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青海特色名小吃,來青海不可錯過的美食小吃,妳吃過哪些青海小吃呢?

青海特色名小吃,來青海不可錯過的美食小吃,妳吃過哪些青海小吃呢?

釀皮

釀皮是青海地方風味較濃的傳統小吃。在西寧和農業區各城鎮出售釀皮的攤販到處可見。釀皮是在麥面中摻和壹定數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溫水調成硬面團,再幾經揉搓,等面團精細光滑後,再放入涼水中連續搓洗,洗出澱粉,面團成為蜂窩狀物時,放進蒸籠蒸熟,這叫“面筋”,再將沈澱了澱粉糊舀在蒸盤中蒸熟,這便叫“蒸釀皮”。蒸熟了釀皮,從盤中剝離,切成長條,配上面筋,澆上醋、辣油、芥末、韭菜、蒜泥等佐料,吃起來辛辣、涼爽、口感柔韌細膩,回味悠長。

釀皮除有“蒸釀皮”外,還有“餾釀皮”。餾的釀皮,金色發亮,薄細柔脆;而蒸的釀皮,色褐沈著,渾厚肥大,兩者色形各異,而味道基本壹致。釀皮雖是小吃,但可作主食充饑解餓,也可當菜肴,充當下酒冷盤。冷熱均宜,四季可食。

青海土火鍋

青海土火鍋的“鍋底”壹般由羊肉清湯加少許酸菜制成,如果喜食辣,那再好不過,青海土火鍋口味偏重香辣,但湯色清亮,滋味天然醇厚;嘗壹口,羊肉的鮮美與酸菜的爽口完美結合,肥膩感全無。

不得不說的壹點就是,這道菜從西漢出現至今,壹直采用傳統的銅質火鍋,以木炭為燃料,使火鍋受熱均勻,味道天然。而且與大家平常吃的“涮羊肉”不同,青海土火鍋端上桌時,主要食材已經在鍋內整齊碼好,並且基本上都是熟食,食材上部再配些許辣椒絲、蔥絲加以點綴調味,看上去賞心悅目,值得壹試。

尕面片

尕面片,又稱軟面片、面片。青海家常面食。將調和稍軟的面揉好成圓條狀,壓扁,切成手指大小的面劑劑,抹清油擺放盤裏;再用濕毛巾或塑料覆蓋約十幾分鐘;然後將面劑劑捏扁,抻長,揪斷成1.5厘米見方的小面片,投入沸水煮熟而成。

纖小玲瓏,既薄又小的指甲皮兒面片數最講究。有只下壹點青菜、熗點蔥花的素面片;有先爆炒牛肉羊肉,再揪面片的牛羊肉面片;有先煮牛羊肉,後揪面片的肉湯面片;有出鍋不帶湯,將面片倒進用肉、粉絲、辣椒、蒜苗等做就的混菜鍋內混炒的炒面片;有出鍋帶少量湯,用炸醬拌吃的燴面片;還有既沒菜又沒肉和油的清湯面片。

焜鍋饃饃

初來青海的人,異口同聲稱贊“青海人的饅頭花樣多”。青海人不叫饅頭,而稱饃饃。“饃饃”又只是壹個總稱。青海農業區和半農業區各族人民常吃的饃饃千姿百態,品種繁多,如花卷、油包、油餅、曲連、油香、爐饃饃、饅頭(祭祖用的大饃饃)、焜鍋饃饃等等。它們是逢年過節,串親訪友經常攜帶的傳統禮品,也是每飯難離的主食。其中最受人歡迎也最普遍的,是焜鍋饃饃。

焜鍋饃饃是在金屬的焜鍋模具中烤制而成,故群眾習稱“焜鍋”。焜鍋是在普通發面裏卷進菜油,抹上紅曲、姜黃、香豆粉等民間食用色素,再層層疊疊地卷成紅、黃、綠各色交織的面團(藏、回族同胞在和面時,有時摻進雞蛋和牛奶),揉成和焜鍋形狀大小相同的圓柱狀。

放入焜鍋內,埋在用麥草為燃料的竈膛或炕洞內的火灰裏。焜鍋壁較厚,傳熱緩慢,麥草燃料火力均勻,熱度適中,半個小時後即可出鍋。烙出的焜鍋饃饃,外脆內軟,綻開如花,色彩鮮麗,異香撲鼻。它的特點是省時,省事,制作單間,松脆好吃,攜帶方便,經久耐貯。

手抓羊肉

顧名思義,需要靠手抓、撕,或藏刀切割這種獨特的吃法來吃羊肉,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不用這種吃法了,但叫法還是流傳至今。西寧手抓羊肉肉赤膘白,肥而不膩,油潤肉酥,質嫩滑軟,十分可口。肉味鮮美,平常不是特別喜歡羊肉的也可以嘗試壹下,沒有很重的羊膻味。手抓羊肉,無論是吃法還是色香味都在壹定程度上代表著青海人樸實豪放,熱情好客的性格,頗受各地遊客的歡迎。

鍋盔

青海特色面食。兩面都上了火色的厚烙餅。將發酵好的面團揉勻,做成比烙饃的鍋底略小的圓餅,厚約3-4厘米,放進燒熱的鍋裏,並用筷子在上面戳幾個小眼,使餅受熱後空氣從中逸出。蓋上鍋蓋,用文火烤烙。待挨鍋底的壹面烙成桔黃色時翻過繼續烙,約40分鐘即可烙成外皮脆酥、裏面松軟的鍋盔。壹般用做飯的鐵鍋。可用小麥面、青稞面、豌豆、包谷面。也可做好卷了香豆粉、紅曲粉的,還可在面中摻進青油烙成油鍋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