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紀念館裏就收藏著壹本宋慶齡用以記錄食譜的日記本。本子裏所記錄的菜品中、西式都有,大多是宋慶齡根據自己的經驗或從友人那裏收集來親手用英語或中文記下的,也有不少從報紙上剪下來貼在本子上的“印刷稿”。
宋慶齡壹生多數時間都有廚師或兼做飯的保姆,她是怎樣學會炒菜的呢?1937年,為了對秘書李雲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謝,她曾“硬”留著李雲在家裏吃便飯,飯菜極為簡單,但都是宋慶齡親手做的:每人壹盅紫菜湯,然後是青椒炒豬心、燈籠椒塞肉、鹽漬的紫蘿蔔等小菜。宋慶齡告訴李雲,她炒菜的手藝是跟孫中山學的。孫先生長期流浪生活,學會了燒菜煮飯,他又是醫生,懂營養。宋慶齡說青椒維生素C特別多,她常吃;鹽漬紫蘿蔔是她親自腌的,營養好又爽口,是她喜歡的。
1928年5月,宋慶齡與鄧演達等在柏林潛心研究土地問題。她非常喜歡當地壹種傳統飲食——土豆煎餅,並學會了制作方法。宋慶齡的摯友、外籍專家愛潑斯坦在宋慶齡的傳記中曾提到,“多年以後,在戰時的重慶,她到處找壹種長把平底鐵鍋來做這種食品,因為用當地的尖底鍋效果不好而平底鍋在中國很少。”在宋慶齡的食譜中,她用英文記下了做法:準備6個土豆、2個雞蛋、煎好的培根、碾碎的洋蔥和肉蔻、切碎的歐芹以及白脫,將土豆洗凈、去皮、碾碎,加入洋蔥、面粉,雞蛋、鹽、胡椒、肉蔻和歐芹攪拌成糊。放壹大勺土豆糊糊到熱的平底鍋裏煎至兩面金黃香脆即可。壹次可以同時煎三四個餅。
據宋慶齡的秘書張玨回憶,宋慶齡經常親自下廚,並將燒好的菜肴分給工作人員吃。宋慶齡說了好幾次:“等有了紅鯉魚,我燒海南島味的紅鯉魚。”在宋慶齡的食譜中,發現了她用英文記錄的這道紅鯉魚的做法:首先選取雄的紅鯉魚。魚洗凈掏空內臟後,留下魚脂和魚鱗。先以蔥及姜末煸香,加入水燒開後放入紅鯉魚,加蓋燜煮後收汁。
1978年4月,宋慶齡給在北京進修的表侄女牛恩美捎去了壹盒糖果和壹瓶山楂凍,並專門寫信告訴她山楂凍的存儲和食用方法,“山楂凍要放在陰涼處”“天熱的時候在壹杯冷水裏放上壹大勺果凍就能調成壹份爽口的飲料,也可以把果凍塗在面包上吃。”雖然宋慶齡說這罐山楂凍是壹位善做果凍的人做的,但其實她自己也會做。她記錄的食譜裏就有專門的壹條,以中文記錄:“鍋裏放入山楂,加水,水量加到以看見上面壹層山楂即可。煮半個鐘頭,山楂煮軟,搗爛,使之變形過濾,不保留過多的山楂肉,使汁愈純,凍愈透明。每杯山楂汁,加壹杯糖(我平時做用五或六杯糖)把汁和糖慢慢地煮,煮到凍開始凝結,形成糖醬似的。這不論怎樣,要花45分鐘到1小時間,根據制作山楂凍的數量而定。凍開始呈小片似的從湯匙裏滴下來而不是落下來時,那末就煮好了。把凍倒入瓶裏,讓它冷卻。這時凍只有原煮時的壹半。換句話說,五杯汁加上五杯糖只能做成五杯凍。”宋慶齡還特別寫了註意事項,提示要把汁和糖“慢慢地煮”,即用“文火煮”。
宋慶齡將烹飪和飲食視作文化交流的好機會。50年代中期,宋慶齡到處尋找英文的中國菜譜,要送給當時的印尼總理阿裏·沙斯特羅阿米佐約的夫人去試做,因為他們夫婦倆非常喜歡中國菜,這位夫人特別要求想獲得壹本中國菜譜。宋慶齡專程寫信給愛潑斯坦,請他的夫人邱茉莉幫忙找。找到後,宋慶齡致信邱茉莉致謝,她說這位總理夫人“收到後不知會有多高興,因為她在中國訪問時始終未能找到”。
小小壹本食譜,凝結了宋慶齡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親友的關愛,承載著這位“二十世紀的偉大女性”富有煙火氣的 美食 情緣。(朱賢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