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秦始皇兵馬俑的現狀

秦始皇兵馬俑的現狀

1位粉絲

秦兵馬俑為研究秦代軍事、文化和經濟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它的發掘被譽為“二十世紀考古史上偉大的發現之壹”。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秦始皇陵(包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據了解,在中央和地方的支持下,計劃投資1.1億元進行秦俑博物館二期擴建工程。

壹項名為“秦兵馬俑博物館內大氣汙染特征”的研究項目日前已在西安啟動。默默站立了兩千多年的秦兵馬俑迎來了壹批朝夕相處的“伴侶”——從美國進口的目前世界上先進的有害氣體監測儀。在此後的兩年時間裏,它們將日夜監測秦兵馬俑館內的大氣汙染情況,並隨時給科研人員提供信息。

據介紹,“秦兵馬俑博物館內大氣汙染特征”研究項目由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與陜西秦兵馬俑博物館牽頭,香港理工大學和美國沙漠研究所參加,集中了壹批國內外優秀的文物保護專家,***投入人民幣200萬元。該項目將從現在起至2007年2月結束,主要內容是對秦俑博物館室內的大氣汙染狀況進行連續觀測,旨在深入研究腐蝕性氣體、大氣氣溶膠(酸性、礦物和碳)和降塵的變化規律及其化學反應機制,全面評估汙染物對文物的腐蝕機理,以便科學有效地保護秦兵馬俑。

秦兵馬俑博物館文物保護專家趙昆向記者介紹,室內大氣對文物存在的潛在破壞緩慢而不易察覺。隨著城市中大氣汙染問題日益嚴重,有害氣體對文物的不利影響也就日趨突出。室內有害氣體或粉塵顆粒會與彩繪顏料反應,加速修復材料老化,造'成文物風化,影響考古遺跡的再發現。秦兵馬俑博物館2號坑在發掘之初就曾經發生過泥土上生長出黴菌的事情,文物保護專家用了壹個夏天進行人工噴藥才將黴菌完全消除。因此,必須在科學化掌握文物保存環境的基礎上,提出控制治理對策,最終從目前的搶救性保護轉變成預防性保護。

據介紹,通過項目研究,還將在秦俑博物館培養壹支專門從事文物環境研究的專業隊伍、建立起能獨立運行的文物環境實驗室;建立室內微氣候、腐蝕性氣體、大氣氣溶膠以及降塵等綜合數據庫;獲得秦俑博物館室內大氣汙染的綜合特征及其變化規律;為進壹步汙染控制積累優勢,從而為搶救性保護修復提供理論依據,也為預防性保護提供基礎資料,並將為我國開展博物館大氣汙染防治提供先導性樣例,為將來出臺國家博物館大氣汙染控制法提供科學咨詢與借鑒。

編輯於 2020-05-31

查看全部29個回答

精選商品

舊書9成新/秦始皇兵馬俑 劉新民

¥71

常州 新成都旅遊5日遊攻略_必去景點攻略分享

成都旅遊吃喝玩全攻略,從行程,花費,門票,酒店到美食,內容詳細實用。您想看的這裏都有,壹網打盡。盡省40%旅遊預算

麗江傑出旅行社有限..廣告

奶粉和京東-精品惠聚,天天特價,嗨GO不停!

關註貝因美奶粉的人也在看

奶粉和京東-綜合網上購物商城,商品齊全,品質出眾,讓您足不出戶,暢享HI購!

北京京東世紀信息技..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正版」王者紛爭手遊,安卓火爆公測

2020年戰國時期實時沙盤戰略手遊大作,臨兵鬥者,列陣於前,百萬雄師,枕戈待旦,邀您***赴這霸者之爭!

572020-06-04

秦始皇兵馬俑基本現狀是怎樣的?

