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中國是茶的故鄉,為什麽輸給了日本抹茶?

中國是茶的故鄉,為什麽輸給了日本抹茶?

也許是因為亞洲人喜歡寫在DNA中的茶的特殊氣味,也許是因為壹把綠色油的顏色引起了無限的遐想。無論是餅幹、蛋糕、奶茶還是冰淇淋,“抹茶味”已經完全占據了零食屆。

雖然它經常出現,但每個人對抹茶的了解確實有限。所謂的抹茶味真的含有抹茶嗎?抹茶粉和綠茶粉不是壹回事嗎?日本的抹茶只是壹個在國外留學並穿著衣服回國的“假洋鬼子”。

抹茶有多火?抹茶起源於日本,日本流行的飲料經歷了從碳酸飲料到咖啡再到茶飲料的發展過程。

1970年,日本年輕人愛喝碳酸飲料。從65438到0980,自動售貨機開始流行,咖啡和飲料的銷量激增。1990之後,隨著瓶裝茶技術的成熟,茶飲料市場快速增長。到2005年,日本瓶裝茶飲料的銷售額達到9313億日元,占飲料零售總額的25.8%。

盡管日本的主流茶飲料是烏龍茶、綠茶和大麥茶等原葉茶,但無論是在瓶裝茶領域還是在沖泡茶粉領域,抹茶都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

日本茶飲料龍頭伊藤集團推出含抹茶粉的新型飲料;可口可樂公司也從2011開始銷售罐裝抹茶拿鐵;伊藤集團的固體抹茶年銷量超過1000萬份。

茶飲料的流行促進了日本茶飲料的擴張。

1996年,哈根達斯在日本推出抹茶冰淇淋,2001年,星巴克推出抹茶卡布奇諾。2010年日本冰淇淋協會發布的“消費者最喜愛的冰淇淋口味”年度調查顯示,抹茶口味排名第五。到2015,抹茶的口味已經上升到第三位,喜好率近50%。

抹茶作為典型的亞洲口味,受到越來越多西方人的追捧。

近年來,美國人消費了日本近壹半的抹茶出口,“抹茶”已成為咖啡冰淇淋店的常備口味。僅2014年,抹茶粉在美國的零售額就增長了54.9%,抹茶即飲飲料的銷售額增長了兩倍多。星巴克的抹茶星冰樂在歐美暢銷。

抹茶在中國也足夠受歡迎。

在大眾點評美食類搜索“抹茶”:北京1815、上海3266、廣州149、深圳689。這個量相當於說,如果任何壹家咖啡、奶茶和面包店裏沒有“抹茶味”,那麽這家店基本上可以關門了。

抹茶和綠茶粉不是壹回事。雖然許多人聲稱喜歡抹茶的味道,但他們不知道它是什麽。這當然不能怪消費者傻,因為中國市場上流通的“抹茶粉”大多只是綠茶粉。

其實抹茶和綠茶粉不是壹回事。根據工藝和生產的不同,綠茶可以分為很多種,而抹茶是眾多綠茶中唯壹呈粉末狀的成品。

在日本,綠茶粉被稱為粉末綠茶,即把壞的綠茶葉子磨成粉末,而好的綠茶則由人們沖泡飲用。

抹茶生長在黑暗中,因此通常比普通綠茶晚壹個月采摘。當然,它的營養價值會更高,顏色也會更綠。普通沖泡的綠茶有些發黃。

抹茶的制作過程也非常復雜,基本步驟包括粉碎、蒸汽殺青、冷卻、幹燥、莖葉分離、除砂、殺菌、快速幹燥、研磨等。

惡劣的生長環境和復雜的制作方法當然使抹茶粉的價格更高。通常,好的抹茶粉比綠茶粉貴幾倍甚至十幾倍。

由於抹茶和綠茶粉的區別,日本公司在使用“抹茶”標簽時非常謹慎。壹些公司在制作餅幹和甜點時會用綠茶粉代替抹茶粉,但即使產品名稱上寫著“抹茶”,也必須在括號中或原料清單中標明“綠茶粉”。在中國,沒有這樣嚴格的要求。

抹茶的原型在中國。現在,中國大多數喝茶的人都是直接泡茶。事實上,這種飲茶方式是在明朝之後才大規模流行起來的。明朝以前的中國人,尤其是有文化有品位的人是怎麽喝茶的?

