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交往活動中,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出訪的接待規格最高。
除了隆重、熱烈的歡迎儀式、會談簽約,接見參觀等活動以外,國宴是壹項必不可少的流程,我們經常可以在電視中看到國宴的盛況:金碧輝煌的宴會廳中,壹道道美味佳肴配著精美的餐具,令人賞心悅目。
賓主雙方在宴會中相聚盡歡,將訪問的氣氛推向了高潮。除了接待外賓,國內舉行重大活動時也會舉行國宴。我國作為禮儀之邦,自然是十分重視國宴。
可是,毛主席曾經怒批國宴: “吃了的還沒扔掉的多,請外國人有四菜壹湯足夠!” 從此,勤儉節約成為了國宴新的方針。
1949年10月1日,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們齊聚天安門廣場,***同見證了激動人心的開國大典盛事 。隨後,中央政府舉辦了首次國慶招待會,宴請600多位來賓,稱為“開國第壹宴”。
周總理親自過問了整個國宴的安排。為了照顧到來自五湖四海客人的口味,周總理決定在國宴中采用淮揚菜系。
淮揚菜是周總理的家鄉菜,兼顧了南北菜系之長,能符合大多數人口味。後來,淮揚菜、魯菜壹直是國宴中的主導菜品。
“開國第壹宴”的地點選在了離天安門不遠的北京飯店。宴會由政務院典禮局局長余心清全權負責,新中國第壹位“宴會設計師”鄭連富擔任宴會總管。
北京飯店硬件設施壹流,聲名遠揚,但它擅長的是經營西餐。接到國宴任務後,北京飯店急忙向著名的淮揚飯莊——“玉華臺”求援,請來了朱殿榮、孫久富等9名淮揚菜名廚為國宴掌勺。
這些廚師各有絕技,確實名不虛傳,總廚師長朱殿榮擅長“紅燒獅子頭”;孫久富壹個人就做出了600多份軟糯鮮香的淮揚湯包;王杜堃制作的海鮮“紅燒魚翅”,就連吃慣了山珍海味的華僑代表們都拍手叫好。
“開國第壹宴”的菜系極為豐盛,壹***有八涼、八熱、壹湯等17道菜 。宴會主菜分別是鮑魚四寶、紅燒獅子頭、紅燒鯉魚、翡翠蝦仁、紅燒魚翅、清燉土雞、紅扒秋鴨、鮮蘑菜心等八道熱菜。
主食是淮揚湯包、黃橋燒餅、炸年糕、艾窩窩等4道點心。另外,還精心準備了餐後水果和酒水飲料。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個菜單並沒有特別出彩之處,用的也不是高檔華貴的原材料,但國宴菜的功夫都是蘊藏在整個烹飪過程之中。
比如,看似普通的壹道“開水白菜”,就是用土雞熬出來的湯做出來的,外表和清淡白水做出來的白菜並沒有什麽區別,但實際吃起來新鮮中透著清香,味道極佳。這種講究精良的制作和追求適中的口味,成為了以後國宴 美食 風格的基調。
為了讓國宴達到最好的效果,組織者對每壹處細節都進行了推敲。
每壹張桌子的安排,上菜的線路,服務員的站位都是經過反復演練的。上菜的時間也要經過仔細測算,菜品從廚房出鍋後,送到客人面前正好是適合食用的溫度。
在宴會上,北京飯店廚房的工作人員和大廳的服務員們精神煥發,臉上洋溢著熱情。他們第壹次以主人翁的身份在為這麽多的賓客服務。許多參加宴會的代表也是激動不已,參加國宴成為了他們壹生中難忘的回憶。
毛主席在宴會上是逢敬必飲,興致很高。周總理發表了熱情的講話。朱德總司令高興地向大家祝酒: “同誌們,今天是 歷史 性的壹頁!”
