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人的夏天,絕離不開那壹碗楓鎮大面。楓鎮,即楓橋鎮;大面就是加燜肉或爆魚等澆頭的面。又因以老湯調味,不用醬油,湯汁澄清,故俗稱“白湯大面”。楓鎮大面具有很強的時令性,過去只在夏至立秋兩個節氣之間供應。正宗的楓鎮大面壹定要用鱔骨來吊湯,但也因此容易變質。加之湯底裏加了酒釀,難以判斷是否腐壞。所以壹過中午12點,店家就不再賣了。
相傳,楓鎮大面的美名出在乾隆年間。有次,乾隆皇帝下江南,乘船至蘇州城外鐵鈴關,在楓橋鎮上岸。其時天剛發亮,皇帝急需充饑,看到鎮上壹家小面店正在準備打生面,乾隆皇帝兩個隨從不容店主解釋,叫著馬上煮面。店主壹看來者口氣很兇,不敢多說,但尚未軋面,怎麽辦?正在焦急之際,看到桌子上隔夜用剩壹些生面,壹嗅,面已走堿、發酸。這位店主情急生智,突發奇想:店內有現成酒釀,放壹點面湯中,酒釀有甜味,可沖淡些面酸。邊想邊做,最後烹制成了三碗大湯面。沒想到乾隆皇帝吃得津津有味,吃罷,連聲稱贊說:好壹碗楓鎮大面!”從此,楓鎮大面的名聲便在蘇州百姓中傳開。
據壹些老蘇州說,楓鎮大面在50年代,數觀振興面店最有名。後來,人民路喬司空巷內壹家小面店也做出了名。但在70年代,楓鎮大面在蘇州市場上銷聲匿跡了。據壹些行家說,主要原因是做楓橋大面衛生要求特別高,夏令季節壹不小心,食物容易變質,店家不願擔此風險而中斷生產供應達20多年之久。
評價壹碗蘇式面好不好吃,主要有兩大要素:湯和澆頭。
先來說湯。在蘇式面中,楓鎮大面的湯可以算得上是最具特色的。雖然是葷湯,卻要求壹清見底。湯底用肉骨、鱔骨、螺螄、蝦腦殼、酒釀、冰糖熬制而成。舊時,最正宗的楓鎮大面必須選用酒廠裏釀酒剩下的酒糟,酒氣氤氳,十分濃郁。後經過改良,逐漸變成加入酒釀制作。
再看澆頭。燜肉素被譽為蘇式面的靈魂,楓鎮大面的澆頭也是壹塊燜肉,但和尋常的紅燒燜肉不同,這塊肉是白的。制作上也較復雜,除了大火煮透,徹底將血洗凈外,燜制時不放醬油,單靠鹽來調味。於是,色清味淡,入口即化。
壹碗面端上桌來,細白的面條撈在青花大碗中,猶如“鯽魚之背”,綠蔥點點,白糟粒粒,加上壹塊白嫩透明的燜肉,使人頓覺清新。而其中淡淡的酒香,與面香結合得恰到好處,即使在炎夏,食欲亦為之壹振。那色、那香、那味在無意中流露出“碗中天地寬,面裏扭乾坤”。
楓鎮大面的營養也十分豐富,夏日食用能壯筋骨,增體力,湯中富含高蛋白、氨基酸、維生素,但卻少有脂肪。夏季濕氣重,蘇州人為了祛濕,吃面時還要在壹旁配點姜絲和醋,使得營養和口味更為均衡。
壹碗彌漫著濃濃吳文化氣息的楓鎮大面,極好體現了蘇州人的美食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