常罕見。藍田新街遺址發現的玉坯、成品、廢料、廢物等與玉有關的文物得到系統出土,這在早期玉器史上尚屬首次。
在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125件玉器中,有壹件藍田玉制作的菜玉鏟。該鏟呈草綠色,刃端淺褐色,長梯形,體扁而薄,直背有破角,刃稍斜,圓而偏心於壹側,長16.8厘米,寬7.5厘米,極薄而鋒利,厚僅0.2厘米。秦始皇統壹六國後,命令丞相李斯收集藍田玉制成的玉璽,並配文:“我受上天之命長生不老。”此後,作為皇權的象征,玉璽在中國的君主專制國家中流傳了壹千多年。
《太平禦覽》引《玉譜》曰:“國,雕魚、蟲、鶴、龍,皆為水族。大致取此意,以助水德。秦藍田玉,作為印章制作,四面方形,是壹個新的按鈕。李斯奉命以魚鳥封璽,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壽長。’或者:‘我奉上天之命永生’”。《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李傳》、《明史》、《玉符誌》、《保皇帝》、《雲石齋筆談》、《中州玉》等文獻典籍也記載秦始皇的官印是用藍田玉制成的。
盛傳“國璽”是由“和田玉”制成的,而不是藍田玉,這很可能是因為該國的重量級人物是用價值連城的和田玉雕刻的。然而,這種說法是未經證實的,沒有史料支持的,是不合理的。
《韓非子·和氏璧》是關於和氏璧最早、最詳細、最可靠的史料,其用詞非常嚴謹。本文記載了楚人卞和將楚山玉作為“禮物”獻給周天子。“峰”字的意思是“把高度提高到極限”。古人以眉毛的高度為界限。西周銘文中有“梅壽”壹詞,意為極長壽。《韓非子·何姿詩》中的“獻”字是指“雙手舉眉向王進貢”,表現了對國王無比的敬畏和尊敬。由此可見,玉璞不可能很重,否則卞和不可能把眉毛獻給周天子。《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封璧”和“持璧”也證明了不可能太重,尤其是“懷璧”壹詞明確告訴我們,何璧的大小可以抱在懷裏,不容易被發現。
對官印大小的考證幾乎沒有異議,認為是“四寸見方,三寸六高”。秦朝的每壹尺相當於現代的23.1厘米。因此,國璽的尺寸相當於9.24厘米見方,高度約為8.3厘米。如果妳想用壹個中間有孔的圓形扁平玉來改造,妳可以使用相同大小的國璽材料。那麽墻壁的直徑至少應為30厘米,厚度應為8.5厘米。和氏璧大如磨盤,重幾十公斤。不僅與出土的戰國漢代玉璧(壹件厚約2厘米的大玉璧)不符,而且與史料中的文字細節不符。在古籍中,藍田玉的名字最早出現在《漢書·地理誌》中:“藍田,美玉出於山,有虎後山廟,秦孝公也在此。”後來又有《後漢書·外戚傳》、《廣雅西京賦》、《水鏡註》、《元和縣誌》等記載藍田產玉,形象可鑒。在漢代,藍田玉被廣泛使用。漢高祖用藍田玉加工成鳩杖,送給壹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又用藍田玉加工成自己墓中的玉鋪。陜西省藍田縣謝湖鎮薛家河村出土的皇妃墓是藍田玉制作的青銅雕花玉衣,裏侯鄉新莊村出土的玉簡都是藍田玉早期加工的證據。
藍田玉的發展歷史悠久,但很少見到完好的古代藍田玉。在Xi安收藏研究院,保存完好的藍田玉龜頂燈有2000多年的歷史,高度為10厘米。從底部的紋理來看,雖然龜頂燈已經風化了幾千年,但藍田玉的材質特征仍然非常明顯。
據寶石協會副會長易研究,陜西鹹陽茂陵附近出土的大型“獸面玉輔首”為藍田玉制成,說明漢唐人民所稱道的藍田玉的產地就在帝都長安附近。故宮博物院藏漢代玉佩經鑒定為蛇紋石大理巖,即藍田玉。
在韓樂府的《林玉郎》中有“藍田玉在頭,朱琴在耳”的句子,這表明藍田玉在漢代被大量制成珠寶。天水市出土的壹件玉佩是藍田玉制成的舞蹈演員形象。它很長,高9.5厘米。玉人頭大,腰細,長袖,裙子拖地,舉臂甩袖跳舞。
漢武帝茂陵出土了壹件四神玉鋪,是漢代藍田最精美的玉雕。它寬36.5厘米,灰綠色,下面有凸鈕,邊角略圓,分別打磨了當時流行的四神形象: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該裝置的下半部分是壹個環形按鈕作為鼻梁,上面有濃密的眉毛和凸出的眼睛,形成壹個大動物的臉,下邊緣用8個垂直條紋勾勒出壹排寬牙齒。圖案形象莊重威嚴,工藝精湛,用線剛柔並濟。
寶雞青銅博物館藏大型圓雕玉套殘高18.5,長18,寬6.7厘米,重1972克。它出土於寶雞市北郊金河磚廠東漢早期魯人墓中,年代為1978年。辟邪玉由帶有明顯黑色條紋的藍寶石制成。有學者認為材質應為藍田玉。到了唐代,我國封建社會發展到了鼎盛時期,藍田玉的加工利用也達到了頂峰。王公顯貴用藍田玉裝飾皇冠、宮廷服飾、簪飾和鞘柄。
