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壹下平涼小吃羊肉泡饃,這是獨特的伊斯蘭教風味小吃,平涼的羊肉肥嫩鮮美,所以羊肉泡饃當然好吃了。不但是肉湯清爽不油膩,鮮嫩而沒有膻味,再加上香油、辣子、香菜、蒜末之類就更好好吃了。把饃泡在羊肉湯裏吃,饃既有羊肉的鮮美,羊肉也有饃的面粉清香,特別爽口,老少皆宜的冬令大補佳品。
平涼的酥餅也相當好吃,酥餅又分為好幾種,首先是暗酥,這種餅表面上看起來不酥脆,但是吃在嘴裏酥美好吃,有五香味的鹹餅和糖餡兒的甜餅兩種;明酥餅表面看起來很酥脆,而且金黃油亮,吃在嘴裏也同樣酥脆可口,也有鹹甜兩種口味,現在還有壹種甜酥餅是用桂花糖餡兒做的,也是我最喜歡的。
平涼靈臺縣的清燉甲魚也是我喜歡吃的,甲魚營養豐富,是大補的食物。靈臺的甲魚制作是將甲魚宰殺,然後用開水把甲魚的黑衣燙掉,然後把甲魚剁成塊兒,再加上高湯、生姜、蔥、蒜、花椒、糖、鹽壹起燉煮甲魚,味道鮮美可口,軟糯香淳。平涼還有壹大名菜叫紅燜肘子,這道菜壹點都不比山東的肘子差,將肘子鹵熟之後澆上配好佐料,色香味型俱全,吃起來肥而不膩,滑而不油,特別美味可口。
涇川罐罐蒸饃
聞名遐邇的風味食品涇川罐罐蒸饃,相傳在清康熙年間,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即康熙)訪賢路過涇川,地方官將民間蒸制的罐罐蒸饃貢上,皇帝品嘗後大加贊賞,並定為貢品,歲歲朝貢,罐罐蒸饃之名始盛,時至今日風味不減當年。涇川罐罐蒸饃酥軟可口,醇香味長,熱柔冷酥,具有長期存放不黴、不餿、不變味之特點。用開水浸泡,如棉蕾試展,白蓮初綻,其味不減,是旅途必備之佳品。
靜寧鍋盔
也叫靜寧大餅,始於清同治年間,歷史悠久,負有盛多,是靜寧傳統食品。它以制作獨特,脆酥而久放不餿聞名於省內外。五十年代曾授以優秀產品稱號,在蘭州和北京展銷。靜寧大餅的特點是:面粉雪白,外形平整,薄厚均勻,色澤光亮,又脆又酥,甜美可口,餅香濃郁,透人食欲,不易破碎,便於攜帶。品種有油質和糖質兩種。
靜寧燒雞
亦稱靜寧鹵雞,是靜寧傳統名食。它以形色美觀、鮮嫩味美、外表晶亮、囟色褐紅、肉香味厚、爽口不膩,馳名甘、陜、寧等省(區),是西蘭公路上過往旅客爭相購買的風味食品。或路途食用,或饋贈親友,莫不為人稱絕,既是筵席美餐,又是滋補佳品。人們形容聞香千裏外,味從雞肉來。
華亭核桃餃子
將核桃破皮取仁,用文火煨炒至淡黃飄香,吹去核桃上的細皮,再趁熱搟壓成泥狀,加鹽,然後與煮熟過涼水後的紅、白蘿蔔,嫩白菜心或豆腐充分攪拌混合,同時佐以蔥姜末、熟清油、五香調料,拌為餅餡,包皮下鍋。營養豐富,雖為菜餃,卻又有肉餃質味,因此當餃子剛熟,便奇香無比,不膩不淡,清香爽人,回味悠長。
華亭糝飯
華亭糝飯以石磨粉磨的新玉米珍子和面為最佳。先把水燒開,倒入約占總用面量壹半的珍子邊煮邊攪,待熟後再把黃面徐徐均勻地撒入並攪勻,以稀為好,再用文火略煮56分鐘即成。糝飯之味多在於佐菜的調配。農村多以冬腌的酸白菜、鹹白菜、鹹包菜、炒洋芋絲等作配菜。也常以炒豬血、腸、肝、肉和蘿蔔等葷油炒菜佐糝飯。若到初春,將剛破土而出的鮮嫩苜蓿和其他野菜等煮熟涼調,再佐以清油蒜汁做下菜 ,不僅色鮮味美,而且可解除疲勞。
平涼酥餅
