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存在感到底有多重要?

存在感到底有多重要?

某個周六早上我趕著去上班,就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招呼宸小朋友。

剛好那天宸小朋友不用上學,見我不像平常那樣圍著他團團轉,宸小朋友自然不是很爽。

等到我出門的時候,宸小朋友就鬧著也要跟著我去(因為去年爺爺奶奶沒在的時候,有段時間在周末把他帶去壹起上班的經歷,讓他覺得跟著媽媽去上班也沒什麽),所以當時我再三解釋這個小朋友也不肯聽。

於是我只好靈機壹動,想了個辦法把這個小朋友支走。

我對宸小朋友說,妳幫媽媽壹個忙,壹會跟奶奶去菜市場買些媽媽愛吃的東西回來。

然後宸小朋友果然成功地被我吸引了註意力,他聽了就興致勃勃地說,我知道媽媽喜歡吃辣椒,爸爸愛吃肉。

我又加油添醋地添上壹句:“這個能難倒我們家宸宸嗎?”

有了這句話墊底,好勝心強的宸小朋友再也不記得想要跟媽媽去上班的事,高高興興地拿著自己的小錢包跟奶奶上菜市場去了,還不停地叨叨著壹定要買很多爸爸媽媽都喜歡的食物回來。

於是,晚上宸小朋友果然幫我買了兩個青辣椒,還買了些熟肉給爸爸。

不用說,這個小朋友肯定得到了我們的壹致表揚,然後在大人的表揚聲中得意洋洋地表示,這有什麽難的呀,再難的事我也能辦到。

這件事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後來的我壹直在想,為什麽哭著鬧著非要跟著我的宸小朋友能高高興興地接受我安排的小任務呢, 說白了還是我請他幫忙這件事,讓他感覺到了自己行動的意義,感受到了來自他人對自己的肯定吧。

記得有段時間網上有個很火的詞叫“刷下存在感”,“刷存在感”的方式有很多種,大到做壹些驚天地泣鬼神的事,小到發個自拍和微信,都是為了引起別人的註意和關註罷了。

微信朋友圈最火熱的時候,我曾經在《讀者》上讀到了篇分析入徹的文章,詳細分類了熱衷於發朋友圈的幾類人。像是“曬娃黨”,“自拍黨”,“美食黨”,“旅行黨”之類的,之所以動不動就要發個照片寫幾行字,很大壹部份的原因不是生活中缺少關註,就是想引起他人的關註和註意力。

人類註定是孤獨的,雖然有無數的作家,偉人(包括微信之父張小龍本人都表示過要學會享受孤獨,與孤獨作伴),但尋找同類,需要來自他人的關心和肯定卻是人類的本能。

就拿我身邊的人來說,就有不少因為在生活中“缺少存在感”而沒有安全感,活得不安心的人。

朋友的母親今年已經七十好幾了,而且身體也並不太好,去年還曾經大病了壹場。

但就算如此,病好後的朋友母親卻依然不顧高齡,依舊堅持自己種地,並將收獲的大部份食物分送給朋友和其它的子女。

壹開始朋友也覺得非常奇怪。朋友是個非常孝順的人,平時在錢財上對老母親從不吝嗇,照理說老人家並不用為金錢操心。

朋友兄弟姐妹眾多,大家壹度也以為老母親是想要多存些錢防身才如此勞累,於是大家商量地每人自發地給母親更多的錢。

但令人奇怪的是,隨著子女們給老母親金錢的增加,老母親卻勞作得更加起勁了。她不僅把自己名下的幾畝地全種上了,閑余時間還在村裏幫人打零工,平時像是村裏修公路或哪戶人家種地缺個小工之類的,朋友母親絕對是最勤快的壹個。

而與勤快相反的是,朋友母親對金錢又非常節儉,稱得上節衣縮食也不為過。

朋友壹直為母親對自己如此苛克大為不解,直到後來朋友的母親來到城裏與朋友同住。

在朋友家裏,母親照舊如朋友小時候般照顧朋友,各種活都搶著幹。

直到某天朋友對老母親發了脾氣,勒令老人家休息時,朋友母親卻老淚縱橫地道出原因:年紀越大,子女們越讓她休息,越讓她覺得自己的無能。這種與衰老並存的無力感與無能感壹直糾纏著她,相比之下,如果她還能像年輕壹樣,還能為子女們做些事情,反而讓她覺得自己有用,也更自在。

母親的話讓朋友大感意外的同時也開始反思自己,自己壹直以為的“孝”是否剝奪了母親的自由,間接的否定母親的存在價值。

從那以後,朋友不再以“孝”的名義勸母親這也不做那也不做,相反,朋友認真反思過與母親的相處模式之後,他學會了及時肯定母親的所作所為,像是誇獎母親做的飯菜美味,帶母親去與舊時的親友相聚,當母親閑叨起童年時的自己時,適時地感謝母親的愛。

事實也印證了那句“鼓勵遠比懲罰有效”,經過壹段時間積極有效地與母親溝通相處,朋友的母親終於確認了自己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再也不會因為擔心自己年老無用而患得患失了。

後來的我發現,“存在感”這件事不僅僅體現在親人之間,朋友和工作夥伴之間也同樣重要。

好友真真就曾經和我說過壹些她在人際交往中犯過的“錯誤”。

因為是女孩兒,真真的母親對真真管教壹直非常嚴格,真真母親為人處事的原則是能不麻煩別人就盡量不麻煩別人(這個別人不僅僅在於最親近的家人,還有最好的朋友也不例外)。

不僅如此,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母親壹直要求真真盡量不要收別人的禮物,有時迫不得已收了別人的禮物,母親也會要求真真盡快回送壹份相同的回禮。

母樣的嚴厲教導固然讓長大後的真真變成了壹個自立自強的“女漢子”,但也不可避免地讓真真留下了不近人情的印象。

無論和誰相處,真真都是在扮演著照顧別人的角色,吃飯搶著埋單,朋友生日她永遠第壹個記得,和男朋友交往也實行AA制。

在有段時間內,真真的大方確實為了自己贏得了不少的朋友和好印象,但時間久了,凡事都當仁不讓占據主動的行為也讓別人相當反感。

因為交往本來就是人和人之間的來往,就像雙人舞般,只缺了任何壹個都不能成行。

後來的真真吸取教訓,不再做那個只是付出的角色,相反地,也適當地接受壹些來自他人的照顧,這樣做之後,不僅她自己輕松多了,人緣也比之前好多了。

當真真不再只顧著自己在朋友間的“存在感”,偶爾也讓朋友讓在自己這裏找到“存在感”,雙方的友誼自然更進壹步,關系也更牢固。

真真的故事讓我明白,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存在感”的需要,像是我們從小好好讀書取得好成績,長大努力工作獲得好薪水般,賺了錢給家人朋友買禮物獲得家人的開心和感謝壹樣, “存在感”在某種程度上肯定了我們的價值,也讓我們更有動力去努力。

人生最怕的是什麽,是妳的所作所為不被人承認,相反,如果有人肯定妳的付出,妳的努力有所成績,我相信每壹個人都會更有行動力。

這樣的行動力無論在工作上,生活上,還是人際交往中,都能讓我們的人生增值加分。

所以,不僅僅是用眼睛記錄別人的勞動,用心靈刻錄別人的付出,更多的還要在行動上肯定別人,同樣也可以算是人生中的壹件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