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清明習俗調查及方法和要求

清明習俗調查及方法和要求

清明節相關介紹2——清明習俗

作者: 鳳妹 發表日期: 2006-04-05 09:03 點擊數: 784

掃 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壹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按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舊時,北京人多在清明掃墓,但祭掃儀式並不在清明的當天,而是在臨近清明的“單”日舉行。據說,只有僧人才在清明當天祭掃墳塋。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壹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

“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壹大口袋。有兩種形式:壹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壹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壹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壹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

關於包袱裏的冥錢,種類很多。壹、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制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都城的圖案,多系巨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壹樣的圖案;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壹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壹彩紙穗。

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壹大圈,按墳地方向留壹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征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遊,興盡方歸。

插 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裏,活到哪裏,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壹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裏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裏,壹步壹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采薇》裏“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壹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戴 柳

清明戴柳,有將柳枝編成圓圈戴在頭上者,也有將嫩柳枝刮結成花朵而插於頭髻者,還有直接將柳枝插於頭髻者。明朝田汝成《西湖遊覽誌余》:清明,“家家插柳滿檐,青茜可愛,男女或戴之”。

今人《蕪湖古今》:清明,“清晨,街市叫賣楊柳,家家折壹枝綠柳蘸上清水,插上門楣,婦女則結楊柳球,戴在鬢邊”。

近人楊韞華《山塘擢歌》:“清明壹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毗鄰諸姐妹,壹株斜插綠雲翹。”民間諺語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清明不戴柳,來世變豬狗。”說明戴柳有辟邪功用。清明戴柳之俗遍見各地。

清光緒二年《懷安縣誌》:清明,“插柳於門,男女亦各戴之。諺雲:‘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白首’”。

清朝插柳戴柳,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是為辟邪之用,但在壹些地方有紀年華之義,有所謂清明插柳“紀年華”,“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之說。這種習俗是宋代“寒食”冠禮的遺存。宋代將男女成年行冠禮的時間統壹定在“寒食”節,而不論生時年月,“凡官民不論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頭。”(《夢梁錄》)戴柳即為成年標誌。據此,後世便有“紀年華”之遺俗,並演化成婦女戴柳球於鬢畔以祈紅顏永駐的習俗。在此,青青春柳,又有象征青春之義。時值春季婦女戴柳,則表現出對青春年華的珍惜與留戀。

體育活動

踏青:

清明時逢陽春三月,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俗。據宋朝史籍記載:“清明前後十日,城中士女艷妝飾,金翠琛縭,接踵聯肩,翩翩遊賞,畫船簫鼓,終日不絕。”人們帶著食物,來到郊野,投向大自然。宋代踏青之風盛行,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了宋代清明時節京都人民踏青遠足的熱鬧情景。

蕩秋千:

古代,清明節有蕩秋千的習俗。秋千,古字兩字均有“革”字旁,千字還帶走字,意思是揪著皮繩而遷移。早在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獲得高處的食物,在攀登中創造了蕩秋千的活動。最早稱之為“千秋”。傳說為春秋時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創。開始僅是壹根繩子,雙手抓繩而蕩。後來,齊恒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帶入中原。至漢武帝時,宮中以“千秋”為祝壽之詞,取“千秋萬壽”之意,以後為避忌諱,將“千秋”兩字倒轉為“秋千”。以後逐漸演化成用兩根繩加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時代,秋千成為專供婦女玩耍的遊戲,以練習輕捷、矯健。打秋千時,人在空中蕩來蕩去,翩翩若飛,很有趣味。《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宮中至寒食節,競豎秋千,令宮嬪輩笑以為宴樂,帝呼之為半仙之戲。”

在唐宋文人的作品中,有許多關於秋千的描述。唐詩人韋莊曾有《長安清明》詩雲:“紫陌亂嘶紅叱拔,綠楊高映畫秋千。”清明春風拂柳之際,女郎三五成群蕩秋千於郊野樹下,確實充滿詩情畫意。蕩秋千在當時是非常普遍的遊戲,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詞中常有描述:“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點絳唇》)民間多愛在清明踏青時節,在郊外用竹子架成壹種臨時性的“竹筍秋千”,舞蕩嬉戲。因為清明節處處蕩秋千,也有人把它叫做“秋千節”。放風箏是清明前人們最愛玩的遊戲。風箏,在我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在春秋時期,有位公輸般,即神話中的“魯班”,會做木鳶,削竹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南北朝時期,梁正武帝在臺城被侯景叛軍圍困,大臣羊侃曾用風箏系上詔書,招來援軍救駕。風箏最初的作用只是軍事上傳遞消息的工具,以後逐漸演變為壹種娛樂玩具。

