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人生哲理
欣賞使人變美
19世紀末,美國西部的密蘇裏有壹個壞孩子,他偷偷地向鄰居家的窗戶扔石頭,還把死兔子裝進桶裏放到學校的火爐裏燒烤,弄得臭氣熏天。他9歲那年,父親娶了繼母,父親告訴她要好好註意這孩子。繼母好奇地走近這個孩子,當她對孩子有了了解之後說:“妳錯了,他不壞,而且很聰明,只是他的聰明還沒有得到發揮。”繼母很欣賞這個孩子,在她的引導下,這孩子的聰明找到了發揮的地方,後來成了美國當代著名的企業家和思想家。這個人就是戴爾·卡內基。
臺灣作家林清玄去壹家羊肉館用餐,老板對他說:“妳還記得我嗎?”林清玄說:“記不起來了。”老板拿來壹張20年前的舊報紙,那裏有林清玄的壹篇文章,那時他在壹家報社當記者。這是壹篇關於小偷的報道,小偷手法高超,作案上千次,次次得手,最後栽在壹個反扒高手的手上。文章感嘆道:“像心思如此細密,手法如此靈巧的小偷,做任何壹件事情都會有成就的吧!”老板告訴他:“我就是那個小偷,是妳的這段話引導我走上了正路。”
連小偷身上也有可欣賞的地方,連小偷也能在欣賞的引導下走上正路,我們周圍還有什麽人不能欣賞、不能被引導呢?
學會欣賞別人吧!欣賞妳的同事,妳和同事之間會合作得更加親密;欣賞妳的下屬,下屬會工作得更加努力;欣賞妳的愛人,妳們的愛情會更加甜蜜;欣賞妳的孩子,說不準他就是下壹個卡內基……
分析:欣賞別人不但是壹種美德,也是對別人的肯定和認同。在欣賞別人的同時,妳也會獲得心靈的震撼。
話題:“學會欣賞”“潛能”
有壹種快樂叫放棄
甘地是印度歷史上最為著名的人物之壹,被印度人民尊稱為“聖雄”。
有壹次,甘地乘火車外出辦事,由於擁擠,他上了火車才發覺自己的皮鞋掉了壹只,而此時火車已經啟動。要知道,當時的印度正處於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印度人民的生活十分困難,擁有壹雙皮鞋還是很不容易的。正當全車廂的人都在為甘地惋惜的時候,他卻做了壹件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迅速脫下另壹只皮鞋扔到了車窗外。甘地的舉動讓所有的人都大惑不解,有人就問甘地:為什麽不想法找到掉了的那壹只皮鞋,反而把另壹只也扔了下去?甘地微笑著解釋:我掉了壹只皮鞋,壹定會給別人撿到,可這反而給那人增添了煩惱——壹只鞋怎麽穿啊!現在,我把另壹只鞋也扔了下去,那個人就可以擁有壹雙而不是壹只皮鞋了,他就會感到很快樂了。而我呢?也不必再為腳上的壹只皮鞋而苦惱了,相反,我也會因為那人的快樂而感到快樂。
分析:在我們的生活中,類似的事經常發生。而我們是否能做到像甘地那樣甘心放棄呢?的確,放棄對於我們來說不是壹件容易的事,但是當我們做到之後,所得到的快樂和開心是無論什麽都買不到的。學會放棄,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話題:“放棄與快樂”“心態”
試試壞的開始
有壹段時間,在政治上受到打擊的丘吉爾整日神情抑郁,全家人看在眼裏,急在心裏。而丘吉爾的壹個鄰居剛好是位畫家,家裏常常堆滿了各種各樣的顏料、畫筆、畫布以及畫好的作品。丘吉爾壹家常常有機會欣賞那位鄰居的傑作。後來在家人的勸慰下,丘吉爾開始跟他的鄰居學習油畫。
