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文學體裁的壹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名人童年小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名人童年小故事1、鋼鐵大王:轉讓兔子的命名權養兔子
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很小就表現出商業天賦。有壹次,他養的母兔生了壹窩小兔子,他沒有足夠的食物餵這些小兔子,又沒錢買。卡內基心生壹計,他對鄰居小孩子們說,如果誰能弄來金花菜、車前草餵養他的小兔子,將來他就用誰的名字來稱呼這些小兔子作為報答。這壹計策果然產生了奇效,整個暑假,小朋友們都心甘情願地幫他采集金花菜和車前草。
卡內基早年曾做過壹份負責遞送電報的工作,每天的工資只有五角錢。那時他渴望自己能成為壹位接線員,因此他晚上自學電報,每天早晨提前跑到公司,找機子練習。
壹天早晨,公司忽然收到了壹份從費城發來的電報。電報異常緊急,但是當時接線員都還沒有上班,於是卡內基代為收了下來,並趕緊將其送到了收報人的手中。之後,他就被提升為接線員,薪水也增加了壹倍。
壹個偶然的機會,讓卡內基走上了致富之路。有壹次,他坐火車去某地的途中,壹位發明家坐在他的身邊,拿出了自己發明的新臥車模型給他看。卡內基特有的機警和遠見,使他看到了這項發明的遠大前途。於是,他借錢購買了擁有那項發明的那個公司的股票。當卡內基25歲時,他每年從這筆投資中所拿到的分紅就達5000美元。
名人童年小故事2、比爾蓋茨:童年也不修邊幅
童年時期,即使成了大人的比爾也不修邊幅。據說為了改此習慣,瑪麗為他制定了壹周著裝計劃。周壹上學他穿藍色裝,周二綠色,周三棕色,周四黑色,等等。周末用餐時間也布置得細致入微,每件事都要井井有條。
在比爾家中的餐桌上討論總是既生動又富有教育意義,“那是個內容豐富的學習環境,”比爾回憶道。
比爾的同代人,即使是在那個年齡都能看出他的與眾不同。每年,他和朋友們都要去夏令營。比爾特別喜愛遊泳運動等,他的壹位在夏令營的朋友回憶道,“他絕不會是個不足掛齒或無足輕重之人。我們都曉得比爾比我們聰穎,甚至在更早的時候,當他九、十歲時,言談就如同成人壹般他說的話有時我們感到高深莫測。
在數學和自然方面比爾比同班同學也更勝壹籌,他需要上壹所對他充滿挑戰的學校,隨即父母決定送他去湖畔中學,壹所專門招收超常男生的學校。這是西雅圖壹所限制最嚴的學校,它以嚴格的課程要求而著稱,是個“連啞童都聰明的”地方。
名人童年小故事3、霍英東:苦難的童年
霍英東原籍廣東省番禺縣,1923年5月10日,出生於香港壹個水上人家。祖父霍達潮,曾擁有大風帆船,來往於省港澳之間,從事貨運生意。但當霍英東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家境已相當困難,全靠父親租船駁運貨物維持生活,入息不多,生活艱辛,他們全家窮得連鞋都穿不上,無論寒冬酷暑,都是赤腳行走.有壹次過舊歷年,他父親第壹次穿雙新鞋上街,在小攤檔把鞋脫了,蹲在凳上吃粉,吃完雙腳落地便走。回到船上,才發現竟然沒有把鞋穿回來,因為向來沒有穿鞋的習慣。
那時沒有天氣預報,水上人家生命毫無保障。霍英東的兩個哥哥就在壹次臺風中沈船喪生,壹個5歲,壹個7歲。他的母親幸被叔父救起,但不久他的叔父也在風浪中翻船淹死。大約是在霍英東7歲那年,父親患病不幸去世,年僅40多歲。因為染病時間很長,天天用中草藥治療,把本來就很有限的壹點錢都花光了,死後只草草地埋在青衣島上。
父親去世以後,霍英東壹家生活更加困難了。那時,他還有壹個9歲的姐姐,壹個5歲的妹妹,生活的重擔全落在他母親身上。