相傳唐代李隆基送給楊玉環的愛情信物是藍田玉。因為它的質地像冰的撕裂,人們後來以楊玉環的綽號芙蓉命名它,被稱為“冰花芙蓉玉”。楊貴妃的玉帶和玉器都是用藍田玉制作的。楊貴妃,壹個為國獻身的美女,對藍田玉愛不釋手。《楊貴妃傳》說:“真能把玉都打光了,所以用藍田玉做出來很有技巧。”
唐代的藍田是首都範圍內的土地,玉山(今王順山)成為官方礦山。朝廷對藍田玉的發掘達到頂峰,長安城甚至掀起了吃玉之風。官員和平民湧向藍田玉山撿碎玉並將其搗成粉末。據說長期服務可以延年益壽,長生不老。藍田玉不僅成為朝廷的主要貢品,而且還設立了專門的官方機構,指揮工匠開采玉石,並趕走大量農民鑿山背石。
從唐代詩人李賀在《老太太采玉歌》和魏在《采玉之旅》中的描寫,我們可以看到當時采玉的盛況,也可以看到貧苦平民為這種繁榮所付出的血淚和辛酸。李商隱的“明月幾有淚,滄海幾有珠,碧田幾向日呼吸玉”和錢起的“剪眠勝流水,壹片新冰清”等詩句,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唐代藍田玉的精美和光澤。
唐代玉雕工藝有了很大的發展。當時藍田的玉雕包括簋、璧、黃、燕、瑞、簋、胡、三、盾、蘅、器、鈞、璋、磴、環、鐲、律、管、玉帶。其中,玉帶和玉步搖最引人註目:《新唐書·卷二十四·錄十四·車服》中記載,玉被廣泛用於制作玉帶,在使用中表現出嚴格的等級尊嚴和權威。明確規定玉帶在官服的等級中排在金銀之上;玉步搖由金銀鑲嵌玉石制成,價值極高,可見當時對藍田玉的崇拜程度。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朝代,唐代長安城是國際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因此對玉器的需求很大。藍田毗鄰長安城。隨著政府和人民的長期大規模開采,玉山已經千瘡百孔,幾乎完全被挖掘。
唐玄宗十七年(729年)四月,玉山發生地震,“山毀百余步”。玉礦塌了,玉秧全藏起來了。從此,盛極壹時的古藍田玉消失了近千年。清初,藍田玉被重新發現。
民國時期的《續藍田縣誌》記載:“縣東有玉山,古稱產玉之地。今天,它的礦山已經很少了。然而,輞川的采玉川出產各種玉石,堅固而精細。Xi安的村民和石匠用它們制作小工具和裝飾品,通常稱為植物玉。“20世紀70年代,地質學家在藍田縣發現了藍田玉。1978 165438+10月23日,《人民日報》刊文:近年來,陜西地質學家在藍田發現蛇紋石大理巖玉,並認為是上古時期記載的藍田玉。
這壹發現不僅引起了尋找玉珠原料的地質學家的註意,也引起了考古學家的興趣。1982,地礦部地質博物館展出藍田玉原石。當這種蛇紋石化強烈時,某些部分已成為與岫玉相同的玉石。從外觀上看,翡翠具有黃色和淺綠色等不均勻色調,並伴有淺白色大理石。雖然這種玉不是很漂亮,但由於藍田位於古城Xi安附近,玉的硬度約為4,易於加工,因此古人可能將其用作裝飾品。漢代有兩件玉器與今天的藍田玉非常相似。壹個是陜西漢武帝茂陵附近出土的壹座古墓門上刻有四神的玉器店。另壹件是故宮博物院藏的漢代玉佩。從這兩種玉器的玉質和顏色來看,許多地質學家認為它們與今天的藍田玉相似。
1982年,周南泉將北京地質博物館藏的“藍田玉”與故宮博物院藏的漢玉佩和茂陵出土的漢四神玉店頭進行了比對。兩者非常相似,可見藍田玉確實產於藍田。
2002年陜西省地質局對藍田玉進行了調查,查明有4條玉礦帶和5個玉礦體,礦帶走向1280米-8865米,礦體走向615米-4747.5米,礦體走向1米-65433米。它分布在藍田縣的玉川、葛排、曹平、焦岱等地區以及玉川鄉的核桃溝-齊家河和八畝地-冷水溝,儲量最多,質地最好。雖然玉石的儲量為654.38+00萬立方米,但真正能開采的只有十分之壹。
最新的參考是公告編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2004年2月3日根據《地理產品保護條例》發布的15:“根據《地理產品保護條例》的規定,我局通過了藍田玉地理產品保護申請審查,現批準自即日起對藍田玉地理產品進行保護。藍田玉的產地地理範圍以陜西省藍田縣人民政府《關於確定藍田玉地理產品保護範圍的請示》(字【2004】7號)提出的地理範圍為依據,為陜西省藍田縣管轄的行政區域。”
繼上世紀70年代末陜西藍田發現藍田玉礦後,江蘇地質學家在徐州邳州石省級地質公園考察時發現了藍田玉礦。這是藍田玉在江蘇省的首次發現,填補了江蘇省礦山類型的空白。
邳州石省級地質公園創建前,徐州市邀請地質專家鄒對公園的科學內涵進行了探討。鄒宋梅發現地質公園裏的壹些石頭顏色非常奇怪,表面呈翠綠色,非常漂亮。與其他石頭相比,這些綠色的“石頭”更加細膩、柔軟和透明。采樣後送至國土資源部南京礦產資源監督檢測中心檢測。寶石和玉石檢測專家認為,在邳州發現的礦石學名為蛇紋石大理石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藍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