“開國第壹宴”取得了圓滿成功。在以後的10年中,每壹年的國慶都要舉辦壹次國宴。
1953年,金日成主席訪華,毛主席設宴款待朝鮮代表團,這是國宴上第壹次接待外國元首。國宴隆重而又豪華,茅臺酒首次登上了國宴的餐桌。 從此以後,國宴的標準越來越高。
1959年國慶節的國宴是在新落成的人民大會堂內舉行的,來賓人數超過了5000人。
籌備工作從壹個月前就已經開始了,豐澤園、玉華臺、惠豐堂等各大飯店的近百位名廚被征調前來掌勺。
周總理親自審定菜單,菜單沿襲了之前清淡、香醇、口感溫和的國宴菜風格。在壹些細節上行了調整,比如國宴來賓中有駐華使節和國際友人,要考慮到他們的飲食習慣。
菜單中不能有帶骨頭的菜品,畢竟當眾吐骨頭有些不文雅。人民大會堂的加工能力有限,這次的國宴菜品以涼菜為主,加以水果、點心和飲料,只保留了兩道熱菜。
為了讓上千名現場服務人員動作整齊劃壹,籌備組獨具匠心地設立了“紅綠燈”指揮系統。
紅燈亮時,所有服務員處於靜止肅立狀態;黃燈亮時,提醒服務員各就各位,準備行動;綠燈亮時,服務員步調壹致地操作上菜、換盤等程序。
壹切都在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地進行著。
這場震撼人心的5000人國宴開創了大規模、高規格國宴的先河,後來的國宴越辦越大,甚至達到了上萬人的規模。
舉辦國宴不僅拓寬了國際交流,增進了友誼,也團結了國內人民,鼓舞了士氣。
然而,進入上世紀60年代後,我國的國內外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
隨著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我們與國外的交流日益頻繁,接待的外賓也越來越多,這樣就給禮賓部門造成了很大的接待壓力。
迎來送往和陪同也占用了國家領導人太多的時間和精力,讓他們不堪重負。
另外人民的生活水平與國宴的豪華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毛主席註意到了這個現實的問題。
在壹次與汪東興的談話中,他對禮賓工作中的形式主義提出了批評,毛主席說道: “我們招待外國人,桌上千篇壹律都是燕窩、魚翅這些名貴的菜品。而許多外國人卻不愛吃,平白無故浪費了很多錢。”
他接著對國宴菜品的改進提出了建議: “以後我們宴請外國人,有四菜壹湯就足夠了。”
毛主席等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從艱苦的歲月中壹路走來,十分痛恨鋪張浪費。
看到老百姓節衣縮食,而國宴上卻在白白浪費,心中自然不是滋味。而且舉辦壹場國宴,動輒需要上千名工作人員參與服務,這也是壹種人力資源的浪費。
毛主席認為: “接待宴會,大講排場,吃掉的還沒有扔掉的多,白白浪費了國家的金錢和物資。”
毛主席的情緒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達到了憤怒的狀態,他在報告中寫道: “我們許多工作人員中間,現在滋長著壹種不願意和群眾同甘苦……的危險傾向,這是很不好的。”
1965年,毛主席在會議中對外賓接待工作提出了四點指示: 降低宴會規格,精簡陪同人員;減少贈送的禮品;收到的禮品壹律交公。
毛主席提倡節約,反對闊少般的浪費,他是這麽說的,自身也壹直是這麽做的。
早在“三灣改編”時,毛主席在開飯時,就把自己碗中的白米粥倒進士兵吃的野菜粥大桶中,攪拌均勻後,同大家同吃壹鍋飯,廢除了舊軍隊中“官兵不同竈”的陋習。
建國後,毛主席的本色不改,他的睡衣上面打了好幾個補丁也舍不得更換。
有壹次,外交部的官員看見毛主席腳上的皮鞋十分破舊了,認為在接見外賓時有損於國家形象。
於是,打算為他添置壹雙新的尖頭皮鞋,以便在出席重要場合時穿。
毛主席知道後堅決拒絕了,他風趣地說道: “外賓來是為了見我毛澤東,還是為了見我的皮鞋呢?”
