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以年味為話題的作文精選優秀範文

以年味為話題的作文精選優秀範文

以年味為話題的作文精選優秀範文

年味,是煙花爆竹那硝煙的味道;是采辦年貨那喜氣洋洋的味道;是吃年夜飯那幸福溫暖的味道。下面我為大家收集整理了“以年味為話題的作文”,歡迎閱讀與借鑒!

以年味為話題的作文1

年味是什麽呢?年就是新年了。

年味是什麽呢?在人民的眼中,年味就是壹家人吃飯團圓飯,大人們給小孩發壓歲錢、放鞭炮、拜年等。

在我的記憶裏,年味已經成了很遙遠的時候了。

記得小時候,過年是壹件十分熱鬧的事情。在過年前,我們壹家人都會合力把家裏的壹切打掃幹凈,這麽做都是因為要掃去壞的運氣。之後,就會去商場進年貨了。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媽媽要去曬鹹魚幹了,媽媽都是買回來壹大堆的黃魚,用鹽泡魚了,再加壹大堆的香料下去塗抹,後就經常要拿出去曬壹曬,就大公告成了。之後我都會幫媽媽手去送些鹹魚給親人們。每壹次,聞到那鹹鹹的鹹魚就知道要過年了,這就是年味了。

過年前,還要得把家裏打扮成“紅堂堂”了,當然就是要貼揮春了。貼揮春時,先要選擇壹對漂亮又有意頭的`對聯了。然後把聯放在桌子上,把糊在背上塗上對聯。但貼對聯是都要小心又要開心,因為嘴裏要唱著新年的歌,壹邊要貼對聯。瞧,貼對聯是多麽開心啊!

在家裏,不必說奢求些高貴的玫瑰花,也不必說要放些高雅又氣質的百合花,單是樸素清香的水仙花就能飄滿整個屋子,春意融融。聞,清淡的味就像預說春節的熱鬧了。

光陰似箭,昔日春節的熱鬧在我的腦海裏回蕩著,似乎是壹塊白白的冰,在回憶裏不知不覺地融化掉了。

而回憶的年味是什麽呢?回憶的年味就是鹹鹹的黃魚味,是貼對聯的唱歌聲,是清淡而又樸素的水仙花味。

以年味為話題的作文2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我的印象裏,年味是除夕夜徹夜不休的爆竹聲,年味是門口大紅喜慶的春聯,年味是親友間互贈的厚重紅包,年味是燈火輝煌、通宵不眠的快樂守歲。

也正是因為這份十四億華人***同營造的年味,才召回了歸家的遊子、南飛的北雁。

而今,這份年味好像離我們漸行漸遠,愈來愈淡了。

年味,是中國人建立在鄉土情結上的歸宿認同。

歸鄉祭祖的習俗自古流傳,而安土重遷則是每壹個華人抹不去的中國根。也正是由於這種看似脆弱的牽絆,才構成了華夏民族的同源,才釀出了中華文化中的年味兒。中國人鄉土情結的歸宿感如此強烈,由此可見壹斑。

而今年味的淡去,與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現在的城裏人,越來越遠離土地,鄉土情結也越來越淡了,進而導致年味越來越淡。

此外,泛社交的時代因素也同樣在不斷摧毀著中華的年味兒。

手機的普及,網絡覆蓋的全面化,使得人與人在虛擬時空中的距離被無限拉近,卻又導致家人與親人在客廳、餐桌上的距離無限疏遠。這是壹個泛社交的時代。當外出打工,遠離故土的農門工也感覺不到脫離親人關懷的苦悶時,僅靠鄉土情結維系的年味兒,難免壹步步潰散。

我們不能嘗試逆時代潮流而行,僅為守護我們的年味兒。

但前美國總統杜魯門曾說:“使壹個民族崩潰最好的`辦法是使這個國家的民眾忘卻自己的文化。”此言不假。手機與網絡這類舶來品,的確可以看作是西方文化進攻的工具。但在生活已經不可脫離這些時,我們欲想維持年味兒不散,又該何去何從呢?