秦兵馬俑為研究秦代軍事、文化和經濟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它的發掘被譽為“二十世紀考古史上偉大的發現之壹”。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秦始皇陵(包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據了解,在中央和地方的支持下,計劃投資1.1億元進行秦俑博物館二期擴建工程。 壹項名為“秦兵馬俑博物館內大氣汙染特征”的研究項目日前已在西安啟動。默默站立了兩千多年的秦兵馬俑迎來了壹批朝夕相處的“伴侶”——從美國進口的目前世界上先進的有害氣體監測儀。在此後的兩年時間裏,它們將日夜監測秦兵馬俑館內的大氣汙染情況,並隨時給科研人員提供信息。 據介紹,“秦兵馬俑博物館內大氣汙染特征”研究項目由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與陜西秦兵馬俑博物館牽頭,香港理工大學和美國沙漠研究所參加,集中了壹批國內外優秀的文物保護專家,***投入人民幣200萬元。該項目將從現在起至2007年2月結束,主要內容是對秦俑博物館室內的大氣汙染狀況進行連續觀測,旨在深入研究腐蝕性氣體、大氣氣溶膠(酸性、礦物和碳)和降塵的變化規律及其化學反應機制,全面評估汙染物對文物的腐蝕機理,以便科學有效地保護秦兵馬俑。 秦兵馬俑博物館文物保護專家趙昆向記者介紹,室內大氣對文物存在的潛在破壞緩慢而不易察覺。隨著城市中大氣汙染問題日益嚴重,有害氣體對文物的不利影響也就日趨突出。室內有害氣體或粉塵顆粒會與彩繪顏料反應,加速修復材料老化,造成文物風化,影響考古遺跡的再發現。秦兵馬俑博物館2號坑在發掘之初就曾經發生過泥土上生長出黴菌的事情,文物保護專家用了壹個夏天進行人工噴藥才將黴菌完全消除。因此,必須在科學化掌握文物保存環境的基礎上,提出控制治理對策,最終從目前的搶救性保護轉變成預防性保護。 據介紹,通過項目研究,還將在秦俑博物館培養壹支專門從事文物環境研究的專業隊伍、建立起能獨立運行的文物環境實驗室;建立室內微氣候、腐蝕性氣體、大氣氣溶膠以及降塵等綜合數據庫;獲得秦俑博物館室內大氣汙染的綜合特征及其變化規律;為進壹步汙染控制積累優勢,從而為搶救性保護修復提供理論依據,也為預防性保護提供基礎資料,並將為我國開展博物館大氣汙染防治提供先導性樣例,為將來出臺國家博物館大氣汙染控制法提供科學咨詢與借鑒。

9 瀏覽4482020-05-31

哪位知道兵馬俑的現狀

有目的的搜索相關資料,如歷史背景基本現狀,把資料來源自錄下來,毛衣使用圖片表格等輔助形式

3 瀏覽24272020-06-01

兵馬俑的歷史 現狀

兵馬俑 概述 兵馬俑( terra-cotta figures; 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 兵馬俑多用模塑結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壹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 秦始皇陵位於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縣城以東的驪山腳下。據史書記載:秦始皇 嬴政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8年,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創歷代封建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當時,秦朝總人口約2000萬,而築陵勞役達72萬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園以南2000米的三劉村到縣采石場部之間,有高5~25米的多級黃土崖。修陵園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運至臨潼,工程十分艱難。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仲山,峻峨山下死屍成片,側面顯示了整個工程的殘酷。它還是“世界八大奇跡”之壹呢! 秦始皇陵土陵冢高43米,底邊周長1700余米,築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征都城的皇城和宮城。內城略呈方形,周長3890米,除北面開兩門外,其余三面各開壹門。外城為長方 形,周長6294米,四面各開壹門。陵冢位置在陵園南部。 秦始皇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l 500米處。昔日,這裏是壹片墳地,當地農民在掘墓時曾發現有像人壹樣的東西。1974年3月,在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抗旱打 井時,在陵墓以東三裏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才揭開了埋葬於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壹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壹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壹道東西向的承重墻,兵馬俑排列在墻間空檔的過洞中。 在壹號坑中已發掘出武士俑500余件,戰車6乘,駕車馬24匹,還有青銅劍、吳鉤、矛、箭、弩機、銅戟等實戰用的青銅兵器和鐵器。俑坑東端有210個與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態、服式、發型各不相同,個個栩栩如生,形態逼真,排成三列橫隊,每列70人,其中除3個領隊身著銷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紮裹腿,線履系帶,免盔束發,挽弓挎箭,手執弩機,似待命出發的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個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個個手執3米左右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間隔在11條東西向的過洞裏,排成38路縱隊。南北兩側和兩端,各有壹列武士俑,似為衛隊,以防側尾受襲。這支隊伍陣容齊整,裝備完備,威風凜凜,氣壯山河,是秦始皇當年浩蕩大軍的藝術再現,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二號坑位於壹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呈曲尺形方陣,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壹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壹解釋說:“壹來,為的是更好地保護文物,二來,因為把整個軍陣全部清出地面,起碼需要5~7年的功夫。這樣做的好處是遊客既可以參觀到二號坑局部的風采,有可以親眼看到二號坑的挖掘工作。” 據初步推算,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余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壹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采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壹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禦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壹個,壹手牽馬韁,壹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壹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 三號坑在壹號坑西端25米處,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壹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只是沒有建成而已。 四號坑有坑無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從2個坑的布局和陣法看,二號坑陣式復雜,兵種齊全,是對陣的中堅力量。這種編組方法在兵書上叫作“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偶落鉤連,折曲相對。”《孫臏兵法》說:“在騎與戰者,分為三,壹在於右,壹在於左,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反則廣其弩”,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百戰不殆。二號坑是這位古代軍事家的理論圖解。 從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記年號看,兵馬俑從葬坑是秦始皇統壹中國前後修建的。秦始皇憑借他“揮劍決浮雲”、“大略駕群才”的能力,滅六國,統天下。兵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強馬壯、叱咤風雲的氣勢。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位,繼續大修阿房宮和弛道,賦稅徭役比以前更為繁重,從而引起農民大起義。在這種形式下,三號坑中途終斷,四號坑未及放兵馬俑,就匆匆填死了。發掘中發現有火焚痕跡,可能與楚霸王入關火燒阿房宮有關系。 1961年,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將秦始皇陵定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兵馬俑壹號坑址上建成的拱形展廳,設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向中外廣大旅遊者開放。2007年5月8日,西安市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滄海桑田,雄壯的兵馬俑軍陣曾沈寂千年。二十世紀的今天,在壹代又壹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探索中,古老的兵馬俑煥發出了新的生命,走向了新的輝煌。 兵馬俑***計8000余件,規模十分宏大。 路線 1974年3月,陜西臨潼縣宴寨鄉西揚村的村民在秦始皇陵東1.5公裏處打井時,意外地發現了許多碎陶人,後經考古工作者探測,這是壹個長方形的秦代兵馬俑坑。1976年通過鉆探,在此坑的北側20和25米處分別又發現了兩處兵馬俑坑。按照它們發現的時間把它們分別定名為壹、二、三號坑,三個坑的總面積為22,780平方米,坑內置放與真人馬壹般大小的陶俑陶馬***約7400余件。秦始皇兵馬俑是我國規模最大的俑群,也是舉世罕見的藝術珍寶,1987年就與秦始皇陵壹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

