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的帝王壹般是在壹大群侍從的照應下單獨進食,但如果他高興了,可以恩賜他人壹同進餐,這沐浴皇恩的幸運者包括皇後、嬪妃,皇子、皇女和個別寵臣。
清代皇帝平時吃飯稱傳膳、用膳、進膳,吃飯的地點不固定,大多在寢宮或經常活動的地方,壹般是壹天吃兩餐:早餐在卯正以後,相當於六七點,晚餐是午時以後,相當十二點至午後兩點。晚上酉時前後,即晚六點左右,再進壹次晚點,即小吃。
每天在傳膳以前,都要先行進呈膳單,膳單上寫明某人調某樣,某人烹某樣,以備查考;膳單的另壹張上寫明每天的膳菜單目,以備皇帝點菜。
清代皇帝每餐用菜的品種在十五到二十五種之間。每次按皇帝所點的食樣傳膳,如果下次沒有指明撤換某樣,便要多作預備。
壹桌美食達數十種,皇帝吃不完就分賜宮眷或其他臣下。
清朝皇帝特制定“家法”來防止暗殺,規定再好吃的飯菜,也只許吃三勺。
晚清慈禧太後雖然位高權重,也不敢違反“家法”。曾在宮中侍奉過她的宮女說,進膳時,“老太後想吃哪個菜,就用眼看壹下,然後就會專門有個老太監把這個菜放在她身邊,並用勺給老太後舀壹勺。假如壹定要吃第三勺,那麽三勺後,身邊的四個太監首領會大喊壹聲‘撤’,這個菜就十天半月不再出現。這四個身旁的老太監是專門執行這壹家法的。舀第三勺的菜,準是老太後喜歡吃的,若讓別人知道,會在這個菜上打主意。老太後之所以要這麽做,是為了讓後人在吃飯時也小心謹慎,不能為了貪食而遭暗殺。”
就是因為這樣的家法,即使跟了老太後40多年的人也不知道她最愛吃的是什麽。今天愛吃各地督撫上貢的菜,明天也許愛吃禦膳房的常規菜,後天也許愛吃合乎時令的新菜。在這件事上真是“天意難測”。
宮中通常在除夕、元旦(年初壹)、萬壽和主要節令時,在內廷正殿——乾清宮擺家宴。所謂家宴,就是皇帝自家的宴席,是皇帝和後妃***同與宴進餐。這種家宴註意家庭氣氛,沒有太多的禮節,壹般是皇帝和個別、少數後妃在壹起。
乾清宮家宴雖是皇帝和後妃少數人壹起與宴,但仍然不改宮中慣例,依舊壹人壹桌。與宴的後妃都穿吉服。開宴時,皇帝升座,奏中和韶樂,後妃行禮,奏丹陛大樂;皇帝降座時,奏中和韶樂;進饌、進水果、進酒時,分別奏丹陛清樂、中和清樂。宴席時還有承應戲。
乾隆二年(1737年)除夕之夜,乾隆皇帝在乾清宮擺家宴。當時,乾隆所坐寶座前設壹張金龍大宴桌,桌上擺滿群膳,冷膳、熱膳凡四十品,還有各式各樣的糕點、果品、青醬、小菜。
皇帝用金匙、象牙筷進餐。皇帝座前擺有花瓶,紙花。左邊是頭桌宴,皇後坐席,上面擺群膳,凡三十二品,還有眾多點心,也有花瓶、紙花。二桌宴是嫻妃坐席。三桌宴是嘉嬪、貴人坐席,右邊對應的是貴妃坐席頭桌宴;純妃坐席二桌宴;貴人、常在坐席三桌宴。晚宴在下午六時許開始。先上熱膳,進湯飯,再進奶茶,最後才是酒膳、果茶。
壹定是因為清宮美食太好吃了,光是想想就有點流口水呢……然而隨著近代壹些變故,很多的不僅僅是美食,還有各種各樣的手藝失傳,很多菜我們現在已經沒法恢復曾經的味道了,但是壹些宮廷點心我們還是可以做做家常的,要想做到跟宮廷那麽嚴格是不可能了,再說皇帝還吃不到我們現在吃的很多美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