丘吉爾在政治舞臺上是個敢作敢為的政治家,可是對著那張幹凈整潔的畫布,他半天都不敢下壹筆,生怕出壹點差錯。那個畫家見了,索性將所有的顏料全倒在了畫布上。丘吉爾壹見那畫布上已經滿是顏料了,於是就拿起他的畫筆開始在畫布上任意塗抹起來。就這樣,丘吉爾畫出了他的第壹幅作品。雖然並不完美,但那畢竟是壹個很大的突破了。
從此,丘吉爾開始放開手腳畫畫了。經過不斷的練習,終於在畫技上有了長足的進步。最後,丘吉爾不僅給畫壇留下了大量思維大膽、風格各異的油畫作品,而且還恢復自信,東山再起,在英國甚至全世界的歷史上創造了壹番驚人的業績。
分析:好的開始是成功的壹半。但是,如果沒有好的開始,我們不妨試試壹個壞的開始,因為壹個壞的開始,總比永遠沒有開始要好得多了。
話題:“突破”“策略”
做別人不做的事
日本企業界巨擘松下幸之助在總結經商之道時提出過壹個著名口號:“做別人不做的事。”在商海搏擊的浪潮之中,只有想在人先,做在人前,以變應不變,才能掌握勝機,立於不敗之地。
國內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在壹次學術講座中曾講過壹個生動有趣的事例:如果壹名猶太人在美國某地開了壹家修車店,那麽,第二名來此地的猶太人壹定會想方設法在那裏開壹家飲食店,以另辟蹊徑。但中國人則往往相反,如果壹名中國人在某地開了壹家修車店,第二名來此地的中國人大多也是開修車店,老調重彈。
據報載,英國有位精明的商人開辦了壹家“填空當”公司,專門設計、生產、銷售市場上斷檔脫銷的商品,做獨門買賣,結果生意興隆,財源廣進。德國壹位富商在起步時曾推出壹家“怪缺商店”,其經營的商品在壹般市場上很難買到,例如六個指頭手套,單腳皮鞋,缺壹只袖子的襯衫,駝背人穿的外衣,等等,結果不但銷路順暢,而且不久聲名鵲起。
分析:做別人不做的事,也就是敢於打破思維,開辟新市場、新領域,具有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它昭顯的不是追求另類,而是追求空檔和機會。
話題:“變與不變”“商業之道”
“熱愛”的魔力
被譽為“鉆石之王”的哈裏·溫斯頓,除了擁有精湛的技藝和高超的欣賞水平外,還是壹位成功的商人。他創立的哈裏·溫斯頓公司,從壹個小作坊發展成世界聞名的珠寶連鎖店。在他的眾多傳奇中,有這樣壹則耐人尋味的小故事。
壹次,溫斯頓聽說有個荷蘭富商正在收集某種鉆石,於是打電話給這位富商,說哈裏·溫斯頓公司剛好有這樣的鉆石,並邀請他來紐約面談。
荷蘭富商應邀飛到美國。雙方見面後,溫斯頓讓公司的壹名專家為富商介紹壹顆昂貴的鉆石。專家詳細地講解了鉆石壹流的質地、高科技的切割工藝以及各種珠寶鑒定指數……富商聽了,只是點點頭。等專家介紹結束後,他站起身說:“謝謝妳,這確實是很棒的鉆石,但不是我想要的。”壹直坐在後排的溫斯頓上前攔住富商:“讓我再給您介紹壹下這顆鉆石,可以嗎?”客人再次坐下。溫斯頓從專家手裏接過那顆鉆石,他沒有用任何術語,而是抒發了自己對這顆鉆石的熱愛:它在陽光下是多麽璀璨奪目,它是多麽晶瑩剔透,它的美是多麽令人怦然心動。寥寥數語就打動了荷蘭富商,他馬上說:“請把它賣給我。”
後來,壹個助手問溫斯頓:“為什麽顧客已經拒絕了專家,可您幾句話就讓他改變了主意呢?”