首先要做的,就是轉嫁年味於民族認同感之上。讓歸家與重回鄉土的區域認同擴大為民族認同之上。重塑正在淡去的年味兒。

其次,將年味的營造者從每個公民擴展為國家層面。從這個角度重新塑造華夏民族的年味。

“樹高千尺,落葉歸根。”這是對中國人的鄉土情結的形象解釋。而通過擴大年味的傳承與營造,則可以很好地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進壹步提高中國人的民族認同感與國家凝聚力,帶給中華民族無盡的財富。

我希望從今往後,我們中國人的年味越來越濃,而不是越來越淡。

以年味為話題的作文3

“辭舊靈雞歌日麗,迎新瑞犬報年豐。”又是壹個喜慶的春節,吃團圓飯,發壓歲錢,放鞭炮,拜年,濃郁的年味在每個人的身上散發著。我鬧中取靜,坐在書桌前翻看《我們的節日》壹書。書中正好有關於春節的篇章。

時光倒轉,我來到了先秦時期,人們正將自家釀制的美酒和羔羊當做供品,奉獻給他們心目中的各位神仙,以答謝諸神壹年來的賜福和保佑;接著我從西漢時期經由漢朝來到南北朝,人們對過節越來越重視,燃放爆竹、換桃符、飲屠蘇酒,除夕守歲等活動得到迅速推廣;之後歷經唐朝、明清時期、辛亥革命,每壹個時期都給春節增加新的內容,春節真正成了普天同慶的節日。我猛然擡頭回到了現在。人民生活水平壹年高過壹年,春節期間的娛樂活動也開展得更為豐富。舞龍、舞獅、唱戲、說書、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等五花八門,熱鬧不已。

聽老媽說,他們小時候,生活還比較苦,全家每月吃壹回豬肉,添新衣只能等過年。所以小孩子壹放寒假就都掰著指頭盼過年。吃了臘八粥,家家戶戶就開始準備起來了。殺雞宰鴨、曬魚幹、磨豆腐、軋年糕、包粽子等,像外婆家那樣在當地相對富裕壹些的人家,還要請屠夫上門殺豬,請裁縫到家裏給全家人做壹身新衣裳。等到大年三十那晚,外婆就會燒出滿滿壹大桌菜,小孩子可以放開肚子隨便吃。當然更開心的是拿壓歲錢。那時大人分壓歲錢壹般是幾角錢,像外公給老媽她們每人2元,已經算是很慷慨了。正月初壹早早起床,迫不及待的穿上漂亮的新衣,拿上在枕頭下壓了壹晚的紅包,在褲兜裏裝上好吃的,就跑出家門找同伴玩去了。我聽了老媽的講述簡直有些不敢相信,與那時相比,論吃穿,那我現在天天都像過年。

隨著時代的進步,過年除了傳統的節目,還融入了新的方式。走親訪友仍樂此不疲,還出現了E-mail拜年、網上視頻拜年、手機短信祝福等等。特別是近幾年,過年不再是中國人獨有的節日,世界各地都在逐漸效仿。據報載英國倫敦有“洋財神”給市民發紅包,在市中心分享大年初壹的喜慶;美國首都華盛頓在舉行舞獅表演,壹些孩子還穿起了唐裝;荷蘭海牙市政府前,壹只舞動的中國雄獅不時跳躍,翻滾,贏得眾人拍手叫好。

是啊,地球變小了,中國變大了!科技的發展,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讓地球變小;中國的繁榮強大,贏得了舉世尊重,中國的傳統習俗也影響著全球每壹個角落。中國年越過越有味!

以年味為話題的作文4

我站在老屋門前的石階上深深的吸了口氣,吐息間鼻中充滿了潮濕的泥土味兒,再嗅嗅,還有壹分枯草的淡香,這是壹股很特殊的味道,不是城市中所熟悉的煙塵味卻又讓我親切無比。

這是壹種專屬於農村的味道!闊別壹年,我又站在了這塊養育了我的先輩們的土地上,貪婪地呼吸著這帶有泥土氣息卻令人無法割舍的空氣。

兩個小時前,也就是大年初壹的淩晨五點鐘,我還帶著起床氣在停車場抱怨爸爸為何要這麽早起趕回老家,我認為與家人親人壹起***度除夕就是“過年”,為何還要花費精力趕回老家?但,這壹刻,我好似明白了點什麽。

聽,那是什麽聲?“劈裏啪啦——劈裏啪啦——”穿過薄薄的晨霧,微微的細雨,從遠處傳來了那久違而又熟悉的.鞭炮聲。久居城市中的朋友們,有多久沒有聽這樣激烈熱情的聲音了?它霸道地敲擊著妳的耳膜,敲擊著那新年的鐘鈴!

