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陜西傳統街頭美食,它的名字外地遊客不認識,本地人都讀“錯”

陜西傳統街頭美食,它的名字外地遊客不認識,本地人都讀“錯”

這是小漁的行旅日記,走走停停,和我壹起看陜西。

前段時間,有朋友來西安 旅遊 ,小漁陪著朋友到逛了幾個“遊客必打卡”的地方,也去了回民街。當時帶著朋友在回民街上溜達,除了見到琳瑯滿目的“網紅”食物,還碰到了小時候常見、現在不常見的街頭 美食 ,勾起了我的回憶。

這道 美食 比較神奇,它的名字外地遊客見了十之八九不認識,本地人也讀“錯”。

它就是——甑糕。

“甑糕”這種流傳在陜西關中地區的傳統 美食 , 歷史 相當悠久。簡單說來,它是用江米、紅棗、紅豆等原材料在鐵甑上蒸制而成的,軟糯香甜,老少皆宜。

“甑”這個字外地遊客見了嘗嘗會念錯,但好玩的是陜西人的叫法也不是它的正確讀音。“甑”字的正確讀音是“zèng ”,在陜西方言裏這個字被讀成了“jìng ”。所以很多人會把“甑糕”誤寫成“鏡糕”,其實這樣是不對的。因為這個字既顯示了“甑糕”這道 美食 的悠久 歷史 ,也顯示了它制作工藝的特殊之處。

“甑”是我國古代壹種蒸器,和壹種叫“鬲”(lì)的炊具往往搭配使用。“甑”底部有許多小孔,食物放在“甑”中,“鬲”中倒水,然後用火加熱後利用“鬲”中產生的蒸汽將食物煮熟。原理大概和現在我們使用的蒸鍋相似。

這種蒸器在原始 社會 後期就已出現,後來到商周時期就開始大量使用。印象中我去寶雞青銅器博物館參觀時,還看到了青銅器制作的“甑”和“鬲”。

以甑字命名的甑糕,其 歷史 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回民街上,甑糕的價格可不便宜,當時隨便問了壹家店,巴掌大的壹小份要10元錢,大份是20元。在北院門正街上,有壹家店掛上了“涇陽甑糕”的招牌,突然想起來大概是因為之前孫儷主演的那部講述陜西女首富周瑩的《那年花開月正圓》的電視劇,裏面剛好有周瑩愛吃的“甑糕”的劇情,電視劇火了,這種 美食 也火了起來。

不過對很多人陜西人而言,甑糕並不是在店鋪裏賣的,而是推著小車售賣的街頭 美食 ,壹般還是當早餐吃。後來我在家附近的早市終於找到賣甑糕的了,買了壹份,還是熟悉的甜甜的味道。

蒸好之後的甑糕看起來黑乎乎、黏糊糊的壹大塊,再加上是街頭小吃,大鋁盆裏壹大鍋,所以外地遊客第壹次見到甑糕有種“臟臟的”感覺。但實際上它的口感非常好,又軟又糯、香甜可口。想想畢竟能夠流傳這麽久,它的口味肯定是受到大眾考驗的!

如果大家來西安 旅遊 ,碰到了甑糕這種 美食 ,還是推薦大家嘗嘗。不過別吃太多哦,因為江米很有飽腹感,畢竟妳還得留著肚子去品嘗其他西安特色 美食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