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太原的美食有哪些

太原的美食有哪些

“天下面食,盡在三晉”,山西面食從遠古走向今天,也從黃土高原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山西面食,不僅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飲食文化中的壹朵奇葩。

山西面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可以考證的時間算起,至少有2000多年的歷史。以面條為例,東漢稱之為“煮餅”;魏晉則名為“湯餅”;南北朝謂“水引”;而唐朝叫“冷淘”……。面食名稱推陳出新,因時因地而異,俗話說嬌兒寵稱多,面食眾多的稱謂與名堂,正說明山西人對它的重視和喜愛。山西面食種類繁多,壹般家庭主婦就能用小麥粉、高粱面、豆面、蕎面、蓧面做成數十種的面食,如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窩窩、灌腸等。到了廚師手裏,更被舞弄得花樣翻新,讓人目不暇接。有據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種之多。 壹般家庭婦女能做幾十種,到了廚師手裏,更是花樣翻新,達到壹面多樣、壹面百味的境界。

刀削面

剔尖

這是山西人食譜中的精品,有白面剔尖、高粱面剔尖、雜糧面剔尖等等。白面剔尖要在特制的鐵板( 俗稱“剔面板子”)上用特制的筷子來剔。高手剔出的剔尖,呈中間圓、兩頭尖形狀,有的用特殊技巧還可剔出寬於鐵板2~3倍的長剔尖來。技藝在於面條離鐵板的壹瞬間,用筷頭順勢將面拉長,用筷尾快速撥離鐵板。這種面食操作別致,筋軟爽口,易於消化,配上大炒肉、炸醬、葷素打鹵,別具壹格。

擦面

把和好的白面按在扁眼擦子上,從擦子漏下掉入開水鍋裏煮熟,配上各種澆頭、打鹵食用,這種面食易咀嚼、好消化,適於老年及牙齒不良的人食用。

揪片

面和好後,搟成面片切成壹寸多寬的條,用手壹片壹片揪入開水鍋裏,煮熟後配上各種澆頭食用。這種面食做法簡單,吃著筋滑。

河漏

把和好的面投入特制的河漏床,迫使面從下方均勻的孔內下到鍋裏。待面壓到壹定長度,用刀從下方把面條截斷,煮熟配澆頭或打鹵食用。

撥魚

把和的很軟的面放在壹個帶把面板上,壹手端面板,壹手用鐵制筷子或木筷子壹根壹根往下撥入鍋內,如小魚在水裏跳躍。這種面柔軟綿滑,易於消化,配上葷素澆頭或打鹵即可食用。

貓耳朵

外形酷似貓的耳朵,小巧玲瓏,吃起來有韌性,利口。做法是用白面、蓧面或高粱面等和好,把面搟成面片。切成小方塊,用拇指按推成薄片,自然卷成貓耳朵狀,如果配以羊肉佐料,味道就更美了。

蓧面栲栳栳

用營養價值極高的蓧面做成的,將面揉精,將小蓧面團壹揉、壹搓,再往手指上壹繞,就變出了壹卷卷的蓧面栲栳栳,豎立在籠中蒸熟即成。

頭腦

頭腦是太原市特有的壹種名早點,為湯狀食品。在壹碗湯糊裏,放上三大塊肥羊肉,壹塊蓮菜,壹條長山藥。湯裏的佐料有黃酒、酒糟和黃芪。品嘗時可以感到酒、藥和羊肉的混合香味,味美可口,越吃越香。具有滋補、活血功能。每年農歷白露到立春期間,太原市各清真飯店大都有“頭腦”上市。

灌腸

是武鄉的夏令小吃,它是用蕎麥面制成的,營養豐富,性味甘平,有清熱解毒之功能。《本草綱目》載:“降氣寬腸,磨積滯,消熱腫風痛,除白濁白帶,脾積泄瀉。”特點是色棕明亮,爽口不膩,去火充饑。因此,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喜愛、最常見的食品之壹。

疤餅

在晉中、晉南等地有-個古老的風俗,孩子做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提壹包酥脆的“疤餅”前去祝賀。這種松脆酥香的疤餅,又叫石子餅,用油和面,將碾薄的面餅放在爐中已經加熱的石子上,慢火烤熟,形成凸凹不平的疤痕,因而得名。其中繁峙疤餅最為有名。

碗托

又名灌腸,是山西的又壹風味小吃。分白面碗托和蕎面碗托。吃時用刀切成條狀,澆上蒜醋調味,或冷食、或油炒熱吃。在晉西北保德、河曲、偏關及代縣街頭,隨處可見賣碗托的攤點。平遙、榆次、太原壹帶以白面碗托熱炒居多,俗叫“炒灌腸”。

蕎面河撈

用溫水加生石灰水和好,上河撈床壓並入開水鍋中,撈入兌好的鹽醋湯水中,澆上羊肉臊子,加點陳醋,香味十分奇特。

豆腐腦

又叫老豆腐,系用糖餳起色,加火燒開後,加入濕粉芡,放入泡好的油粉絲,加豆腐腦適量,蔥鹽椒調味。其色澤金紅透亮,質微稠,舀入碗中再加入海米、海帶絲、韭菜沫、胡椒粉,淋點芝麻香油,同時泡食餅饃是山西人喜愛的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