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載:秦徐福在東南沿海蓬萊、方丈、瀛洲諸島尋仙藥。其中“蓬萊仙島”就是舟山的岱山島。據歷史學家分析,徐福東穿越日本時經過舟山群島。
春秋時舟山屬嶽,稱“永東”(邕江以東),又稱“海中之洲”。738年(唐開元二十六年)建縣,因境內有翁山而得名“翁山郡”。到771年(大理六年),袁超率領起義軍占領翁山,被撤縣衙。1073年(北宋熙寧六年),復置縣,改稱“郭昶縣”。“也就是說它東接倭國,北接登瀨,南接甌民,西接吳輝。是大海中的巨大障礙,足以使國家昌盛。”
元初,縣升為州。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州為縣;明代因實行海禁,洪武十九年(1386)廢棄郭昶縣,洪武二十年主張舟山島二裏外等四十六座山(島)居民內遷。至清初,他們兩次遷居民間。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再次設縣,改稱“定海縣”。康熙以扁額題寫“定海山”。他認為“船”是壹個運動的物體,是不和平的。還不如“定海神針”和“定海神針”。於是原定海縣(今寧波鎮海、北侖兩區)改名為鎮海,定海壹郡名為舟山群島,以祈福“海波永定”。
1840年7月5日下午2時,對舟山圖謀已久的英國入侵浙江舟山定海,標誌著鴉片戰爭正式爆發。[5]定海保衛戰成為鴉片戰爭的重要戰場,舟山人民開始了英勇頑強的抗英鬥爭。定海三將不畏艱險,視死如歸,英勇就義。鴉片戰爭定海失陷後,清政府與英國議和,換取賠償和割讓香港,英軍撤出定海。[6]鴉片戰爭後,道光升為“定海直隸會館”。辛亥革命後,恢復定海縣建制。
1949(民國三十八年)分海州、翁州兩縣。1950 5月17日,舟山群島解放,定海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寧波特區。1953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定海縣分為定海縣、普陀縣、岱山縣三縣,由江蘇省劃歸嵊泗縣,設立舟山區。1954,原屬寧波地區的象山縣被劃入。1958象山縣劃歸泰州區。1959年,撤銷定海、普陀、岱山、嵊泗四縣,合並舟山縣。1960 165438+10月,嵊泗人民公社劃歸上海。1962年5月,撤銷舟山縣,重新設立舟山特區,轄定海、普陀、岱山、大曲、嵊泗五縣。1964撤銷大曲縣,分別劃歸岱山縣和嵊泗縣管轄。3月1967起,舟山地區更名為舟山地區。1979年,考古人員在舟山市定海區馬嶴鎮碼頭上發現了面積為14萬平方米的古文化遺址。經初步發掘,新石器時代遺址有12處,文化層60-80厘米,出土了壹批石器和陶器。商周文化遺址8處,出土了大量印花硬陶。考古學家認為,這裏是舟山先民最早的聚集地。定海馬嶴洋灘裏是壹個比較完整的新石器時代原始制陶區,面積約1,000平方米。這裏出土的大部分帶砂紅陶碎片都有米的痕跡。據此,專家認為舟山群島在5000年前就開始大量種植水稻,是中國大米運往日本的海上通道。1987 65438+10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舟山地區和定海、普陀縣,設立舟山市,轄兩區(定海、普陀)、兩縣(岱山、嵊泗),實行市領導區縣新體制。2011年7月,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舟山新區(特區),相當於浦東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