毛主席平時對夥食的控制也比較嚴格,他要求廚師不買反季節蔬菜,因為不劃算。兒子毛岸英剛回國時,仍習慣於穿西裝、吃面包。毛主席把他送到老鄉家裏幹活,在農村吃了半年的窩窩頭。
三年困難時期,為了與全國人民同甘***苦,毛主席率先宣布不吃肉,因為營養不良,得了浮腫病。當年,黨中央離開西柏坡進京,毛主席稱之為“進京趕考”。
他告誡廣大黨員幹部不要做李自成,要保持***產黨人的艱苦奮鬥的作風,至少要做到: 不做壽、不送禮、少敬酒……
正因為如此,毛主席才對國宴中排場越來越大,菜品越來越奢華感到憂心仲仲,對於浪費的現象感到憤怒,以至於提出了嚴厲的批評。
毛主席對國宴等接待工作有了明確的要求,周總理責成外交部安排落實“四菜壹湯”的指示。
1966年,外交部向中央提交了“舉辦宴會要註意勤儉節約,堅決反對鋪張浪費”的報告。 報告迅速得到了批準,其大致內容有:
招待外賓不壹定要舉行宴會,可采用冷餐、茶會或酒會等簡便形式招待。對重要外賓,壹般只舉行壹次正式宴會;降低宴會標準,不講排場,不擺闊。
宴會不上魚翅、燕窩等名貴菜,品種壹般不超過“四菜壹湯”,菜量夠吃就行;
盡量減少陪餐人數,將宴會時間控制在壹個半小時內;提前了解來賓的口味和生活習慣,盡量有針對性地制定菜譜,避免浪費。比如西哈努克愛吃“沙鍋獅子頭”,美洲客人卻喜歡吃“佛跳墻”等等。
1969年,阿爾巴尼亞新任駐華大使出席完外交部的宴請後,在返回使館途中,酒後駕車發生了嚴重的交通事故。周總理聽後大為震怒,要求將茅臺酒從國宴上撤下來,換上低酒精度的葡萄酒。規定在國宴上不得勸酒,嚴禁酒後駕車。
這些措施的實行很快取得了效果,剎住了鋪張、浪費之風。
不僅人民群眾為之拍手叫好,就連老幹部們也認為早該如此了。然而,新規定在實施之初也曾遇到過壹些問題。有些國家的外賓對中國突然降低接待標準表示不理解。
阿爾巴尼亞部長會議第壹副主席科列加壹行訪華時,就提出了壹些特殊要求。周總理得知後,指示禮賓司將參觀山西大寨列入訪問日程。周總理陪同客人在大寨吃的是窩窩頭就鹹菜,喝的是小米粥,最豐盛的壹頓吃的是羊肉餃子和土豆絲。
客人實地看到了中國人民節衣縮食、艱苦奮鬥的場景,自然就理解了中方的良苦用心。
後來壹些代表團還主動要求中方降低國宴標準。此後,我國的接待工作壹直沿襲“四菜壹湯”的標準。
當然,“四菜壹湯”並不包括涼菜和點心、水果。國宴在食材選用和食品安全方面的標準也沒有放松,精心制作、註重口味的風格也沒有改變。
隨著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經濟不斷發展,對外交流日益增多。國宴也在與時俱進地進行改革。
從1978年9月起,國宴上只邀請來訪國駐華使館的部分人員出席宴會,不再邀請與來訪嘉賓不相關的各國使節陪同。
自1980年起,國宴上不再演奏兩國國歌,而是由軍樂團在席間演奏來訪國著名樂曲。賓主雙方也不在國宴期間發表正式講話。
到了1984年,中央將國宴最新標準修訂為中餐“四菜壹湯”,西餐不超過“三菜壹湯”。涼菜做成壹個大拼盤,簡化了上菜程序,同時引入了自助餐等形式。
目前,我國領導人宴請外賓時,采用的就是“三菜壹湯”或者“兩菜壹湯”的標準,只邀請國賓30-50名隨行人員出席,國宴時間控制在75分鐘內。1987年後,後廚會把做好的菜按人數分盤上菜,這樣既衛生又減少了浪費。
無論是國家領導人出訪還是外賓來華,都取消了答謝宴會,這些改變也都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
在1984年的國宴改革方案中,還對宴會的開支標準進行了量化。
壹般宴會每位客人的標準為30-40元;有國家主席、總理等重要國家領導出席的宴會,標準為50-60元;如果是宴請特別重要的外賓,每位賓客的開支不超過80元。
隨著物價的上漲,這個標準也在不斷修正,但時至今日,也沒有突破每位賓客200元的標準。
2008年奧運會閉幕式後,國家主席在釣魚臺國賓館宴請各國貴賓。這次“奧運國宴”采用的就是 “三菜壹湯”的標準。
從盛大的“開國第壹宴”到現在的“三菜壹湯”,從國宴數十年的變遷中可以看出,我國接待客人的風格越來越務實。
“壹粥壹飯當思來之不易”,無論是毛主席當年怒批國宴,還是當今領導人提倡的“光盤行動”,都詮釋了“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這個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理應把勤儉節約的精神世代相傳下去。
王建柱,《國宴規格解密:四菜壹湯到三菜壹湯》,解放日報,2014年10月4日;
馬保奉,《漫談國宴軼事:毛主席說請外國人,四菜壹湯就好》,人民日報,2013年12月14日;
《新中國國宴不是饕餮大餐,周總理定標準四菜壹湯》,南京日報,2011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