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介紹平遙的特產紅薯的作文500字以上

介紹平遙的特產紅薯的作文500字以上

以下的文章幾乎每壹段都有三五百字了,妳根據需要選擇壹兩段吧!

河南省的物產非常豐富, 歷史悠久、豐富多彩的手工業品以禹州鈞瓷、南陽玉雕、洛陽仿唐馬(唐三彩)、滑縣點錫壺、濟源盤硯(古稱天壇硯)等為著名傳統產品。其他特產有河南盧氏、欒川木耳,信陽毛尖茶,靈寶大棗,封丘石榴,杜康酒,淮陽金針菜,黃河鯉魚,以及豫北四大懷藥(生地、牛漆、山藥、菊花)等。

壹方水土,養壹方人,也養育了賦有地方特色的名優特產。地方特產也就是地方的招牌,是推銷自己的壹張與眾不同的名片。適值改革開放,經濟潮湧,各地的地方特產成了拉動地方經濟的主打力量,"因地制宜",才能有所突破,才能真正地走上經濟騰飛之路。

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勤勞的人們正開啟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雙手打造屬於他們的地方名牌,壹步壹步的鋪就他們的富裕之路。

汴梁西瓜

汴梁西瓜是開封的傳統特產,馳名古今,暢銷中外。其特點是:皮薄汁多,瓢沙脆甜,清利可口。民間素有"肖縣石榴碭山梨,汴梁西瓜紅到皮"之諺語。因開封古稱"汴梁",萬事故開封壹帶生產的西瓜都叫"汴梁西瓜"。

西瓜原產於非洲熱代沙漠地區,有四千多年的種植歷史。約於公元十世紀(五代十國時期)由西域移植我國,先在回鶻(現新疆境風)栽培,後傳入內地,因瓜種來自我國西部,故名西瓜。據胡嶠《陷北記》記載,"嶠於回紇得瓜種,以牛糞種之,結實大如鬥,味甘,名曰西瓜。"

西瓜雙名寒瓜,為葫蘆科壹年後草本植物。西瓜不僅盛夏消暑解渴之上乘佳品,更兼有多種用途。瓜瓢中含有大量的糖份,壹般含糖都在10.2%,最高達31.8%。含豐富的維生素丙和鈣、鐵、磷等礦物質。其瓢、皮、籽均可入藥,有消煩止渴,解暑熱,寬中下氣,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治口瘡,清肺潤腸,補中宜人之醫療功用。西瓜皮還能做菜。

汴梁西瓜在北宋時種植已很普遍。畫家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園》上,就繪有在汴水岸邊的幾張桌子上,擺著切開的西瓜的畫面。南宋詩人範成大曾在他的《西瓜園》詩中雲:"碧蔓淩霜臥軟沙,年來處處食西瓜"。文信國在他的《西瓜呤》中也寫道:"拔出金佩刀,斫破蒼玉瓶"。

開封壹帶氣候溫和,夏季雨水均勻,沙壤土質較多,適宜西瓜的增長。加之開封人民長期以來積累豐富的種植西瓜的經驗,把西瓜作為鄉土珍品精心種植,不斷改進,使開封西瓜逐漸成為中州著名的特產。

洛陽櫻桃

櫻桃,又名珠桃、含桃,具有早熟、高產、優質、色艷等特點。它先百果而熟,立夏前後即可成熟上市;產量高,樹齡長,成樹每株產400公斤以上;果味酸甜可口,既能生食,又可釀造,營養豐富,且有調中、益脾等醫療保健功能;果形珠圓紅艷,有“如珠未穿孔,似火不燒人”的美譽。洛陽盆地四周,溝壑縱橫,清溪環繞,向陽背風處最宜櫻桃生長。洛陽櫻桃產量豐富,味道極佳。古人曾贊曰:“雨飛新綠嫩,風動野花香,赤玉妝盈村,紅珠摘滿筐”。每年公歷四月份,是洛陽櫻桃的上市季節。

靈寶蘋果

蘋果在我國栽培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別名有:奈、林檎、裏檎、來檎、頻婆果等。晉代,洛陽已有蘋果種植,但那時的品種不佳。十九世紀歐洲優良品種傳入我國,果實大、味佳、耐貯藏,迅速得到了推廣。現在,蘋果成為我國大宗水果品種之壹。

靈寶是我省最大的蘋果基地,產量已達壹億數千萬斤。靈寶蘋果的栽培歷史,清代縣誌有記載。民國二十壹年(公元1932年)《閿鄉縣誌》載:"蘋果,有亦不多"。1923年,靈寶實業家李工生從煙臺、青島等地購回西洋新品種蘋果樹苗,傾其家產,慘淡經宮營,幾經周折,終獲成功。三十年代,全縣蘋果園近3000畝,年產20余萬斤。品種有倭巾、不國光、伏花皮等。

