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就像不會說話的老師。幼兒園班級環境的創設作為壹種“隱性課程”,在開發兒童智力、促進兒童個性發展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功能。我們來看幾個關鍵詞:課堂環境創設、重要性、開發智力、環境意識、探索興趣。
幼兒園的環境是指幼兒園中的兒童為其身心發展所必須具備的壹切物質和精神條件的總和。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環境,而環境對孩子發展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中國古代對此有過精辟的論述。例如,“那些靠近朱者赤和墨西哥的人是黑人”強調了環境對人的傳染性影響。另壹個例子是“孟母三大運動”的故事,它表明我們在培養人才時應註意環境的選擇。古代教育家顏之推認為,環境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兒童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人的潛在行為是適應性,環境是兒童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之壹。因此,環境對孩子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環境不僅是兒童的第三位老師,也是我們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在班級環境的創建中,我們有主題環境和遊戲區環境的創建。《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要求“幼兒園應當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幼兒多樣化的發展需求,使幼兒在快樂的童年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體驗”。可見,在幼兒園中,環境是壹種重要的教育資源,良好的環境創設和利用可以使兒童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發展各方面的能力。這些都充分說明了環境的重要性,環境作為壹門“隱性課程”,在開發兒童智力、促進兒童個性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低估的教育作用。
首先,創設環境可以開發孩子的智力。馬克思說:“人創造了環境,環境也創造了人。”墻壁、活動區域等。是課程實施環境的壹部分。他們以直觀的方式和材料記錄已經實施和正在實施的各種課程,使課程不斷延伸。比如讓孩子在活動中發現問題,然後解決問題,讓新問題從老問題的解決中產生。因此,不斷創造和改善環境的過程就是不斷拓展和延伸課程;例如,在我們班根據教學目標創作的主題“自然的語言”中,我們在輔助墻上布置了壹個天氣記錄表,孩子們通過觀察天空來記錄每天的天氣,因此他們有壹個問題:“為什麽下雨了?風是怎麽形成的?”等壹下。再比如,孩子們和老師壹起制作“水滴旅行地圖”。他們畫的圖像很可愛,他們被主題深深吸引住了。他們不僅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知道水的三態變化,而且通過他們的相互交流,大大提高了他們的認知發展和語言能力和動手能力。孩子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孩子們想象著水滴變成雲的場景,相互擁抱,生動地模擬了水滴變成雲的現象。他們對此也提出了更多的問題。孩子們在環境和材料的互動中學習和探索,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第二,創設環境可以激發孩子的探索興趣。提供大量廢舊材料讓孩子操作,這激發了孩子的學習欲望和動手欲望。科學探索區布置了適合兒童發展的各種材料和工具,可以引起兒童的好奇心,使他們輕松愉快地主動參與有趣的科學探索活動。我們班放了放大鏡、磁鐵、自制天平等等。還有各種形狀的卡片供孩子們拼圖。在藝術區,提供蛋殼、顏料和廢棄的瓶瓶罐罐,鼓勵孩子們與環境互動,從而獲得豐富的直接經驗,找到事物之間的聯系,並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總之,要讓孩子感受到創造的意義和價值,讓他們願意去創造和探索。它增強了孩子們的探索欲。將來,每當他們遇到廢舊材料時,孩子們都會說,我們做點什麽吧,絞盡腦汁。它不僅發揮了孩子的想象力,還提高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在我們班向陽的走廊裏,有壹些植物,如發芽的土豆、大豆、水稻、大蒜等。這些自然角落的秘密往往會讓孩子不由自主地發現、探索和尋找答案。我們班右派有壹天突然說,紅薯都發黴了,為什麽?他只是想研究壹下。