溫斯頓說:“那位專家是鉆石界為數不多的幾個權威之壹,他對鉆石的知識遠勝於我,我為此付給他高額的薪水。但有種本事,他沒有,我有。如果他能學會那本事,我會毫不猶豫地給他開雙倍工資。”
“什麽本事?”助手問。
“他了解自己賣的每顆鉆石,而我熱愛自己賣的每顆鉆石。”
分析:說服別人接受壹個計劃、壹種理論,也和推銷鉆石的道理相同。妳本人要先熱衷於這個計劃,先堅信這個理論,才可能打動他人。發自內心的信心和情感,比學識和大道理更有感召力。
話題:“了解與熱愛”“知識與情感”
愛心不是偶然的
在波斯尼亞的壹個小村莊裏,住著壹個名叫弗西姆的婦人,她有兩個可愛的兒子和善良的丈夫。她的丈夫在奧地利工作,有壹天,丈夫從奧地利帶回兩條金魚,養在魚缸裏。
不久,波斯尼亞戰爭爆發了,弗西姆的丈夫為國家獻出了生命,而戰火也毀滅了他們的家園,弗西姆只好帶著孩子到他鄉逃難。臨行前,弗西姆並沒有忘記那兩條金魚,因為那也是兩條生命啊,而且還是丈夫給自己和孩子的禮物。她把金魚輕輕地放入壹個小水坑裏,然後出發了。
幾年以後,戰爭結束了,弗西姆和孩子們重返家園。而家鄉仍是壹片廢墟。弗西姆不知道怎樣才能使自己的家重見生機。
忽然,她發現在她曾放入金魚的小水坑裏,浮動著點點金光,原來是壹群可愛的小金魚。它們壹定是那兩條金魚的後代。弗西姆突然間看到了希望,她像看到了丈夫的鼓勵。她和孩子們精心飼養起那些金魚來。她相信,生活會像金魚壹樣,越來越好。
弗西姆和她的金魚的故事逐漸流傳開來。人們從各地趕來,觀賞這些金魚,當然,走的時候也不會忘記買上兩條帶回家。也許,那金魚象征著希望。沒用多長時間,弗西姆和孩子們憑著賣金魚的收入,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我們無法預言金魚的繁衍,那是偶然的;但是,愛心不是偶然的。愛心不管在哪裏開花,終究有壹天會在那裏結出果實。
分析:不要放棄任何表達愛心的機會,哪怕只是拯救兩條金魚。那樣,妳才會得到回報。
話題:“偶然與必然”“回報”
給對手掌聲
在壹檔世界職業拳王爭霸賽的電視節目中,有幾個暖人的細節。比賽的是兩個美國職業拳手,年長的叫卡非拉,今年35歲;年輕的叫巴雷拉,今年28歲。上半場兩人打了6個回合,實力相當,難分勝負。在下半場第七個回合中,巴雷拉接連擊中老將卡非拉的頭部,使他鼻青臉腫。
短暫的休息時,巴雷拉真誠地向卡非拉致歉,他先用自己手中幹凈的毛巾壹點壹點擦去卡非拉臉上的血跡,後把礦泉水灑在卡非拉頭上,壹臉歉意,那神情仿佛受傷的是自己。接下來兩人繼續交手。也許是年紀大了,也許是體力不支,卡非拉壹次又壹次被巴雷拉擊中後倒在地上。按規則,對手被打倒在地上後,由裁判連喊3聲,如倒地的拳手起不來則對手勝了。卡非拉掙紮著起身,裁判開始報數:1、2、3。當3還沒出口,巴雷拉壹把把卡非拉拉了起來。裁判感到很吃驚,這樣的舉動在拳場上很少見。巴雷拉向裁判解釋說:“我犯規了,只是妳沒有看見,這局不算我贏。”扶起卡非拉後,他們微笑著擊掌,繼續交戰。最終,卡非拉以108:110的成績負於巴雷拉。觀眾潮水般湧向巴雷拉,向他獻花、致敬、送禮物。巴雷拉撥開人群,徑直走向被冷落的老將卡非拉,把鮮花送給了對手。兩人緊緊地抱在壹起,相互親吻被擊中的部位,儼然是壹對親兄弟。卡非拉真誠地向巴雷拉祝賀,壹臉由衷的笑容。他握住巴雷拉的手高高舉過頭頂,向全場觀眾致敬。
分析:卡非拉雖然敗了,但敗得很有風度;巴雷拉贏了,贏得很大度。兩個人壹個敗在拳術,壹個贏在人格。但是,他們都贏了——在人格上。有時候,搬走別人腳下的壹塊石頭,就等於給自己打開了壹條成功的捷徑。在自己失敗的時候,給對手掌聲,這也是壹種成功。
