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羅本地漢族人裏,大多數講客家話,部分講閩方言、粵方言。通用客家話。博羅的語言分布非常復雜,分為:
客家話:
博羅本地話:屬客家話惠中片,亦是東江本地話的壹種。與東部客家話壹起構成了博羅方言的主要成分。博羅本地話和普通客家話相比差異很大,和惠城話有近似之處但有壹定的區別,從語音特點上語言界普遍的解釋是“壹種兼具粵方言特點的客家話”。但有些語言學家則有其它的看法。博羅本地話使用者的民系認同分兩種,壹種認同客家,有的只認同本地, 主要分布於南部東江北岸,如羅陽(縣城)、龍溪、龍華、湖鎮、橫河、楊村、公莊、觀音閣等鎮少數村落。
東部客家話:屬客家話惠中片,但和新惠小片的惠陽話十分接近。與東部客家話壹起構成了博羅方言的主要成分。
平婆話:屬客家話惠中片。實際上來源福建的漳潮客家話群,屬閩南客家話的壹種。受閩方言的影響頗深。
閩語:
鶴佬話:在靠近惠城的地區有較大範圍的分布。鶴佬話使用者兼用客家話。
粵語:
廣府話:屬粵語廣府片,與從化、增城的粵語接近,而與廣州話有所不同。廣府話分布於靠近東莞的園州、石灣。
非漢語:
畬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不是漢語,亦不是畬族普遍使用的類似於客家話的畬話。分布於畬族地區。 博羅傳統民間音樂是山歌,它是博羅最具群眾性的壹種民間藝術形式,主要流行於客家人居住的農村、山區。博羅的顯村山歌就是客家山歌的壹種。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繼承了《詩經》中的傳統風格,受到唐詩律絕和竹枝詞的重大影響,同時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優秀成分,千百年來,廣泛流傳,久唱不衰。客家山歌有勞動歌、勸世歌、行業歌、耍歌、逞歌、虛玄歌、拉翻歌、謎語歌和猜調、小調、竹板歌等。各種歌詞結構大致相同,每首四句,每句七字,逢壹、二、四句多押平聲韻。她曲調豐富,大致有號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節山歌、快板山歌、疊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客家山歌旋律優美,幾乎所有曲調中都有顫音、滑音、倚音等裝飾音,因而使旋律變得回環曲折、委婉動聽。
武舉板,在博羅縣客家地區盛行。五句板的曲調是固定的,五句壹段,所以叫五句板。另外,演唱五句板時要用到三片竹板,所以也叫竹板歌。它開始時是窮人沿街丐討時唱的歌子,所以也叫“叫化歌”,後來,逐漸發展成演唱長篇故事的專用曲子,新中國成立以後,五句板登上了大雅之堂,其中的《山村新風》還進京調演,受到好評。 春節期間的舞獅活動,在惠州亦有十分悠久的歷史,且延續至今,尚有方興未艾之勢。
中國不是獅的產地,故舞獅應該是舶來品。相傳漢代道教天師派鼻祖張天師居龍虎山,坐騎是虎,故漢代百姓是舞虎而不舞獅。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我國;到了南北朝,佛教大興,據說佛教文殊菩薩的坐騎是獅,隨著佛教的流傳和影響,獅子受民間崇敬,所以舞獅便逐步代替舞虎。據記,南北朝以後,舞獅在民間日益盛行,盛唐時期更是發展到了鑼鼓伴舞。如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西涼伎》中就記曰:“西涼伎,假面胡子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裏,紫髯深目兩胡兒,跳舞梁前來致辭。”明清以後,逐步分成南北兩派,北派全身包裹,儼然真獅模樣;南派以廣東獅為主,壹人舞獅頭,壹人舞弊獅尾,舞獅者往往著唐裝、燈籠褲,人外露,主要顯示武功。
