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禮篇
“看親”、“看當’、之後,要履行訂婚手續,俗稱“過禮”。
“過禮”的第壹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認為是對兒女的婚事負責,往往在接到紅帖之後要請算命先生推算壹下,看雙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慮。好在現代人多半不相信這壹套了,所以即使交換紅帖,往往也只不過是壹種形式而已,有的甚至連換帖的形式都免了。
“換帖”、“合八字”之後,媒人要選個好日子,帶男方去“過禮”訂婚。“過禮”是大事,壹般嫁娶的主動者(無論男女)要向另壹方送壹筆重禮,禮物至少要包括豬肘子壹個, 酒壹對,雞鴨各壹,給對方父母的衣料各壹套。鞋襪各壹雙,包封壹個,給姑娘的東西若幹。包封裏封多少錢(地方稱為“零花錢”)、給姑娘壹些什訂婚禮物,壹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雙方分別協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給多少算多少。當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應該盡量替對方著想,力求節儉壹些,少收聘禮。
“過禮”之後,男女雙方即可商定日期,到當地政府辦理結婚證,正式確定婚姻關系。現代規定男女雙方領結婚證之前要到醫院做婚前檢查;還有些地區(主要是城市)規定要辦婚前學習班。這些都是確保優生優育、保障人口素質的有效措施,應該遵照執行。
擇吉篇
結婚證辦好後,男女雙方在法律上已經建立了合法的夫妻關系。然而在中國,這僅僅是結婚活動的第壹步。按照傳統的做法,嫁娶的主動者壹方,其父母應選擇迎娶的良辰吉日,並由媒人通知對方,準備迎娶。稱為“擇吉”和“送日子”。
擇吉壹般請教星象學者或算命選擇辦理,也可以自己看《通書》(雅稱“歷書”、俗稱“家家歷”,傳統稱之為“皇歷”)擇日子。文化程度高的則可以自己推算。壹般認為,只要“六合”相應,就是好日子。如“丙寅日”等。
擇日完畢,雙方確定了結婚日期,就應該發出婚宴請柬,請親朋好友來參加婚禮了。
請柬壹般由嫁娶者或其父母親自送達親友手中。親友們接到赴喜宴的請柬後,除特殊情況可以只送禮不參加以外,壹般都應登門道賀。道賀前,先要準備好禮物。禮物的多少視各人與主方關系的親蔬、交誼的深淺、本人的經濟條件而定。
送給女方的禮物多是實物,但也有用紅包替代的,稱之為“助嫁”。家物多是箱、櫃、床、被、餐具、衣料之類。送女方的禮物往往是親友們聞訊即主動送去,並不等請貼來了再送。因為女方父母要以送禮人的多少為據去決定“出嫁酒”的規模。
迎娶篇
佳期在即,男女兩家都要殺豬宰雞,準備喜宴,還要請好廚師、儐相、伴娘、花車隊、賬房、師爺及其他幫同辦事的勤雜人員。這些人應聘後,應在迎娶的前壹天即到主家開始工作,作好迎親擺宴的準備工作。
傳統婚禮壹般是女家早晨“出嫁酒”、男家中午擺喜筵;如果是納婿(招郎——男到女家)則反之。
壹切準備就序後,男家鳴炮奏樂,發轎迎親。媒人先導,接著是新郎、伴娘、花車、樂隊、禮盒隊。
女家在花車到來之前,要準備好喜筵。姑娘要由母親或姐姐梳好頭,用絲線絞去臉上的絨毛,化好妝,謂之“開臉”,然後飾上鳳冠霞帔,蒙上紅布蓋頭,等待迎親的花車。
花車壹到,女家動樂鳴炮相迎。兇親隊伍進入女家堂屋後,新郎叩拜嶽父嶽母,並呈上以其父名義寫好的大紅迎親簡貼。接著是女家動樂開筵。席間,媒人和新郎要小心謹慎壹些,因為中國民間有不少不成文的習俗,在新婚的三天裏,親朋戚友中的平輩和晚輩青少年可以別出心裁地在媒人和新郎身上編演幾出小小的喜劇,稱之為“洗媒”和“掛紅”(鄉下俗稱“賀新客”)。新娘的嫂子說不定會在盛給新郎的飯碗下層埋伏半碗辣椒面(小Y,妳就認命吧!當做正宗川菜楞慫吃吧);新娘的妹妹會在斟酒時特別給姐夫抹壹把鍋底灰 ..... 對這些能增加歡樂氣氛的小鬧劇,媒人和新郎應該容讓——雖不妨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小小地報復壹下,但卻絕不能生氣、發火,甚至同主客吵鬧、扭打。
早宴之後,新郎新娘在媒人的引導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長輩行過禮之後,伴娘就可攙著新娘上花車了。上車時,新娘不妨哭幾聲,以示對父母家人的依戀。
新娘上車後,即奏樂鳴炮,啟轎發親。新娘在發車時,往往要塞個紅包給司機(轎夫),目的是讓轎夫開的穩壹點。
接親的隊伍將要到達新郎家門口時,男家要鳴炮動樂相迎。花車停在新郎家的門前,男家請的伴娘(壹般是年輕貌美的女子)要上前打開車門,將新娘攙下車來,儐相上前贊禮,賓客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彩帶、噴雪什麽的有多少多少),將婚禮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