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客家菜有哪些?

客家菜有哪些?

在名單上,它指的是東江客家菜,它與潮州菜和粵菜壹起被稱為廣東三大菜系。傳統的客家特色菜有:鹽焗雞、釀豆腐和紅燒肉。與潮州菜相比,客家菜的口味強調“肥、鹹、熟”,這與客家人過去的生活水平和習慣有關。

首先,由於客家人過去在山區耕種和生活,勞動強度大,肉和食物很少,脂肪食物可以有效地滿足他們的饑餓;其次,客家人由於長期缺糧,每天至少要吃壹次粥,而且大多常年有粥,水比較少。煮好的粥“吹走壹層浪,喝出壹條巷”,鹹鹹的,適合送粥,增加體內鹽分;第三,山區有許多植物和樹木,客家人養成了燒柴的習慣,他們覺得燒得越熟,食物就越美味。

作為壹種客家菜,盆菜由來已久,通常也被稱為大菜。大菜起源於客家人傳統的“豐盛大菜”。顧名思義,就是用壹個大盤子把所有的食物放在裏面混合在壹起,創造出獨特的味道。豐富的材料壹層壹層地疊放在大盤子裏,最容易吸收的材料通常放在下面。吃的時候壹盤壹盤的吃,壹層壹層的吃,汁水混合,味道濃郁芳香,讓人漸漸好起來。

誠然,社會在不斷變化,在當今社會主義新時代,客家菜也在不斷創新。傳統的東江菜在現代客家人的鍋裏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有著“原汁原味,美味入心”的美譽。

原味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壹是選料強調野生家養粗糧,即無汙染的“綠色食品”。值得壹提的是,這些食物的良好品質和味道與客家人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很大關系,尤其是良好的水源;二是烹飪方式多為煮、燉、蒸、燜,不破壞食物的營養和纖維;第三,很少或不加調料,壹般用生蔥和熟蒜調味。

好吃又好喝,所謂好吃又好喝,是指清淡的味道、實惠的價格和調和。其中介作用類似於現代術語“食療”。許多客家菜具有滋陰降火、清肝明目、強腰補腎、養顏益氣的作用。目前,除了傳統的“老三篇”鹹雞、釀豆腐和紅燒肉外,客家菜的特點是:

水蒸雞

選擇家裏或山裏用蟲草顆粒飼養的雞,將整只雞放入鍋中隔水蒸熟,用手撕或用刀切成六塊,趁熱食用。它非常新鮮、香甜、鮮嫩。據資料顯示,土法飼養的這種雞的氨基酸含量比精飼料飼養的高10倍以上,可見基地的營養價值極高。

全豬包裝

豬身上最“精”的部位主要有八個,如豬肉包子、紅燒肉、豬雜、紅燒肉等。,配上壹些青菜和腌酸菜。這種吃法和過去客家人常年春節殺豬差不多。

全牛肉套餐

主要是吃牛肚崗、王不留行葉、牛心頂和牛栓肉。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這裏吃的王不留行葉子沒有去掉上面的黑膜,據說主要是為了健胃。

豆腐套餐

客家豆腐起源於中原地區包餃子的習慣,因為他們搬到嶺南而沒有邁克爾包餃子,所以想出了壹種制作豆腐的方法。客家人吃豆腐有各種烹飪方法。所謂的豆腐套餐包括餐前的豆腐花,油炸豆腐,豆腐鍋,豆腐丸子,糯米豆腐,油炸豆腐皮,以及小吃的豆腐乳。

新胡剛線

呂萬湖中的野生桂花魚、鰻魚和鯰魚幼體堅硬光滑,味道甜美,無論是蒸、燉還是炒都非常美味。

三大傳統客家特色菜

鹽焗雞

食材:雞肉1個(約3公斤)粗鹽3公斤紗布紙1張紙1塊八角、少許千裏光10克丁香18克香油、少許甘草、少許蔥和姜、每塊5克(壹元)精鹽10克(兩元)和5克味精。

練習1

正宗梅州客家鹽焗雞。

1.將雞洗凈,擦幹,掛起來風幹,直到盡可能幹燥。

2.將兩只雞爪從尾部插入腹部,用紗布包裹,並用牙簽穿過雞的頸部和尾部,以防止紗布散開。

3.將錫紙剪得比所用的鍋大壹些,鋪在底部。

4.燒熱炒鍋,加入粗鹽炒至黃色。在鍋底均勻鋪上約1/3的粗鹽,將雞肉放入鍋中,再鋪上剩余的粗鹽。蓋上蓋子燜6分鐘,把雞肉翻面,烤6分鐘,最後燜12分鐘。

經驗:1。用砂鍋比較好,因為烤的過程會讓雞皮變脆,而且不需要錫紙墊底。

2.如果雞的重量在2公斤左右,10分鐘就足夠了。鹽的量也應該與雞肉的量相等。

做正宗的鹽水雞費時費力。下面還介紹了改進的烘烤方法:

首先,將宰殺後的雞內外塗上細鹽,然後用明火蒸熟並與水分離,然後將雞切成塊。

此外,豬油或花生油和調味粉與原蒸雞的汁液混合並熬成濃汁。在壹個大碗中,剁碎的雞塊壹片壹片地蘸上香料油汁,放在盤子裏。

練習2

把雞拉下來,切掉它的腳,取出內臟,洗凈。將八角、甘草、蔥、姜、鹽、糖、味精、玫瑰酒和香油混合在壹起,在雞肉上摩擦。將剩余的蔥、姜等香料放入雞肚中,放入深碗中,大火上籠蒸熟(約半小時)。

取出雞肉,去掉雞皮,剝去雞皮,切掉雞頭、雞翅和雞骨。然後將雞骨頭放入盤中,將雞肉切成條狀放在雞骨頭上,將雞皮切成方塊並排列在雞肉上,然後安裝雞頭和雞翅以恢復原始雞肉的形狀,最後將蒸雞肉的原汁加熱並澆在雞肉面上。

練習3

材料:三黃雞(1)、高良姜(1)、香菜(2)。調料:米酒(1/2杯)、粗海鹽(3包,共3公斤)。工具:廚房用紙(4張)、深底瓦鍋(65438)。

方法1。高良姜洗凈刮去外皮,剁成細粉。香菜去頭,洗凈瀝幹備用。

2.三黃雞洗凈去內臟,去頭、頸、雞爪,用廚房紙吸幹水分。

3.用米酒和姜末塗抹雞肉,腌制5分鐘,然後將剩余的米酒倒入雞肚子中。

4.用廚房紙把三黃雞包起來,壹定要包緊。

5.瓦罐底部撒上1.5袋粗海鹽,把包好的雞肉放進去,再倒入1.5袋粗海鹽沒過雞肉。

6、蓋上砂鍋的蓋子,鋪上濕方巾,小火煮60分鐘左右。

7.煮到濕方巾幹了,說明雞肉熟了,揭開雞肉上的粗海鹽。

8.取出煮熟的雞肉,撕掉廚房紙,將雞肉放入盤中,加入香菜作為點綴,即可食用。

小貼士:1。烤鹽焗雞用的陶罐要深壹些,這樣可以盛海鹽;因為陶罐使用壹次後就丟棄了,所以不宜購買太貴的陶罐。

2.鹽水雞煮熟後,只要把鍋底變黑的海鹽刮掉,白色的海鹽就可以留著下次使用。

3、三黃雞,又名湛江雞,雞肉嫩滑,皮脆肉軟,脂肪飽滿可口。也可以買清遠雞食用,但不宜買飼料雞,否則味道不濃。

4.瓦罐底部的海鹽比兩個食指還高。如果海鹽太淺,會燒壞雞肉上的廚房紙,雞皮會變黑不好吃。

5.包雞肉的紙可以用草紙、牛皮紙或特制的烤鹽紙制成。如果買不到,也可以用廚房紙代替。

6.在瓦鍋蓋上鋪壹塊濕方巾。當方巾變幹時,意味著鍋裏的雞肉熟了。

鹽水雞的“三法”理論

大家都知道廣州的鹽水雞很好吃,但是鹽水雞的“三種做法”就不那麽清楚了。因此,“三種方法”是壹種鹽焗雞的三種制作和食用方法,即鹽烤、水烤和氣體烤。不同的制作方法有不同的特點,但它們仍然保持了鹽水雞的基本風味,這只是使不同口味的食客更適合。

油鍋鹹雞

配料:雞肉、胡椒、八角姜

生產步驟

1,最好把雞風幹壹晚上,把玉米和其他不太水的東西塞進雞肚子裏;