第三,創設環境可以培養幼兒的小主人精神。過去,幼兒園環境壹般由成人為兒童提供,兒童處於被動地位,無法參與環境布局,影響了兒童的思維和創造力。因此,今天的幼兒園註重為兒童提供獲得新知識和經驗以及鍛煉動手技能的絕佳機會,這也可以使兒童對自己動手和大腦安排的環境感到親密和滿意。從而更加珍惜環境,鼓勵成就感,鼓勵孩子與環境充分互動。特別是活動區設計配備了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和教育課程要求的操作材料、材料和工具,方便幼兒取放,培養幼兒玩後放回原處的良好習慣。由於兒童喜歡參與環境並體驗自己的行為過程,我們在創造環境時註重環境設計過程的指導,使兒童在環境的創造中不斷鍛煉、增長才幹並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兒童是環境的主人,他們根據自己的意願和想法設計和創造班級的環境,這對兒童來說更有意義。在孩子參與布局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例如,在老師的幫助下,我們大班的孩子們創造了快樂家園的主題環境。背景是地球,意味著我們共同的幸福家園。在孩子們的熱烈討論下,決定用畫畫和剪貼的方式來做,用分工合作的方法來做。孩子們把自己折紙的青蛙、自己畫的雲、自己的小房子和自己的自畫像加工粘貼在“地球”上。當整個創作完成時,孩子們非常興奮。這種結合兒童作品裝飾環境的形式也讓每個孩子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和合作的樂趣。更重要的是,我對地球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熱愛生活,更熱愛我的家。通過動手、動腦和親身參與環境布置的教育過程,孩子們獲得了新的知識和經驗,他們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而且孩子對自己所處的環境也有壹種特殊的好感和親切感,這會刺激孩子更充分地與環境互動。體驗到了合作的快樂。在區域活動中,我們會發現孩子的交際能力可以得到生動的表達。
第四,環境創設可以引導孩子有環保意識。在每個地區的環境創造中,都有孩子們提供的材料和作品,這是他們參與班級環境創造的重要途徑,也是從小培養他們變廢為寶、不浪費任何資源的環境意識的壹個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教育過程。在我們班各個區域的環境營造過程中,孩子們從家裏收集了各種瓶瓶罐罐、吸管、蛋殼等廢舊物品。在老師的啟發幫助下,孩子們用紙箱做了高樓和汽車。材料取自周圍的資源(大部分是廢料)。這種教育讓孩子學會勤奮,學會珍惜和利用資源。還可以讓孩子學會創造,讓廢舊材料通過自己的創造發揮更大的作用。孩子們真的很高興用這些作品裝飾我們班的所有區域,他們對收集和尋找各種廢舊材料更感興趣。在積極投入和參與的過程中,孩子們不僅發展了想象力、創造力和動手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環保意識。當我們班在收集廢舊物品時,孩子們回去告訴他們的父母,我們的老師什麽都想要。峰峰看到這些東西說:“垃圾”。後來,我們用這些“垃圾”做了各種各樣的玩具等等。當孩子們看到它時,原來的垃圾可以變廢為寶。例如,對於旺旺食品中的各種菜肴和食品,我們使用舊竹簽將廢棄的方形紙串在壹起制作各種烤串,並在運動區簡單地將罐頭裝飾成高蹺,使用廢報紙制作紙團。在“生活區”,我們用紙板和絲帶讓孩子們學習穿鞋和系鞋帶。總之,無論我們在哪個小區,都或多或少地投放廢舊物品,讓孩子們明白“只要妳願意,廢物也可以變廢為寶。”在活動中,通過觀察和操作,孩子們可以了解廢舊物品的利用價值,激發他們的創作欲望和活動興趣。
第五,提高孩子對美的感受。遵循創造幼兒園環境的原則,兒童可以參與活動的安排,並引導兒童根據自己的教育和自己的意願創造不同的形象。固定部分由教師制作。因此,在教室的外墻上,我們的設計主題是“我們的作品”。所有的作品都是娃娃自己完成,然後由他們張貼。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給娃娃壹個直觀的感受,讓他們壹眼就能看到自己和別人的作品,然後通過比較和參考找到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缺點,並在不知不覺中學會欣賞。學會欣賞很重要。欣賞他人可以學習他人的優點,被欣賞會增加信心並發揮潛力。我們還在教室裏掛兒童畫。這些設計和創作不僅具有美感,還包含知識,引導孩子欣賞色彩和形式的美,使孩子自然得到提高。這也可以讓父母更直接地了解孩子的情況。環境創設是教師和幼兒共同走進主題,在主題中共同發現美、表達美、創造美的過程。增強審美感受,使環境成為流動的景觀,供兒童積極表達個人審美體驗。
第六,讓孩子感受到快樂。在《家園》欄目中,我們將每周的課程安排告知家長,我們將最新、最好的教育孩子的信息傳達給家長,以便第壹時間與家長溝通。當然,我們班還有每周壹次的小星星張貼專欄,讓家長和孩子都能感受到進步、成功和自豪。孩子們在自己動手創造美好環境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這種快樂使他更有意識地關心周圍的事物並產生新的期望。這些圍繞教育目標創設的環境,不僅能讓孩子們獲得相關知識,培養熱愛自然、愛護環境的良好習慣,還能加強孩子們之間的交流,增進情感溝通。它還增強了家長對幼兒園教學趨勢的了解,並對主題的發展起到了輔助作用。並讓孩子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