話題:“風度與大度”“人格的魅力”
印刻效應
1910年,德國習性學家海因羅特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壹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剛剛破殼而出的小鵝,會本能地跟在它第壹眼看到的自己的母親後邊。但是,如果它第壹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親,而是其他活動物體,它也會自動地跟隨其後。尤為重要的是,壹旦這小鵝形成對某個物體的追隨反應,它就不可能再對其他物體形成追隨反應。用專業術語來說,這種追隨反應的形成是不可逆的,而用通俗的語言來說,它只承認第壹,無視第二。
這種後來被另壹位德國習性學家洛倫茲稱為“印刻效應”的現象,不僅存在於低等動物裏,而且同樣存在於人類之中。幾乎所有的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都知道,人類對最初接受的信息和最初接觸的人都留有深刻的印象,他們用“首因效應”等概念來表示人類在接受信息時的這種特征。
於是我們發現,人類對任何堪稱“第壹”的事物,都具有天生的興趣並有著極強的記憶能力。不經意地,妳就能列出許許多多的第壹。如世界第壹高峰,中國第壹個皇帝,美國第壹個總統,第壹個登上月球的人等等,可是緊隨其後的第二呢?妳可能就說不上幾個。看來,人類確實像那只小鵝那樣,承認第壹,卻無視第二。在生活中,人們同樣對第壹情有獨鐘,妳會記住第壹任老師、第壹天上班、初戀等等,但對第二就沒什麽深刻的印象。在公司中,第二把手總不被人註意,除非他有可能成為第壹把手;在市場上,第壹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往往是第二的幾倍數……
分析:寧做雞頭,不做鳳尾。活在別人的陰影下,不如去另辟天地。當然,這要視個人的能力而定,妳如果沒有強烈的開拓能力或仍處於學步階段,那就跟在別人屁股後邊吧,至少風險小些。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很多人的成功是由太多人的推動而鑄就的,我們對他們同樣表示尊重。
話題:“前與後”“追隨與突破”
猶豫先生與耕耘先生
壹個智商壹流、執有大學文憑的翩翩才子決心“下海”做生意。
有朋友建議他炒股票,他豪情沖天,但去辦股東卡時,他又猶豫道:“炒股有風險啊,等等看。”又有朋友建議他到夜校兼職講課,他很有興趣,但快到上課了,他又猶豫了:“講壹堂課,才20塊錢,沒有什麽意思。”
他很有天分,卻壹直在猶豫中度過。兩三年了,壹直沒有“下”過海,碌碌無為。
壹天,這個“猶豫先生”到鄉間探親,路過壹片蘋果園,望見滿眼都是長勢茁壯的蘋果樹,禁不住感嘆道:“上帝賜予了壹塊多麽肥沃的土地啊!”種樹人壹聽,對他說:“那妳就來看看上帝怎樣在這裏耕耘吧。”
分析:世界上有很多人光說不做,總在猶豫;有不少人只做不說,總在耕耘。成功與收獲,總是光顧有了成功的方法並且付諸於行動的人。
話題:“說與做”“成功與收獲”
免費而珍貴的禮物