放風箏:

唐代詩人高駢寫有《風箏》壹詩:“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入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風箏真正的命名,《詢芻錄》記載: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五代時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采風為對,後於鳶首以竹為笛,風入笛管發出悅耳之聲,好似“箏”鳴,俗稱風箏。起初只限於皇宮貴族中的公子佳人玩賞,到了宋代以後,才成為民間群眾喜愛的壹種活動了。風箏既是壹種美麗的民間工藝品,又是大眾娛樂品,歷來愛到文學家的傳唱。《北京竹枝詞》也對風箏有生動的描繪:“風鳶放出萬人看,千丈麻繩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樣巧,壹行習上碧雲端。”早在清朝時,風箏已在紮、糊、繪、放四藝上發展到相當精致的程度。曹雪芹在北京西山“窮居著書”時,細究風箏紮糊之法,還寫了《南鷂北鳶考工誌》壹書。書中詳細介紹了翼燕、雙鯉、彩蝶、螃蟹、寵妃、雙童等四五十種風箏的紮、糊、繪、放等技法和工藝。此外,古代放風箏又是與放晦氣聯系在壹起的。《紅樓夢》中有這樣壹段描寫:林黛玉不妨將制作精巧的風箏放掉。李紉勸她:“放風箏圖的就是這壹樂,所以叫放晦氣,妳該多放些,把病根兒帶去就好了。”而當紫鵑要去拾斷了線的無主風箏時,探春又勸阻:“拾人走了的,也不嫌個忌諱?”可見古時放風箏是人們消災祛難的手段,不能去拾別人的風箏,以免沾上別人的晦氣。也有人在放風箏時,把所有的煩惱寫在紙上,讓它隨風箏飛上藍天,認為壹切煩惱都會隨風而去。

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蹴鞠:

鞠是壹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壹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清明食俗

福建畬族清明烏稔飯

“清明時節雨紛紛”,壹俟雨停,提籃挑擔祭祖掃墓的人就多了起來。閩、臺兩省祭祖掃墓的期限,從清明到谷雨,各縣(市)有所不同。而閩東的寧德、周寧、壽寧等地祭祖墳,多是全族出動,近則由族裏設宴宗祠,聚族飲宴。壹時舉族上下,男女老幼皆到,也算是閩東別具壹格的大團圓。

清明時節,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鰍面祭祖送人習俗。而且在這段時間裏,在閩東許多城鄉中還可以吃到壹種富有閩東特色的食品,那就是春菊和金櫻子花拌到磨好的米漿裏,烙熟為時令小吃,這種小吃頗富鄉野風味。

另外,關於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畬家的“烏稔飯”,因為閩東是畬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畬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並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特別是枯榮縣民間,每年都須用“烏稔飯”祭祀,可見我國自古以來就是壹個民族和睦相處的大家庭。

據畬族民間傳說:唐總章二年,畬族英雄雷萬興率領畬軍抗擊官兵,被圍困山中,時值嚴冬糧斷。畬軍只得采摘烏稔果充饑,雷萬興遂於農歷三月初三日率眾下山,沖出重圍。從這以後,每到“三月三”,雷萬興總要召集兵將設宴慶賀那次突圍勝利。並命畬軍士兵采回烏稔葉,讓軍廚制成“烏稔飯”,讓全軍上下飽食壹頓,以誌紀念。這“烏稔飯”的制作方法並不繁雜,將采摘下來的烏稔樹葉洗凈,放入清水中煮沸,撈掉樹葉,然後,將糯米浸泡在烏稔湯中,浸泡9小時後撈出,放在蒸煮籠裏蒸煮,熟時即可食用。制好的“烏稔飯”,單從外表來看,不甚美觀,顏色烏黑,然而米香撲鼻與壹般糯米飯相比,別有壹番風味。而畬族人民為紀念民族英雄,此後每年的“三月三”都要蒸“烏稔飯”吃,日久相沿,就成為畬家風俗。又因閩東壹帶,畬漢雜居,人民歷代友好相處,婚嫁頻繁,遂使食“烏稔飯”也成了閩東各地各民族***同擁有的清明食俗。