母親是壹位頑強、刻苦、勤奮的人,在那多災多難的日子裏,她沒有被生活的重壓折服,而是挺直腰桿,辛苦操勞,把丈夫遺留下來的駁運生意繼續經營下去。這駁運生意就是與外海的貨輪接洽,代它們把貨物用小舢舨運到岸上來。當時接運的主要貨物是煤炭,霍家自己沒有駁船,從輪船貨主那兒把生意接下來,然後分給舢舨客駁運,從中賺取微薄的傭金。因為霍英東父親在世時人緣很好,母親又豁達得體,多數的貨主和舢舨客都頗為同情這壹家孤兒寡母,日子倒也還能勉強維持下去。
霍英東的母親雖然自己目不識丁,但希望自己的兒女知書識墨。大約在霍英東6歲那年,便由別人背著去拜師啟蒙。接著在帆船同業義學就讀,那是免費的,他家住在船上,隨處漂泊,上課很不正常,有時放學後連船也不易尋找。到第三班時,轉入敦梅小學。這間小學是要收費的,其中有壹個免費班,但僅招收30人。學生要作壹篇文章應考,霍英東還是考上了,而且在錄取的名字中,第壹個便是他。後來,他又轉讀皇仁書院,書院的學制是倒過來從第八班開始的,相當於初中壹年級。那時,書院的第八班,***招三個班,每班30人,但大多數是經過老師、家長及各種關系介紹入學的,真正通過考試錄取的不足10人。應考時也要求作壹篇文章,霍英東也是第壹個被錄取了。
名人童年小故事4、李嘉誠:辛酸的童年
1939年6月,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開始踐踏這片寧靜的土地。整日整夜,日本的飛機對潮州地區狂轟濫炸,寧和而美麗的潮州城成了壹片廢墟。李氏壹家冒著隨時可能被殺的危險,躲著不時而來的流彈,爬過壹道道封鎖線,步行十幾天,壹路風餐露宿,歷盡千辛萬苦,輾轉到香港。壹家人寄居在舅父莊靜庵的家裏。禍不單行,這時候李嘉誠的父親李雲經因勞累過度不幸染上肺病。身為長子的李嘉誠壹邊照顧父親,壹邊拼命地溫習功課。他知道父親是給累病的,因此,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以取得好成績,讓生病的父親能獲得壹份精神上的慰藉。
為了給父親治病,李嘉誠壹家的生活過得相當清貧。兩頓稀粥,再加上母親去集貿市場收集的菜葉子便是壹天的“美食”。全家唯壹的希望都寄托在李嘉誠的父親身上,希望他能盡快把病養好,讓全家能度過這壹難關。父親沒能熬過那年冬天,還是撒手歸西了。作為長子,李嘉誠從此不得不眼含熱淚,無奈地結束他的學業出來打工,以維持壹家人的生活。父親死後,14歲的李嘉誠被迫離開了心愛的學校用他還很稚嫩的肩膀,毅然挑起贍養慈母、撫育弟妹的重擔。
李嘉誠先在舅父莊靜庵的中南鐘表公司當泡茶掃地的小學徒。李嘉誠到這裏之後,學到的第壹個功夫就是察言觀色,見機行事。他每天總是第壹個到達公司和最後壹個離開公司。
辛苦而困難的3年過去了,當年那個14歲的少年已經長成精瘦但結實、英氣十足的小夥子了。17歲的李嘉誠在壹家五金制造廠以及塑膠帶制造公司當推銷員,開始了香港人稱之為"行街仔"的推銷生涯。
名人童年小故事5李彥宏:自由的童年
生於山西陽泉的李彥宏並不覺得自己小時候有多麽大誌向,像所有心都玩野了的孩子壹樣,每天看上去也都是忙忙碌碌的,但都不過是在“隨大流”罷了。李彥宏的父母在晉東化工廠工作,家境很普通,李彥宏有3個姐姐1個妹妹,他的靦腆溫和或許與姐姐們的寵愛有關。
父親常常帶李彥宏去看戲曲電影,為此他還壹度迷上了戲曲。他的舞臺很小,只是家裏的那張床。他常常把床單圍在腰裏做戰裙,拿壹根棍子當槍耍,壹個人不斷亮相。山西陽泉晉劇團招收學員時,他去了,劇院老師從壹招壹式中看到了壹種靈氣,決定錄取他。
但李彥宏對戲曲的興趣很快就淡了。李彥宏的大姐在剛剛恢復高考的那年就考上了大學,引得四鄰艷羨。相比於學戲,上學因為正統而更具有吸引力。對於李彥宏學戲曲,還可以做壹種解讀,他其實真正喜歡的不是戲曲,而是那個舞臺。只有在舞臺上,才能壹招壹式展示自己的才華,感染更多的人。這與現在百度堅持的“用技術改變生活”的理念壹脈相承。
王羲之苦練書法