具有地方風味的大眾化美食平涼酥餅,也叫酥饃,名揚陜、甘、寧三省(區),已有百年以上的經營歷史。平涼酥饃分為漢民的暗酥酥餅和回民的明酥、扯酥酥餅三大類。暗酥餅表面不見酥,吃到口裏才覺酥,有五香味的鹹酥餅和包糖餡的甜酥餅兩種。明酥餅表面油亮酥脆,吃口酥軟,也分甜、鹹兩種。酥餅的花樣有牛舌頭、麻鞋底、壹道眉和方塊等十多種。數十年來,經過廚師的不斷創新,平涼酥餅形成了花色多、入口酥、余味香、宜攜帶的特點。
華亭麻腐
麻腐為大麻麻籽的加工熟制品,因其質白如雪、狀如豆腐腦,故名麻腐。做時,先將精選幹凈的麻籽稍用水浸潤泡漲,再像做豆腐壹樣將麻籽用石磨磨成糊漿或用打漿機打成糊漿,然後用豆腐布或粗紗布過濾去渣,再將過濾後的漿緩緩倒入沸煮的開水中使其熟化。熟化後的麻漿乳便漂浮在開水表面,白如雪、軟似豆腐腦呈塊狀,清香味美。麻腐因油汁多,壹般宜配上蔥花、白蘿蔔或鮮嫩的白菜,佐以鮮姜、食鹽、五香調料等,混合後包成餃子或蒸包子,食之香而不嗆,酥而爽口。
雲臺清燉甲魚
以享有全國甲魚之冠美譽的靈臺甲魚為主要原料制作的隴上名菜,以獨特的制作工藝和豐富的營養價值深受廣大賓客的親睞。制作方法:將宰殺並燙去黑衣的甲魚剁成塊,加入高湯、生姜、大蔥、大蒜、花椒、味精、白糖、食鹽,燉至甲魚肉軟糯即可。
釀皮子
是平涼的素食小吃。制作的主要程序是:先將和好的面團置於清水盆中,攥、揉、搓洗,直至分離成澱粉和面筋,將澱粉放入專用的釀皮鑼蒸煮,吃時切成條狀,入盤或碗,調以以鹽、醋、蒜泥、油潑辣子、芝麻醬等佐料即可。它的特點是薄軟柔韌、酸辣涼爽。
雲臺黏麻子
系黍類食糧,黏性大,隴東唯靈臺盛產。以米可為粥,以粉可制糕,若烹調入筵,別有淳厚風味。
羊肉涮鍋
講究用當地料羊肉,精選細做,配以豆腐、粉條、蔥、韭、蒜以及辣子、油、鹽、醬、醋等。享用時,銅火鍋內湯料翻滾,進餐者將羊肉薄片及其他備料放入鍋內,頃刻即熟,食之不膻不膩,香脆宜人。
紅燜肘子
是平涼壹大名菜。制作程序為:先將選用的豬肘子囟熟,食用時將肘子放入餐盤,澆上配好的佐料,現出色、香、味、型,食之肥而不膩,味美可口。1986年中***中央前總書記幫耀邦視察平涼時,食用此菜後極為贊賞,紅燜肘子從此出名。
滬齒饃
又叫石子饃、砂子饃,起源於古代。滬齒饃的做法獨特,先將豆粒狀砂石燒至極熱,然後在上烙制面餅。面粉調制講究,拌有香料、精鹽、清油,搟成圓餅,餅中心劃開三刀,上石子鍋烘烤至熟。饃形似爐齒,脆香可口,便於攜帶。
酸湯面
亦稱細長面、涎水面。酸湯面是靈臺傳統的地方名優面食,也是招待親朋客人的上等飯。酸湯面的特點是薄、精、光、煎、稀、汪、酸、辣、香。人們總結細長面下在鍋裏蓮花轉,撈到碗裏壹根線。它柔軟耐嚼,湯香撲鼻,做法精細,獨具壹格。靈臺面用料考究,制作精細。取特粉(農村即稱飛籮面),用蕎灰或堿面對好的水和面,經反復揉搓成面團,放在盆內回醒,此間再揉搓若幹次,然後再搟,直搟到薄厚均勻,透亮如紙,再用專用面刀切成細、中(韭葉)、寬三種,放在凈巴或菜盤上。酸湯面壹是面細而長,二是湯酸而辣。食用時,前鍋下面,後鍋氽湯,擺幾個小菜,邊下邊吃,先細、後中、再寬,盛面湯多面少,每碗只是兩、三口,三種面都得嘗到。近年來許多賓館、飯店引進靈臺手工面的技術,為賓客提供服務.
生氽面
用鮮牛、羊裏脊肉切片入鍋,與面食同煮,放醬、醋、蔥、姜、鹽等佐料。面熟即出鍋,湯鮮肉脆,味美可口。
雲臺蒸雞肉
鮮雞肉剁塊,佐以食鹽、調料、香油、蔥花等,拌以面粉,用面皮包裹,上籠蒸熟,鮮美嫩香,別具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