清 明 果

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做壹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但在我的記憶中,清明節的到來就意味著能品償那青綠飄香的清明果了。

清明果形狀有些像餃子,但味卻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壹種叫艾葉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開黃色小花,葉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壹篷篷,壹簇簇的。每年清明前,女人們手提竹藍,三五成群來到田野喜滋滋地采摘艾葉,青青鮮鮮的艾葉滿滿當當地堆在藍子裏,煞是好看誘人。艾葉采回家後,便開始了繁雜的制作清明果的工序,女人們又像摩術師,青青的艾草壹轉眼就變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

小時候我就特別好奇,這明明是草,怎麽就變成了後來的清明果的?外婆她們也懶得理我,就讓我在邊上看著,她們將艾葉搗爛與米粉攪伴在壹起,那白色的米粉遇到綠綠的艾葉汁頓時變成碧綠色的粉團,鮮嫩欲滴,還是半成品就讓我垂涎。準備好了清明果的皮子,餡也是很講究的,條件好的人家更是花樣繁多,制作精細。有熏肥腸伴芥菜末的,有豆腐幹和著韭菜的,還有其他各類美味的搭配,但無論什麽餡少不了辣椒粉,這樣做出來的果吃起來才覺得夠味過癮。面和餡都準備完畢,最後壹道工序就是包果了,這包果和包餃子有異曲同工之效,但包清明果似乎更精致些,那褶折得就像花邊壹樣,壹個個碧綠剔透,可愛極了,看她們包清明果也是壹種享受,就好像壹件件藝術品從她們手中飛出。那壹個個碼放整齊的清明果讒得我只得咽下直流的口水,耐心地等待蒸熟的那壹刻。

年年艾葉綠,年年果泛香。鄉親們總也忘不了在城裏的親朋好友,總在清明時節給我們送來自己做的清明果,那親情,那美味至今都難以忘懷。時過境遷,清明果已不再是單純的清明祭祖的意義了,他含著濃濃的親情,帶著純純的鄉情。如今,遠離故土的我壹想起那青青綠綠的清明果,便會從心底裏湧起淡淡的鄉愁和甜甜的回憶。

又是壹年清明至,由於工作原因我沒能回到家鄉給外公、外婆掃墓,但父母卻捎回了家鄉的清明果。見果如見人,我又想起了鄉裏鄉親親親熱熱在壹起制作清明果的情景,那份融洽,那份自然,那份親昵是那麽溫馨和美,但這些在都市裏,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已很難找到了。只有這青青香香的清明果依然充滿誘惑,依然耐人尋味。

清明時節雨綿綿, 艾果柔柔鄉情牽, 春風伴夢回家去, 又見村頭起炊煙。

潤 餅 菜

每到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食俗。據說,這是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

“潤餅菜”的正名應該是春餅。清明吃潤餅,不僅是泉州獨有的,廈門人也喜好之。相傳開這種吃法之先河的,是明朝總督雲貴湖廣軍務的同安人蔡復壹。當時同安屬泉州府轄,因此這種吃法便流傳開來,在閩南成了家常名品。不過,閩南各地的春餅形式相同,內容卻有很大不同。

泉州的“潤餅菜”是以面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食時鋪開餅皮,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肴,制食皆簡單,吃起來甜潤可口。晉江的“潤餅菜”卻復雜許多,那包“潤餅菜”的主料肯定是要多種多樣,擺了滿滿壹桌的。有這麽壹些主料菜肴:豌豆、豆芽、豆幹、魚丸片、蝦仁、肉丁、海蠣煎、蘿蔔菜。還有壹些配料:油酥海苔、油煎蛋絲、花生敷、蕪荽、蒜絲。吃的時候必須兩張“潤餅皮”才能保證其不被豐富的內容所撐破。這種脆嫩甘美、醇香可口的美味,壹般人2卷足矣。

不過,據我所知,晉江的“潤餅菜”並不是最復雜的;論復雜,應該是廈門為最。晉江用的主料廈門都有,此外還要加上筍、魚、油酥扁魚幹、油炒韭,再蘸上芥辣、辣醬、甜醬,這才叫地道的廈門“薄餅”。