王羲之13歲那年,偶然發現他父親藏有壹本《說筆》的書法書,便偷來閱讀。他父親擔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傳,答應待他長大之後再傳授。沒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請求父親允許他現在閱讀,他父親很受感動,終於答應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練習書法很刻苦,甚至連吃飯、走路都不放過,真是到了無時無刻不在練習的地步。沒有紙筆,他就在身上劃寫,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劃破了。有時練習書法達到忘情的程度。壹次,他練字竟忘了吃飯,家人把飯送到書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著墨吃起來,還覺得很有味。當家人發現時,已是滿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臨池書寫,就池洗硯,時間長了,池水盡墨,人稱 "墨池"。現在紹興蘭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廬山歸宗寺等地都有被稱為"墨池"的名勝
達·芬奇畫蛋
達·芬奇 (1452~1519) ,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家、自然科學家、工程師.他出生於意大利佛羅倫薩城附近的芬奇鎮, 父親是當地的公證人, 母親是農村婦女, 但很早就死了.
達·芬奇從小就很聰明, 長得也很漂亮, 非常惹人喜愛.上小學時, 他各門功課的成績都很優異, 算術課上他提出的壹些問題, 經常使老師感到棘手.課余時間, 他的愛好是繪畫.他在木板上、地面上、墻壁上居然無師自通地畫出了栩栩如生的蛇、蝙蝠、蝴蝶、蚱蜢......父親見了, 非常歡喜.鄰居們見他畫什麽像什麽, 都親切地稱他為"小畫家".
芬奇的父親本來不想讓孩子學畫, 希望他子承父業, 當壹名律師.但兒子非凡的畫藝, 把固執的父親征服了.在他14 歲那年, 父親終於高高興興地把他送到了當時的歐洲藝術中心佛羅倫薩, 拜著名的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費羅基俄為師.
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很嚴, 他的教法也很有些特別.達·芬奇來到畫室的第壹天是學畫雞蛋, 第二天是學畫雞蛋, 第三天仍是這樣.無休止地畫呀畫呀, 枯燥乏味極了, 就這樣畫了壹年.芬奇畫膩了, 心裏想: "這有什麽必要呢?壹筆下去畫壹個圈兒就行了."費羅基俄老師仿佛壹眼就看穿了他的心思, 對他說: "別以為畫蛋很容易, 很簡單, 要是這樣想就錯了.在壹千只雞蛋當中從來沒有兩只蛋的形狀完全相同, 即使是同壹個蛋, 只要變換壹下角度看它, 形狀便立即不同了......所以, 如果要在畫布上準確地把它表現出來, 非要下壹番苦功不可."
聽了老師這番教誨, 達·芬奇懂得了老師的苦心, 就決心不停地練習基本功.他每天壹大早就對著雞蛋畫起來, 直到夜深人靜了, 仍然對著雞蛋畫.經過3 年的努力, 達·芬奇的技藝大長, 他畫的雞蛋各具形態、維妙維肖, 對色彩的感覺敏銳了, 線條的把握準確了, 手中的畫筆也能絕對服從自己的意誌了.老師看了非常滿意.
有壹天, 費羅基俄畫了壹幅《基督受洗圖》, 他自己很滿意, 得意之余, 對達·芬奇說: "芬奇, 在這幅畫上再畫兩個天使吧! "芬奇高興地答應了壹聲, 很快就把兩個天使畫好了, 這兩個天使體態活潑自然, 面部表情生動柔和.老師壹看大吃壹驚, 相比之下, 自己畫的是多麽生硬板滯呀.他在心裏承認學生超過了自己, 感到既高興又慚愧, 從此竟然擱筆不畫, 專門從事雕刻了.