主流的方法有兩種,壹種是炒茶,另壹種是點茶。這兩種飲用方法都是用茶粉代替茶葉。古人壹般稱之為“端茶”,制作原理與現代抹茶相似。

“端茶”的主要來源是餅茶,又稱團茶或片茶。餅茶最晚在唐代開始流行。采摘下來的茶葉經過蒸熟、研磨和幹燥,制成茶餅。在唐代,茶餅被磨成粉末,與鹽、姜、山茱萸和其他調味料壹起烹飪,這使它的味道相當奇怪。宋人的點茶方法要精細得多。

最早喜歡喝茶的是宋代的文人。他們將茶粉放入茶碗中,加入少許水制成茶膏,然後在湯瓶中裝滿水,同時用茶壺快速攪打茶湯,使其形成細膩的泡沫。《大觀茶論》將這壹過程描述為:“攪茶膏,漸撫他,輕擡他的手,指繞他的手腕旋轉,徹底上下,像壹個膨松的耕田者的開始,疏星星和明月,並應運而生。這種帶表演的點茶技巧,從操作本身來說,真的是日式抹茶之路的雛形。

除了競爭意識強烈的點茶、鬥茶,宋代還有壹種高雅的茶藝活動:分茶。

茶分享又叫“湯戲”“茶戲”。北宋初年,顧濤在《清》中描述它為“能在壹首詩中註入湯和神奇的茶,並計數四個歐,壹首絕句,這幾乎是壹個湯表。”小事,往手上吐口水,做耳朵。"

看起來,茶分享可能類似於當前的咖啡繪圖。不僅可以用茶沫畫出簡單的圖案,還可以用茶杯寫詩作畫。到了南宋時期,飲茶甚至成為民間藝人的壹種謀生手段。

那麽,這些飲茶方法怎麽都失傳了呢?

元明時期是中國茶史的轉折點。

遊牧民族蒙古人雖有飲茶的習慣,但對唐宋時期的炒茶並不感興趣,更喜歡酥油茶、藥茶或散茶。統治者的不同喜好,加上社會動蕩,國力衰退,假茶猖獗,以及文人地位的下降,導致了餅茶和末茶的衰落。

明初,朱元璋下令停止制作龍鳳團茶,各地紛紛朝貢散茶:“太祖重視民力,停止制作龍團,到處拍照,采芽入關。”明代的飲茶文化隨之改變,學者們也認為與繁瑣的點茶方法相比,泡茶和飲酒的方法“簡單而不尋常,充滿情趣,可謂茶之真味”。從此以後,中國的晚茶消失了,點茶方式也逐漸不為人所註意。

抹茶在日本也是少數民族。雖然在中國衰落了,但自茶葉訂購技術在日本傳播開來後,它得到了發展和擴大。

日本人喝茶的愛好壹開始就是在中國人的影響下培養起來的。唐德宗貞元二十年,日本禪師祖壹作為壹名學僧來到中國學習,並將茶籽帶回日本。後來,因為受到謝皇帝的喜愛,日本寺廟皇室開始大量種植茶樹。平安奈良時期的茶文化與唐代非常相似。

鐮倉時代,榮Xi禪師兩次前往宋朝學習佛教。回國後,他不僅帶去了大量茶籽茶具,還將《茶經》的壹部手稿帶回日本,並完成了日本第壹部茶經《吃茶養生》。書中記載了宋末的制茶技藝,為日本抹茶之路奠定了基礎。

在當時的日本,茶道崇尚奢華,但現在“和、清、凈、靜”的飲茶哲學和宇治抹茶的特殊地位都是錢奠定的。在錢的手中,日本茶道與禪宗思想相結合,走上了真正的本土化道路。

今天,日本茶客通常用黑瓷碗、竹制器具和插花器具點茶。大多數茶室不超過四張榻榻米床單,整個過程極其復雜和嚴肅,處處體現禪意,呈現出非常鮮明的日本美學特征。因此,不能說日本的抹茶路只是宋代點茶技藝的翻版。

現代日本茶道的傳承主要依靠兩種方式。首先,女子學校通過插花、茶藝和針線活等技能提高女性的“個人修養”;首先是“家族制”,按照血緣關系傳承傳統技藝。

抹茶路的步驟復雜而細致,有句話說,點壹杯好茶需要十年時間。即使在日本,觀眾也很少。

不僅如此,江戶時代中後期,明朝的制茶方法也傳到了日本,形成了以“和、清、凈、閑”為理念的炒茶儀式,比抹茶道更簡潔樸素。事實上,現代日本人喝的煎茶比抹茶還多。

為什麽煎茶、綠茶、大麥茶、烏龍茶的口味不如抹茶受歡迎?可能正是因為真正的“抹茶”從來沒有被大多數人看到過。物以稀為貴,聽起來特別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