民權葡萄

葡萄原產於西域,漢張騫通西域時,始傳入我國內地。而後,在短短的三百年中,葡萄的栽植遍及河南。如《魏都賦》中有:"篁筱懷風,蒲陶結陰。"說明當時魏都鄴(今安陽)葡萄種植很廣。《魏本》記載:"魏文帝詔示群臣曰:中國珍果甚多,葡萄當末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徐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飴,脆而不酸,味厚汁多,除煩解倦,釀以為酒,甘於曲 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況親食之也,南方有橘心酸,裂人牙,寧有匹比者"。這說明,葡萄在當時不僅作為珍果美食,而且已釀酒。

葡萄屬葡萄科落葉木質藤本植物。目前葡萄已發展到三四百個品種。其中河南的葡萄品種分生食、釀酒、制果汁和作罐頭等幾類品種。生食品種的主要特征是:果粒大,外形美觀,味甜而濃香,皮薄,種子少,適於運輸或貯藏。如牛奶、玫瑰香等。葡萄是人們喜愛的食品,僅味甜多汁,而且營養豐富。除食用外,還可入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葡萄主治筋骨濕痹,益氣,倍力強誌,令人肥健,耐饑,忍風寒,久食輕身,不老、延年。可作酒,逐水,利小便。"現代醫學證明,葡萄內含很多滋補品,多吃葡萄有助於補腦提神,治療神經衰弱。

民權縣葡萄酒廠以本縣原料為生產的葡萄酒暢銷國外,遠銷十八個國家和地區。

西峽中華獼猴桃

獼猴桃古名萇楚。遠在兩千五百余年前的《詩經.檜風》中就有:"隰有萇楚,猗儺其枝。"(檜在今新鄭、密縣、滎陽壹帶)從而說明自古獼猴桃就產於河南。唐代南陽人岑參詩雲:"中庭井欄上,壹架獼猴桃"。由此知道當時已有人工栽培獼猴桃。又唐代的《本草拾遺》中說:"獼猴桃甘酸無毒,可供藥用。主治骨節風、癱瘓不遂、長年白發、痔病等"。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記有:"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獼猴喜食,故有諸名。"從上述的記載說明我閃祖先對獼猴桃的形態、性質及醫療用途早有了解。

獼猴桃為我國特產。全國有三大產區:河南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區;陜西秦嶺山域;湖南西部。河南為全國獼猴桃的主要產區,全省十七個縣有廣泛的分布。年產獼猴桃2700-5000萬斤。

獼猴桃早在1849年已為外國引種。英國、美國、新西蘭等都是最早的引種國,現在已被引種到歐洲、美洲和澳洲。故有中華獼猴桃之稱。獼猴桃的名稱很多,俗稱"陽桃"、"藤梨"、"木子"。各地區又有不同的稱法如:貴州叫"大紅袍",福建叫"大零核"、江西叫"楊桃",陜西叫"鬼桃"。在國外的稱呼是:新西蘭稱"基維",美國稱"中國醋栗",日本稱"中國猴梨"等。

中華獼猴桃,是壹種落葉藤木果樹,適應性強,海拔兩千米以下都能生長。屬陰性植物,忌強日照,多生於林緣和灌木叢中。壹般三、四年開花結果,六、七年進勱入盛果期,壽命長達三十至六十年以上。獼猴桃葉呈卵形或園形。夏季開花,花初期為白色,然後逐漸變黃。雌雄異株,蔓像葡萄。漿果秋季成熟,果呈卵形或接近球形,長約2.5-5厘米,幼果密被絨毛,熟後無毛,呈灰褐綠色,坐果率很高,每棵壹般年產20-50斤,最高達200-300斤。果實酸甜可口,味道清香,具有甜瓜、草莓和柑桔混合壹起的特殊風味,營養價值很高。

獼猴桃不僅是營養佳品,且有顯著的醫療效用。近代對其研究證明:它對肝炎、高血壓、心臟病、動脈硬化、燒傷均有壹定療效。特別是具有抗癌、治療麻風病的作用。

新安牛心柿

洛陽新安縣峪裏鄉盛產牛心柿,鮮果含蛋白質1.36%,脂肪0.75%,果糖5.11%,粗纖維2.08%,水分80.21%,灰分0.65%。除食用外,還有壹定的醫藥功能。1980年在全國柿樹評比中,峪裏牛心柿樹,被列為優質品種。現有較大柿樹萬余顆,年產鮮柿40余萬公斤,可制作柿餅15萬公斤。

宋代孔平仲《詠無核柿餅》詩雲:“林中有丹果,壓枝壹何稠!為柿已軟美,嗟爾骨亦柔。風霜變顏色,雨露如膏油。大哉造化心,幹爾何綢繆。荊筐載趨市,價賤良易求。剖心無所有,如口頗相投。為栗外倔強,老者所不收。為棗中亦剛,飼兒戟其喉。眾言咀嚼快,惟爾無所憂。排羅置前列,園熟當高秋。”峪裏柿餅當之無愧。其個大,七八個壹公斤;餅體綿軟,柿霜分泌多,糖分高,味甘甜;無核或少核,耐貯藏。暢銷於陜、甘和兩廣、江浙等地

