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反復制造痛苦、喚醒痛苦、沈溺痛苦的現象就是痛苦成癮。
痛苦就像夜晚的女巫,讓妳害怕又讓妳著迷。每個人都離不開它(有痛苦,就有快樂)。情感為零,即麻木),不可能缺少它,並且會追逐它
1,痛苦有壹種該死的文藝氣質。
很久以前,我認識壹個公務員。他有頭、腳和鼻子,與正常人沒有什麽不同。然而,他有壹個愛好:讓自己哭。
當他沒事做的時候,這位朋友會關上門,拉上窗簾,打開電腦,優美地播放壹些悲傷的歌曲。為什麽?撕。
公務多麽平庸,快樂多麽無聊,痛苦才是王道。它是非凡的,不同的,非常B-grid。
如果不是這樣,為什麽每個人都喜歡聽悲傷的歌,看悲劇小說,看令人心痛的電影,用悲傷的簽名,並說,嗯,這還不錯。很感性。
舉個栗子。
也是壹首被左曉詛咒的破歌。與《我愛當代藝術》相比,《我不能悲傷地坐在妳身邊》的點擊率要高得多(盡管大多數人聽完後都想問候他的母親)。
也是莎莉老師的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比《威尼斯商人》更受歡迎。
莫妮卡·貝魯奇也是壹部電影,她在《西西裏的美麗傳說》中的表演比在《黑客帝國2》和《黑客帝國3》中的表演更受歡迎。
為了頭發?
因為有壹種悲傷的氣質。
而悲傷,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裏,是與自省、低溫、不爭、幹凈、寧靜、高貴、內涵等特質互補相愛的。這些品質是文藝的核心。
痛苦帶來美妙的快樂
痛苦如此殘酷,我們還會趨之若鶩嗎?我們是婊子嗎?
兒子,妳很好,但妳太誠實了。但是,如果妳沒有說到點子上,就會被扣十分。真正的原因是疼痛可以刺激多巴胺並滋生快感激素!
哺乳動物大腦的邊緣系統是情感中樞,其中疼痛中樞與愉悅中樞相鄰。它們離得很近,如果疼痛中樞放壹個大招,愉悅中樞就會顫抖,受不了。
我記得阿城寫過壹篇關於愛情和化學的文章。他說,女性經常在高潮時或高潮後哭泣,當雄性猿類生氣時,它們的陰莖會勃起。對於壹個小提琴手來說,演奏憂郁的音樂確實令人尷尬。
巧合的是,在西方,類似的研究也在進行中。
去年,麥吉爾大學的羅伯特·紮托雷(Robert Zatorre)和他的神經科學家團隊發表了壹份報告,稱令人興奮的音樂可以使大腦掌管愉悅和獎勵,釋放多巴胺,類似於食物、性和藥物的作用。當音樂積極向上時是這樣,當音樂極度悲傷時也是這樣。
因此,沈溺於痛苦,每天都像在SM中壹樣,有自虐的快感和自憐的滿足感。我告訴妳,我好高!
3、疼痛帶來自我隔離的安全感
事實上,人們的內心壹直在排斥進步。
許多人選擇擁抱痛苦,因為幸福需要努力。而痛苦給了我們懶惰的正當理由和不努力的心理借口。
我不能完成我的工作,哎呦,因為我失戀了,這幾天非常痛苦。
人際關系很失敗,因為我被某個人炸了,這幾天很痛苦。
承諾不能兌現,唉,因為我七姨八姨二舅的兒子的表弟被人殺了,這幾天很痛苦。
……
痛苦成了免責的擋箭牌,成了困難的避風港,成了把妳關進去的安全洞穴。
它讓妳限制自己,不突破自己,在幽閉的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中獲得熟悉的安全感。
它讓妳無法創造、自我激勵、自我懲罰、掙紮並面臨被評估的風險。
它讓妳盯著自己,仿佛妳是世界的中心。
什麽?妳說妳不同意?不滿是不客觀的。
4、疼痛會引起關註
其他人對疼痛上癮是因為疼痛是壹種獎勵機制,會帶來擔憂。
妳在朋友圈展示妳的絕望,給親朋好友打電話哭訴,在微博曬貧窮,在QQ空間展示妳的崩潰。
這壹切都是壹種暗示:妳希望妳的痛苦可以傷害別人的心,從而提醒別人,安慰我,歐巴,阿加西,來關心我,幫我照顧我和愛我,思密達。
妳看,我這麽慘,妳怎麽能不給我情感上的關心呢?
妳看,我這麽虛弱,妳怎麽能不給我壹些特殊照顧呢?
基於人類本能的同情,妳可能會得到壹點失去的收獲。然而,在這樣壹個悲劇的時代,大多數觀眾的同情g點已經越來越少。別人的痛苦離得很遠。遠方,那與我無關,只是壹場戲。
妳創造多少同情,就會減少多少同情。
下次疼痛來臨時,妳必須增加劑量才能得到同樣的反饋。然而,玩了幾次類似的遊戲後,妳就會在朋友圈裏被歸類為“弱娘們”。少爺請上黑名單!
痛苦很容易放縱,然而,妳必須記住,在低谷或不和諧的興奮中,它將不可避免地繼續自毀。
如果妳想過上積極陽光的生活,請先戰勝自己,不要貪圖消極的生活模式。這不容易,但也不難。就像妳決心羽化成蝴蝶壹樣,妳必須警告自己:我不能貪戀毛毛蟲的狀態,這不好。
最後,如果妳已經努力了,仍然無法改變,妳可以尋求專業幫助。武漢壹生心理咨詢中心是專門調節各種心理問題的機構。許多心理問題實際上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在中國,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如何尋求幫助或向誰尋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