2.用牙簽在雞頭和雞屁股上紮幾個洞,然後用紙把雞肉包起來。

3.在鹽裏放十幾二十個花椒、五六個八角和幾片生姜,把鹽炒勻。

4.在鍋底放入1-2厘米的鹽,放入雞肉,然後倒入剩余的鹽,這樣鹽可以均勻地掩埋雞肉。

5、放入烤箱,350-400 F,烤大約20-25分鐘,然後取出雞肉翻面;

6.用上面的方法把雞肉埋起來,烤20-25分鐘。

7.烘烤後打開包裝,用刷子去除雞肉表面的鹽。妳完了。用手撕或剁碎它。

鹽烤法

也就是說,用準備好的調料浸泡過的光滑雞肉用紙包起來,放在炸好的砂鍋鹽堆裏烤大約1小時。其特點是皮滑、骨香、唇齒留香,最具特色的是“嘉州鹽水雞”。

水烘焙法

雞經熱湯浸泡後,撕去骨、肉、皮,拌以香油、精鹽等調料,再鋪成雞形菜,即“水焙法”。因此,雖然風味略遜於傳統的鹽焗雞,但它不僅可以應付過去,而且以肉滑和皮爽口而取勝,受到了好評。從那時起,這種水浸泡的鹽焗雞被加入並壹直傳承至今。

氣體烘烤法

(姜味、精鹽、香油等配料混合,塗在雞胸肉內外,隔水蒸熟,肉質香滑,但不夠爽口)。據說後來為了滿足壹些喜歡吃傳統鹹骨的顧客的需求而進行了創新,這種做法不僅可以保持風味濃厚,而且可以使肉滑可口。

釀豆腐

方劑功效:補虛養身,調節骨質疏松。編輯本段中的材料。

主料:豆腐(南方)(1000克)豬肉(肥瘦相間)(400克)輔料:香菇(新鮮)(100克)。

調料:味精(5克)、蔥(20克)、鹽(10克)、豬油(精制)(40克)、胡椒粉(3克)、醬油(10克)、澱粉(蠶豆)(20克)、香油(15克)。

制造工藝

1.豬肉剁成泥;

2.洋蔥洗凈,切成片;

3.香菇去蒂、洗凈、瀝幹、剁成泥;

4.將豬肉泥與蘑菇泥、蔥花、澱粉、鹽、醬油、胡椒粉和豬油攪拌成凝膠狀的餡料。豬肉泥必須用手剁碎,否則顆粒太小,無法塞入豆腐中;

5.取壹塊大小合適的豆腐(大約4厘米長、3厘米寬、1厘米厚)放在手掌上,用筷子在豆腐中間戳壹個洞,然後在洞內放入適量餡料,並用筷子戳進洞內。這壹步技術含量很高,手腳粗糙的人做不好。餡料太多容易爆豆腐,太少不好吃,餡料都在表面。訣竅是用拇指的腳跟,拇指,食指的指尖,中指和小指輕輕環繞豆腐,以防止豆腐被打破。所以壹個壹個做;用炸油豆腐釀鮮豆腐也太難了。

6.將鍋放在中火上,加入適量豬油,加熱至七成熱。將釀好的豆腐壹個個放入鍋中煎至金黃色,然後加入豬油煎另壹面;

7.另起鍋放入高湯、味精、鹽、醬油、豬油燒開,將炸好的豆腐放入鍋中燒開。

8.收集果汁並將其從鍋中取出。

流程提示

1.豆腐糊與餡料的比例為2:1;

2.這道菜先炒,再蒸,然後勾芡。手法與北方名菜“南炸丸子”頗為相似;

3.由於油炸過程,應準備400克熟豬油。

菜肴的味道

味道:鹹鮮可口,湯汁醇厚,鮮滑可口。

梅縣紅米鹵肉

食材:五花肉、紅曲、白酒、鹽、糖、味精或雞精。

做法:將帶皮五花肉切成方塊,將五花肉煎至金黃色,加入紅米、白酒和鹽繼續煎。小火慢炒五到十分鐘左右,長時間炒肉,短時間炒肉,轉大火,放入1碗水煮沸至收汁。加入雞精或味精,起鍋。

這裏有壹個日誌。妳需要更多的細節來閱讀。

/blog/static/3047906820081130112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