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然而吃“潤餅菜”的習俗依舊,這該是壹種傳承吧。

清明緣何吃青團

上海人在清明前後有吃青團的食俗,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渭明前壹、二日,還特定為”寒日節”。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揚,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節充饑,不必舉火為炊。

現在,青團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流傳百余年,仍舊壹只老面孔。人們用它掃墓祭祖,但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醴酪與環餅

《荊楚歲時記》記載:「去冬節壹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鄴中記》也說:「寒食三日作醴酪」醴酪是壹種以麥芽糖調制的杏仁麥粥。壹直到隋唐時,都還是寒食節的主要食品。另外,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還記載了另壹種寒食節的食品—環餅。「環餅,壹名寒具,以蜜調水溲面」。油炸至金黃色後即可食用,味道極為脆美,相當近似現在的點心。

棗錮飛燕

宋朝的清明節,除了街市上所賣的稠餳、麥糕、乳酪、乳餅等現成的食品之外,人家也自制壹種燕子形的面食,稱為「棗錮飛燕」,據說是從前用來祭拜介子推的祭品。明朝人還會留下壹部分的棗錮飛燕,到了立夏,用油煎給家中的孩童吃,據說吃了以後,可以不蛀夏。

青精飯

陳元靚(約壹二二五——壹二六四)的《歲時廣記》卷十五引《零陵總記》記載了另壹種寒食節食品「青精飯」:「楊桐葉、細冬青,臨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葉染飯,色青而有光,食之資陽氣。謂之楊桐飯,道家謂之青精飯,石饑飯。」寒食清明染青飯的習俗似乎在南方較為流行。郎瑛(壹四八七—~壹五六六以後,杭州人)的《七修類稿》卷四三就提到寒食節時吃的「青白團子」。這種青團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麥草汁舂合而成,餡料則多為棗泥或豆沙。放入蒸蘢之前,先以新蘆葉墊底,蒸熱後色澤翠綠可愛,又帶有蘆葉的清香,是很受歡迎的清明節食品。

子 推 饃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壹。這個節氣開始的那壹天,就是清明節。清明節是流行於我國漢族地區和壯、朝鮮、苗、侗、仡佬、毛南、京、畬等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節日。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變暖,草木萌發,壹掃冬日枯黃的景象。江南農諺曰:“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又說:“種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對江南農民來說,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忙時節。唐代詩人杜牧在《清明》這首詩裏描寫過的紛紛細雨,就是這大忙時節的催化劑。其實,在那?的雨霧中,不僅應該有欲斷魂的路上行人和迎風搖曳的酒店幌子,更應有忙碌在田間地頭扶犁耕作和彎腰插秧的農人。

清明節,人們要掃祖墓,除雜草,培新土,祭祖先、悼亡靈。如今也是祭掃烈士陵園,進行植樹造林,開展傳統教育的日子。清明節前壹天為寒食節。寒食節不準動煙火,只能吃冷食涼菜,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貴族介子推。介子推,又名介之推,介推。他追隨公子重耳(後為晉文公)流亡國外。文公回國後,重賞隨從。介子推卻未得賞賜,與母隱居綿山(即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的介山)。後來,文公要給他封官賜爵,他卻堅辭不受。文公無奈,只得放火燒山,本想逼他出來,沒想到竟把介子推母子燒死在山中。後因寒食和清明相連,逐漸合為壹個節日,但節前蒸“子推饃”的習俗,在陜北的榆林和延安兩地壹直流傳至今。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裏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父母用杜梨樹枝或細麻線將各種小面花串起來,吊在窯洞頂上或掛到窗框旁邊,讓孩子們慢慢享用。風幹的面花,能保存到第二年的清明節。

做面花是陜北婦女的拿手好戲。她們用自己靈巧的雙手,能將發了酵的白面捏成各種形狀的面花。工具只是梳子、剪子、錐子、鑷子等日用品,輔料則是紅豆、黑豆、花椒子和食用色素。蒸出來的面花栩栩如生,尤如藝術珍品,令人愛不釋手,舍不得馬上吃掉。

“子推饃”和面花除了自己食用,還用來饋贈親友。母親要給當年出嫁的女兒送,稱為送寒食。農村孩子給自己老師送,讓離開家門獨自在偏僻的山鄉小村教書育人的園丁分享節日的美食。

清明節寄托了我們對祖先的懷念,對烈士的敬仰;“子推饃”加深了人們溫馨的親情和真摯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