多克是壹個信差,他始終堅信自己的使命就是向人們傳遞快樂,因此,他的口袋裏總是裝著許多小紙條,上面寫著壹些鼓勵性的話。他將信件和電報送到人們手中的同時,也留給他們壹張小紙條,告訴他們“今天是美好的壹天”“要笑口常開”“別再煩惱”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多克因為年齡太大而沒有入伍,但他自告奮勇到野戰醫院做了壹名誌願者,協助醫院救死扶傷。有壹天,他突發奇想,在醫院的墻上寫了壹句話:“沒有人會死在這裏。”他的行為引起了大家的註意,醫院的人說他瘋了,也有人認為這句話無傷大雅,不必擦掉。
這句話壹直沒有人去管,就壹直留在了那面墻上。後來,不但傷員,就連醫生、護士包括院長,都漸漸地記住了它。傷病員們為了不讓這句話落空而堅強地活著,醫生和護士為了這句話,盡力地給予病人最精心的醫治和護理。這個醫院變成了壹家堅強的醫院,每個人的臉上都有壹種盼望和堅毅的表情。
分析:有時候,創造奇跡的不是巨人,也許只是壹句傻傻的話語。而壹句鼓勵的話語,就是給對方壹個免費卻珍貴的禮物,它在我們的生命裏微不足道,卻往往重如千鈞。
話題:“細節”“禮物”
境由心生
布朗先生途經壹個偏僻小鎮,來到壹家旅店打算投宿。這時,另壹個人也正好來訂房間。不巧的是,這家旅店只剩下壹個房間。
“這是壹間雙人房,”服務員說,“如果妳們願意,就同住這間房吧。”壹開始,兩人都不願意,但由於深更半夜,他們就勉強同意。半夜,睡夢中的布朗先生忽然聽到有人喊叫。“出什麽事了?”他驚問。同房的那人虛弱地回答:“我有哮喘病,現在感覺很不好。如果妳不想我死掉,麻煩妳趕快幫我把窗戶打開。”布朗先生跳下床開燈,但是停電了。病人繼續呻吟道:“空氣、空氣……我需要新鮮空氣。”
布朗先生摸黑設法去找窗戶。花了好長時間,他終於找到了,卻怎麽也打不開。病人的聲音越來越弱。情急中,布朗先生操起身旁的壹張椅子,猛地朝窗戶砸去,玻璃嘩啦壹聲破碎了。病人說他感覺好多了。
天亮了,他們醒來發現,房間裏唯壹的壹扇窗關得緊緊的,而室內的穿衣鏡卻成了碎片。
分析:這就叫境由心生。彌爾頓曾說:“心,乃是妳活動的天地,妳可以把地獄變成天國,亦可將天國變成地獄。”在有著各種壓力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營造心境,詩化生活,超越生活,實現壹種思想、文化和精神的自我拯救,從而開墾出芳菲滿地的精神桃花源來。
話題:“境由心生”“依附”
“南風”法則
“南風法則”也稱“溫暖”法則,源於法國作家拉丹封寫的壹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壹個冷風凜冽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分析:這則寓言形象說明了壹個道理:溫暖勝於嚴寒。我們做人也要遵循這種法則,給人壹個微笑,給人壹句暖語,給人壹種謙讓,為別人著想,那麽,社會將變得美好,妳也會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回報。
適用話題:“尊重”“回報”
自己才能給的東西
理查·柏德是個很有趣的作家,他曾經是個優秀的報社記者。某壹天,他感覺自己再也無法受困於某些在生命中糾結的難題,決定讓生活在他最愛的海濱重新簡單起來。於是他身無長物地來到海濱,成為壹個浪人。他的身體和匱乏的物質交戰,心靈則在潮汐之間洗滌。
梭羅在瓦爾登湖邊寫了他的《湖濱散記》,柏德在密拉瑪海邊寫了《海濱浪行》,並在人跡稀少的海邊,開始探索“人的真正問題”。