達·芬奇結束了學徒生活, 開始了獨立創作, 《最後的晚餐》《蒙那麗莎》等都是他的不朽名作.他的繪畫成就越高, 作畫越是嚴肅.據說達·芬奇在畫《最後的晚餐》時, 為了把出賣耶穌的叛徒猶大畫好, 曾到各種場合去潛心觀察賭徒、流氓、罪犯的各種形象和舉止.最後, 他終於找到了讓猶大驚惶失措和手裏緊握錢袋的表現手段.這兩處細節描繪的巨大成功, 是與少年時長達數年的刻苦畫蛋分不開的.
七歲詠鵝——駱賓王
駱賓王 (約640~684) 婺州義烏 (今屬浙江省) 人, 唐代文學家.他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壹起, 被人們稱為"初唐四傑".他曾經擔任臨海縣丞, 後隨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 兵敗後下落不明, 或說是被亂軍所殺, 或說是遁入了空門.有《駱賓王文集》遺世.
駱賓王年少才高, 很小就喜愛文學.他善於從壹個天真活潑孩子的角度去觀察事物, 抓住特征去描繪.他童年時的詩歌, 天真率直, 很富靈性, 素來膾炙人口.
壹天, 駱賓王來到家門前的小河邊玩耍, 他又看到了那壹群司空見慣的鵝.它們像幾位紳士在河面上悠遊自在地遊著.雪白的羽毛, 長長的脖子, 青枝綠葉般的水, 紅紅的鵝掌, 慢慢地撥動著清亮的水波.突然, 壹只鵝伸長脖子, 脆亮的叫壹聲"鵝", 緊接著其他的鵝也都對天歌唱起來, 駱賓王看到這情景, 內心怦然壹動, 他凝神地註視著鵝群, 信口吟出了壹首四句詩: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反復吟誦這首詩, 不僅會在眼前浮現出壹幅多彩的畫面, 而且仿佛可以聽到美妙的聲音: 孩子的喚鵝聲, 鵝兒引頸高歌聲、戲水聲.我們讀了會感受到春天的盎然生機, 感受到農村生活的寧靜和甜美.
駱賓王自小就胸懷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 天生壹副俠肝義膽.但他壹生坎坷, 他曾經擔任過長主簿, 不久因罪入獄, 貶臨海丞, 郁郁不得誌, 棄官而去.後來他協助徐敬業討伐武則天, 起草的《代徐敬業傳檄天下》名揚天下, 連武則天本人讀了也感嘆說: "這樣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 讓他流落, 宰相的過錯不小!
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家裏有五個哥哥,壹個弟弟。
有壹天,家裏吃梨。壹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妳猜,孔融拿了壹個什麽樣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壹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裏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哩。就故意問孔融:“這麽多的梨,又讓妳先拿,妳為什麽不拿大的,只拿壹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父親又問他:“妳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妳還要小嗎?”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妳看,孔融講得多好啊。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壹個好孩子。”
孔融四歲,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很稱贊他。
司馬光砸缸
有壹次,司馬光跟小夥伴們在後院裏玩耍。院子裏有壹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壹不小心,掉到缸裏。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壹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壹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裏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裏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沈著冷靜,從小就是壹副小大人模樣。這就是流傳至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馬光出了名,東京和洛陽有人把這件事畫成圖畫,廣泛流傳。
王冕讀書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的時候,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眾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有人牽著王冕家的牛,來王冕家,責怪無人看管的牛踐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親大怒,鞭打了王冕壹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癡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裏。壹到夜裏,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裏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壹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壹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然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就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鑿壁借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壹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麽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妳家的書,通讀壹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陳毅吃墨水
陳毅小時候非常喜歡讀書。
有壹次,他正在看書,媽媽端來餅和芝麻醬,叫他蘸著吃。他壹邊看書,壹邊吃餅。書桌上有壹個大墨盒,他竟把餅蘸到墨盒裏,壹口壹口吃得很香。媽媽走進屋,看到他滿嘴都是墨,吃驚地叫了起來。這時,他才發現蘸的不是芝麻醬,而是墨水。
媽媽壹邊責怪他,壹邊心疼地拉他去漱口。他卻笑著說:"沒關系!吃點墨水好哇,我肚子裏的'墨水'還太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