輝縣香稻

輝縣香稻,是我國水稻名貴品種之壹,屬於粳亞種糯變種香稻。在豫北太行山壹帶,泉水灌溉稻區種植歷史悠久。靠近百泉河的樓根、八盤磨、西王莊、三小營、中小營等村,泉水環繞,土地肥沃,很早就是香稻的集中產區。其米呈短橢園型,色澤乳白,具有濃香味,質糯性。可用於作湯園、八寶飯、米團和糕點等甜食:煮粥時只需加入少許,就香氣撲鼻,具有“壹家煮粥,全村香”的美譽。大約從北宋以後香稻就成為“貢品”。

關於香稻的起源無考,在輝縣僅有壹個傳奇的神話。說很久以前的壹個秋天,壹群金雁飛越百泉(輝縣境內)上空,壹只被擊傷的雁跌落下來,被壹位善良的農民救起,精心治愈,重返蘭天。次年春,此雁口銜壹棵金色稻種返來,交給這壹農民栽培,收獲後做成飯,奇香四溢,群眾贊嘆不已,起名叫香稻。

其實,輝縣香稻,是輝縣古老的農家品種。在豫北原作為春稻栽培,生育朔165天左右,後來改為麥茬稻也能正常成熟。香稻品種耐寒、耐早、抗病、適應性強,出米率達75%。但分粟力較弱,株高14J壹250厘米,因此成穩率低,植株易倒伏,產量不高。壹般畝產僅400壹500斤.解放前後都作為水稻搭配品種。五十年代輝縣每年僅種植200畝左右. 國家每年收購3—4萬斤。

“文化大革命”中,輝縣香稻也被視為“革命對象”,大砍大殺,幾乎斷種。目前僅有零星種植,由於栽培歷史長,品種退化,香味亦大減。1974年,新鄉地區農科所利用“輝縣香稻”和“新稻二號”雜交,選育出“新香I號”良種。株高降到90—l00厘米,畝產提高到800壹900斤,而且保持了原香稻的優點。現在輝縣香稻種植面積約800畝左右,年產近706斤,1982年國家收購15萬斤。近幾年溫縣、武險、修武等縣也有種植,很受群眾歡迎。

鳳凰臺釉米

鳳凰臺釉米,產於鄭州東郊的鳳凰臺村。其米壹頭粗大,壹頭尖細,色澤潔白而有光,蒸熟後顆顆直立,香氣撲鼻,吃起來香軟可口,食後香味綿綿。夏天的剩飯還不易變味。據說,在明清兩代已成為“貢米”。當年,慈僖太後品嘗時,見碗裏的聯並非直立,便勃然大怒,要定鄭縣令和鄉民欺君罪,鄭縣令聞訊速派名廚進京,廚師先慢慢晃動米碗,再上籠蒸熟,慈禧太後見碗裏的米婷婷玉立,才免罪。解放後,鳳凰臺人民揚眉吐氣,1960年,他們精心碾了壹百斤鳳凰臺秈米,敬獻給毛主席。

關丁鳳凰臺秈米的起源史無考,當地人民有壹個神奇的傳說很旱以前,那裏是壹個湖,湖裏的水清潔甘甜,有只鳳凰每天飲水後,便在湖邊歌舞,為當地人民增添生活樂趣。當時,殘暴的青龍想讓鳳凰作它的歌妓,鳳凰堅貞不屈;於是,青龍便施展淫威,壹口氣喝幹了湖水,企圖把鳳凰渴。正直善良的鳳凰不忍心叫大家為她受浩劫,就讓淚水流入湖中,直到流滿壹湖,才停止呼吸。人們把她埋在湖邊的土崗上,此崗叫風凰崗,以後 又修建了鳳凰臺。從此以後,這裏的人民便使用鳳凰的沮水種水稻,因此長成的大米,壹頭粗大, 壹頭尖細,頗似鳳凰的眼睛;又因鳳凰的冤枉,所以蒸熟後米直立不倒,表現出鳳凰堅貝不屈的英姿。

其實,鳳凰臺大米的奇特,是水土和品種決定的,古代風凰臺村邊真有壹個湖,名曰“東湖”, 至清代巳淤平為百畝大的低窪地、水味甜,種的是“大白芒”良種稻,這就是有名的鳳凰臺秈米。“大白芒”屬秈稻品種,生育期約150天,適於鄭州春播或夏播,米質堅實,蒸飯時吃水多,漲懺性大,出飯多,米也潔白而有光澤。團米型壹頭粗大,壹頭尖細,蒸飯前輕輕晃動米碗,米的大頭即下沈,蒸熟後顆顆直立,加上水土好,所以香氣撲鼻。如果把“大白芒”種到別的地方就缺少香味,如果把這百畝窪地種成其他粒型橢圓的品種,其飯也不會顆顆直立。但這個品種植株較高,耐肥抗倒能力差,加上世代種植,品種退化,年畝產僅200多斤。現在, 由於大面積種植水稻高產品種,“大白芒”等低產品種只作為品種資源保存,加之,鑿深井引水灌田,泉水枯竭,今日的鳳臺秈米,已失去其原有本色。為了保持這壹名產,應組織人力選育,培育只有這壹品種特性的新品種。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