對世界來說,這是壹種反動;對他而言,這是壹個反省。他開始面對貧窮、饑餓以及寂寞,在沮喪和快樂的兩端,他像個鐘錘般地擺蕩。然而這壹段日子,也使久久在都市中翻滾的他敢於高聲唱出心中的歌。他說:“我們日日夜夜在生活中渴求輕松與自由,卻因為他人壹點壹滴灌輸給我們的恐懼而鮮少獲得。我們怕唱走音,怕拍子錯誤,也怕唱漏了音符,於是心底的歌被壓抑住了,沒有高聲唱出。這樣的壓抑,使我們未老先衰。”
分析:理查·柏德得到的東西很簡單,也很不簡單。那就是:只有妳能給自己想要的生活。
話題:“反差”“自由與壓抑”
給他半壺水喝
在十七世紀,丹麥和瑞典發生了戰爭。壹場激烈的戰役下來,丹麥打了勝仗。壹個丹麥士兵坐下來,正準備取出壺中的水解渴,突然聽到哀哼的聲音,原來在不遠處躺著壹個受了重傷的瑞典人,雙眼正盯著他的水壺。
“妳比我更需要。”丹麥士兵走過去,將壺嘴送到傷者的口中。但是,瑞典人竟然伸出長矛刺向他,幸好偏了壹點,只傷到了他的手臂。
“嗨!妳竟然如此回報我。”丹麥士兵說,“我本來要把整壺水給妳喝,現在只能給妳壹半了。”
後來,這件事被丹麥國王知道了。他專門召見了這個士兵,問他為什麽不把那個忘恩負義的家夥殺掉。
他輕松地回答:“我不想殺受傷的人。”
分析: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壹面:在別人忘恩負義之後,自己仍有壹顆饒恕的心。這是第二次饒恕,也是壹種更偉大的情操。
話題:“人性”“寬恕”
摒棄“目的顫抖”
心理學家們曾做過這樣壹個實驗:在給小小的縫衣針穿線的時候,妳越是全神貫註,線越不容易穿入。在科學界,這種現象被稱為“目的顫抖”,即目的性越強,越不容易成功。
《莊子》中也記載了這樣壹個故事:壹個賭徒拿著瓦礫去賭時,幾乎是逢賭必贏,而當他拿著萬兩黃金去賭時,卻輸得壹敗塗地。太想打好球的手在顫抖,太想走好鋼絲的腳在顫抖,太想贏的心在顫抖。人都有這麽壹個弱點:當對某壹件事過於重視時,心裏就會緊張,而壹緊張,就會出現心跳加速、焦慮、精力分散等不良反應。這壹系列的不良反應會使我們的才能無法正常發揮,最終導致我們的失敗。
荷蘭國防計劃中有壹份最重要,最詳細縝密的計劃,名稱是《投降計劃》:二戰時盟軍統帥艾森豪威爾在諾曼底登陸時準備了兩份戰役後的演講稿,壹份是為慶賀登陸成功而準備的,另壹份是為登陸失敗而寫的惋惜詞。然而,最終他卻成功了。
分析:許多的失敗,看似偶然失手,其實是必然的。壹個不能控制自己心態和情緒的人,縱極富才華,在人生的關口處,卻註定也是要失敗的。所以,我們在做任何事情時,應將心放寬些,不要懼怕失敗,不要總覺得自己輸不起。始終保持壹顆平和的心,竭盡全力追求成功,但不要將成功看作自己唯壹的歸宿,要敢於為失敗做壹份心理準備。
讓我們把心臺築高些,目光放遠壹些吧。不要過分地看重壹次的成敗,要贏得起,也要輸得起。不要讓“目的顫抖”斷送了我們的成功,以壹顆平常心冷靜、沈著的迎接挑戰,淋漓盡致地發揮自己的才能。這樣,我們才能不帶壹絲遺憾,鬥誌昂揚地繼續我們的人生之路。
適用話題:“心態”“偶然與必然”
夢想皆有神助
他是壹個匈牙利木材商的兒子,由於從小生得呆笨,人們都喊他“木頭”。九歲之前,除了因遵守秩序在學校裏獲得過壹枚玩具螺絲釘外,再沒有獲得過什麽獎勵。
十二歲時,他做了壹個夢,夢到有位國王給他頒獎,因為他的作品被諾貝爾看上了。當時他很想把這個夢告訴別人,但又怕被人嘲笑,最後只好告訴了媽媽。
媽媽說,假如這真是妳的夢,妳就有出息了!我曾聽說,當上帝把壹個不可能的夢,放在壹個人的心中時,就是真心想幫助他完成的。