惠州民間的舞獅當屬廣東獅,近現代在惠州流行的獅主要有4種,壹是“大頭狗”,謂“大頭狗獅”;二是“麒麟”,謂“麒麟獅”;三是扁鼻獅;四是鬥牛獅;這4種獸類與西域傳入的獅子,在種類上已起了變化。已完全沒有了獅的影子了。4種獅中,“大頭狗”疑從開平、南雄、順德、中山等地傳入;“麒麟獅”屬客家獅,而“鬥牛”、“扁鼻”等獅種,以淡水、龍川等地居多。從壹些資料看,惠州的土獅種應該是“大頭狗”和“麒麟”。
惠州民間舞獅活動亦和舞龍有相同特點,均是自己紮造,平時以街(村)為單位自發組織獅隊。舊時在新獅紮造好後,往往到元妙觀點睛,謂“開眼”,並進行“搶青”活動。春節期間是舞獅活動最多的時候。除此外,壹些大戶在喜事及店鋪的開張之日,為“驅邪保安”,經常也請獅往舞。
惠州民間舞獅的特點是,獅爺攜匣領路,繼而是獅子,之後是鑼鼓鑔鈸,持刀、棍、矛等冷兵器的武術隊殿後。
舞獅的傳統動作有行進、瞌睡、抓癢、登高搶青、搶炮仗等。鼓點分快板、中板、慢板和煞板,多打七聲鼓節奏。
新春的第壹天清晨,往往就是獅隊穿家過巷的時候,住戶鞭炮相迎,並封紅包,獅隊則在家居中的門庭中舞耍,給戶人帶來吉祥好運,完後居民鞭炮相送。春節舞獅之習,往往也要延至正月十五方止。
春節舞獅延續至今,博羅縣壹些鎮、村的醒獅隊相當有名,並經常組織壹些舞獅比賽活動。 痳陂肉丸
麻陂肉丸相傳有100多年歷史,因選料制作獨特,采用祖傳秘笈,口感爽滑、肉質鮮美而遠近聞名,主要分布在博羅縣縣城及和博東地區各鎮,還遠銷深港澳等地。2008年,麻陂肉丸已經成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列入惠陽區首個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已被列入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痳陂肉丸肉美湯鮮、口感獨特、韌勁十足而聞名遐邇,堪稱為當地民間美食中的極品佳味,在惠州地區東江流域享有盛名和廣泛流傳,對研究傳統美食文化,特別是“客家人”的美食文化起到推動作用。
羅浮山土窯雞
羅浮山的“土窯雞”有獨特制作秘方,必須用羅浮山上吃蟲長大、運動充足的走地雞。制做“土窯雞”的專用土窯建在小土坡上,這種土窯有三個窯口,每只窯壹次能烤八只“土窯雞”,內裏的土磚都是從博羅當地鄉下專用磚,具有其特殊的泥土異香。
客家鹽焗雞
鹹香是客家菜的特色,而鹽焗雞最好地體現了這壹點。皮爽肉滑骨出味,故有天下第壹雞的稱道。東江菜也因為有鹽焗雞而在以食雞聞名的廣東與潮州菜、廣州菜齊名。
釀苦瓜
釀苦瓜、釀辣椒、釀茄子、釀豆芽、釀冬菇等等,廣泛分布於客家地區,是家常菜。有把釀苦瓜辣椒茄子為“釀三寶”的講法。其中,釀苦瓜為經典中的經典,甘香可口,回味綿長。
紅燜肉
紅燜肉是客家十大特色菜之壹,其特點是色澤金黃、爽口軟滑、肥而不膩,是客家人擺辦酒席,招待親朋好友不可缺少的壹道地方菜。
柏塘白切鵝
柏塘白切鵝已成為博羅縣特色美食之壹,早已名聲在外,也成為博羅縣成行成市、規模經營的特色美食。柏塘白切鵝選用本地放養鵝,肥而不膩,香滑可口。
客家釀豆腐
釀豆腐是客家菜的代表,鮮嫩滑香,營養豐富。壹家煮,十家香,是客家逢年過節的保留菜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