“走嘍,上墳qi(去)嘍”爸爸站在遠處的田埂上向我招手。回到老家,爸爸的鄉音也不自禁的冒了出來。

上墳是新年裏必做事件之壹,也是我最煩惱的事,看著眼前沒有邊兒的泥濘,我不禁苦笑,是誰剛才還在享受這帶著泥土氣息的空氣?

我伸出腳踩了踩那被春雨浸潤的土地,完美的印出了個鞋印。愛護新鞋與祭拜祖先不可兩全,我咬了咬牙,踏了下去。雨水真是給掃墓活動增添了諸多麻煩,泥土遇上水不僅會粘鞋還會變得濕滑,待會兒還要徒“腳”穿過無數不過壹人寬的田間阡陌小道,想想便覺得困難重重。幼時失足墜入水田裏的悲慘經歷又浮現在我的腦海,愈發使我的腿腳發軟了。

但我不能也不會就此放棄,有泥土才是農村,粘上泥土才算歸了根,才算過過“年”。

小時候不明白為什麽有墓園而我的祖先們的墓碑卻在田野裏?那些墳墓坐落在田與田之間,最多只有2排,所以分的很散,每年上墳都要在狹長的田埂上走好久。老人們說,上壹次墳就要圍著村子繞上壹個整圈。後來我才懂了這句話,先人們去世後也不願離開這片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要繼續守護這片養育了世世代代的土地。

即使要很早就從床上爬起,即使要走很多的路,我卻從未錯過大年初壹的掃墓。只有過年才會回來,只有過年才有機會嗅嗅這哺育我們的泥土的味道。

現在的農村已蕭瑟了許多,即使是春節,也沒有很熱鬧,村裏近半數的人家都緊閉著大門,而鎖早已銹蝕不堪。我明白了父母的用意,雖然我們早已安家在城市,但我們仍應銘記我們的根還深深地紮在泥土裏,不該也不願拔起。

那淡淡的泥土味兒,就是我的年味。

以年味為話題的作文5

年味兒是孩童手中攥著的冰糖葫蘆;年味兒是長輩忙不叠地遞來的壓歲包;年味兒更是深藏在人們心中對家的思念。

——題記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飄逸的雪花預示著春天即將來到。迎來了全年最溫馨熱鬧節日——春節。壹元之始,萬象更新。家家戶戶張燈結彩,齊聚壹堂,大街小巷無不透著濃濃的年味兒。窗外的鞭炮聲不絕於耳,那炮聲似乎可以觸及人心,壹遍又壹遍地告訴在外的遊子——過年了!

老家在過年的前壹周就開始忙活,大家忙著殺雞宰羊,到了小年,那年味兒便越發濃了起來,俗話說:“臘月二十八,撣塵掃房子。”這是辭舊迎新的重要環節。奶奶說,這樣可以把壹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是壹種美好的寓意。走進小巷,操著濃濃口音的小販們自顧自地吆喝著,糖畫、冰糖葫蘆都是頑童們的最愛。大紅燈籠中國節高高掛起,紅得透亮、紅得喜慶。小孩子們渾身裹著厚厚的大衣,吭哧吭哧地跑來跑去,小臉紅撲撲的,好不熱鬧。不遠處,幾個老翁心滿意足地哼著小調。

最令人激動的還是除夕當晚。陣陣熱氣從廚房裏傾瀉而出,香氣四溢,整個人仿佛置身於仙境壹般。等了許久,才等到了饕餮美食——大塊大塊淋著醬汁兒的紅燒肉,淋上熱油的大魚發出嗞嗞的響聲,碧綠碧綠的翡翠白菜,還有寓意滿滿的餃子,豐盛的年夜飯過後,小朋友們便隨著大人來到廣場上,燃放煙花,無數煙花在天空中交織、綻放。似乎在黑色的綢布上繪出了燦爛的鮮花,更繪出了濃濃的年味兒。

年味兒它在枝頭的花苞裏,年味兒它在人們的鄉音裏,年味兒它在頑童的笑容裏,年味兒它更深藏在每個人的心中。“年”這個字很簡單,但在人們的心中,它並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