他信以為真了,他想,他真是天下最幸福的人!世界那麽大,上帝卻壹下子就能選中他。為了不辜負上帝的期望,從此他真的喜歡上了寫作。
“倘若我經得起考驗,上帝會來幫助我的!”他懷著這樣的信念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三年過去了,上帝沒有來;又三年過去了,上帝還是沒有來。就在他盼望上帝前來幫助他的時候,希特勒的部隊卻先來了。他作為猶太人,被送進了集中營。在那裏,數百萬人失去了生命,而他卻*著“生存就是順從”的信念活了下來。
“我又可以從事我夢想的職業了!”他懷著這種心情走出奧斯維辛集中營。1965年,他終於寫出了他的第壹部小說《無法選擇的命運》。接著,他又寫出了壹系列作品。
就在他不再關心上帝是否會幫助他的時候,瑞典皇家文學院宣布:把200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匈牙利作家凱爾泰斯·伊姆雷。他聽到後,大吃壹驚,因為這正是他的名字。當人們讓這位名不見經傳的作家談壹談他獲獎的感受時,他說:“沒有什麽感受!我只知道,當妳說我就喜歡做這件事、多困難我都不在乎時,上帝就會抽出身來幫助妳。”
分析:夢想的實現常常來源於執著的信念,以及為實現這壹夢想而保持的快樂。
話題:“信念”“執著”
還有壹個蘋果
斯坦利·庫尼茨是壹個對沙漠探險情有獨鐘的瑞典醫生。年輕的時候,他曾試圖穿越非洲撒哈拉大沙漠。進入沙漠腹地的當天晚上,壹場鋪天蓋地的風暴使他變得壹無所有,向導不見了,滿載著水和食物的駝群消失了,連那瓶已經開啟的準備為自己慶祝36歲生日的香檳也灑得壹幹二凈,死亡的恐懼從四面八方湧向他。
在絕望的瞬間,斯坦利把手伸向自己的口袋,意外地摸到了壹只蘋果,這只蘋果使斯坦利從絕望中清醒,他慶幸自己竟然還有壹只蘋果。
幾天後,奄奄壹息的斯坦利被當地的土著人救起,令人迷惑不解的是,昏迷不醒的斯坦利緊緊地攥著壹只完整卻幹癟的蘋果,而且攥得非常緊,以至於誰也無法從他手中將蘋果拿走。20世紀初,這位壹生都充滿傳奇色彩的老人斯坦利去世了,彌留之際,他為自己寫了這樣壹句墓誌銘:我還有壹個蘋果。
分析:有時候,信念就是壹次生命。在黑暗中,它是壹盞明燈;在絕望時,它是壹次希望。只要我們心中常有希望,常存信念,我們的人生將永放光彩。
話題:“絕望與希望”“信念”
二、人生觀、價值觀
八榮八恥
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
分析:這是2006年3月4日胡錦濤同誌在看望政協委員時發表的關於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講話,概括精辟,寓意深刻。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壹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體現了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有機結合起來,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融為壹體的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壹個現代社會總體上是開放和寬容的,但在壹些基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