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發現火,當然不是這個千年的事了,但火是飲食烹飪之根本,有了火,才
有了飲食文化。人開始自覺用火,大約在五十萬年以前。火,對於提高食物的美味
和延長人類的生命來說,是壹次革命。
千年飲食的濃縮———“吃在中國”
追溯到壹千年前,正是中國的北宋真宗時期,農業文明,科技發達,富甲天下,
這為提高吃的樂趣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資源和技術力量。而今人說“吃在中國”,不
以為過,中國人最早將吃從滿足溫飽發展為壹門藝術。在傳統中國文化中,“美食”
的內涵不僅僅限於品評滋味,同時亦講究烹調的方式和過程。於是有了“油、鹽、
醬、醋、糖、辣椒、花椒、胡椒”等等佐料,有了“煎、炒、爆、燉、燒、燜、烤、
煮、涮”等等作法,有了“酸、甜、苦、辣、鹹、麻、辛、腥、膻”等等味道,還
有了“滑、脆、黏、軟、嫩、涼、燙、鮮”等等口感,於是,形成了四大名菜、八
大菜系。“食不厭精”,中國人對吃是玩兒到家了。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還上
升到了意識形態的地步”,所謂“服金者,壽如金;服銀者,壽如玉”,說白了就
是“吃啥補啥”。在現代醫學範疇中,確有壹種“異常食欲”之說,當人體內缺乏
某種維生素或礦物質時導致的生理自發調控,令人特別想吃某些特定的食物。但
“異常食欲”只需補充普通食物就能滿足,“吃啥補啥”就要復雜得多了,對此作
家阿城的分析鞭辟入裏:“吃豬腦補人腦,這個補如果是補智慧,真讓人猶豫……
‘吃鞭補腎’,如果公鹿的性激素真是由吃它的相應部位就可以變為中國男人的性
激素,性這件事真是太簡單了。”“吃啥補啥”,可否解釋為農業社會人類對生命
的迷惑和崇拜而產生的壹種妄想。
發現維生素———吃的理性化時代
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人類科技發展仿佛從助跑到起飛,突飛猛進、日新月異。
對飲食研究進入壹個相對理性的時代。從1810年發現第壹種氨基酸,到1912年發現
第壹種維生素,直到20世紀中葉,人類已發現了所有的維生素、氨基酸和礦物質。
現代營養學認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由氨基酸構成)、脂肪、礦物質、維生素、
水,是人體健康必需的物質,而且這6種營養素全部都需要從食物中攝取。人類對於
吃有了新的科學的認識,吃能帶給人健康、美麗、快樂、長壽,飲食的命題有了質
的飛躍和升華。
會重新“茹毛飲血”嗎?
社會發展至今,飲食習慣及烹飪方法已發生諸多的變遷,到了本世紀末,隨著
人們對食物及營養對人體作用的新認識,新的飲食潮流也在興起。例如:藥丸食品,
不用吃飯,壹天只要吞下數枚藥丸,每天所需的營養素已全部攝入,既節約時間又
營養全面均衡;基因食品,人工合成各種看上去漂亮得近乎完美、富含各種人體所
需營養素的水果、蔬菜、大米等等,甚至人造脂肪!基因食品目前國內正在研究,
美國人已經在食用,而歐洲人壹直在抵制;半生不熟食品,由於營養學家不斷警告
人們,食物在烹調過程中,大量維生素、礦物質被殺死或流失,應生食,特別是蔬
菜,肉類、主食最好半生不熟或不要過熟,這令人想起我們的祖先,人類是否真的
不能避免輪回的命運。
數字化菜單無從下箸
20世紀末是壹個崇尚健康的時代,吃也進入健康食品的時代;20世紀末是壹個
網絡化時代,吃也進入數字化菜單的時代。人類對於健康食品的推崇已到了無以復
加接近迷信的地步,這是否是從壹個極端到另壹個極端難以定論。今年3月12日到
14日,在美國洛杉磯舉辦了全美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天然健康食品展覽”,吸引了
兩千多家廠商及三萬多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在美國,健康食品非常普遍,通常全家
男女老少各取所需,堅持服用。同時,電腦也來幫助人吃,各種飲食信息層出不窮,
及時提供最新的合理搭配膳食的方法,電腦合成的菜譜令妳想什麽味道有什麽味道,
想怎麽營養就怎麽營養。信息是資源,太多了就是災難。這個道理對於吃亦然,面
對這多重的選擇,人就不會選擇了。數字化菜單令人無從下箸。
圖說中國百年社會生活變遷 服飾?飲食?民居才15元,自己買壹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