35 瀏覽1667

秦始皇兵馬俑為何不繼續挖掘

秦始皇兵馬俑不繼續挖掘的原因是科技不發達。 美國曾經願意提供科技來幫助中國來開發秦始皇陵,但是提出的附加的條件過於苛刻,因此中方沒有答應美國人的請求。 古物壹般埋在地下,是非常長的時間內無法接觸到氧氣的。壹旦發掘皇陵,必然導致氧氣的進入,那麽文物就會迅速的氧化,從而破壞文物。 秦始皇兵馬俑是帶有色彩的。出土之後,表層的色彩迅速脫落,變成了黑了的碎屑。曾經開發朱棣定陵的時候,很多明朝非常稀有的素紗衣都是因為接觸到氧氣,迅速氧化,五顏六色的衣服在幾分鐘之內變成了壹張樹皮。 之後郭沫若向周恩來總理請示是否可以挖掘秦始皇陵,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能見識下秦始皇陵。但是周總理有鑒於定陵的文物無法保存,沒有同意。 擴展資料 壹、秦始皇陵考古歷程 根據考古考察,陵園分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內、外城之間有葬馬坑、珍禽異獸坑、陶傭坑;陵外有馬廄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員墓葬400多個,範圍廣及56.25平方千米。 除聞名遐邇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又新發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處,數十年來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達10萬余件。 1962年,對秦始皇陵園第壹次全面的考古勘察,考古人員繪制出了陵園第壹張平面布局圖,經探測,陵園範圍有56.25平方千米,相當於近78個故宮,引起考古界轟動。 1974年1月29日,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 1974年7月,秦始皇陵園的第壹支考古隊進駐工地。 1980年初,地宮南墻出土。1979年到1982年間,封土西側與北側的墓道及東側的五條墓道相繼被發現。 1998年7月對新發現的大型陪葬坑進行了試挖掘,出土了大批青石鎧甲,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10月,由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和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合作組成聯合考古隊,對陵園開始進行有計劃的考古發掘保護和全面的勘探工作。 二、秦始皇陵考古最新發現 2016年11月,在對秦始皇陵最新的鉆探工作中,新發現了大量陪葬坑,其中有的陪葬坑的面積甚至達幾千平方米。 此前在秦始皇陵園內***發現大大小小的陪葬坑400余座,本次鉆探新發現了幾十座小型墓葬和陪葬坑。在已發掘的陪葬坑裏,基本以陶制品為主,在秦始皇陵陵區外圍,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大量的盔甲、胄等,且都為石制。 據考古專家推測,這些武器應該不用於實戰,因為石制物品不僅沈重而且很脆,用這樣的裝備上陣殺敵,盔甲很容易脆裂,其真實作用還有待進壹步的研究。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秦始皇陵

52 瀏覽138922019-09-19

秦始皇陵墓現狀

秦始皇陵南依層層疊嶂、山林蔥郁的驪山,北臨逶迤曲轉、似銀蛇橫臥的渭水之濱。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壹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陵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陵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裏(相當於78個故宮的大小)。陵上封土原高約115米,現仍高達76米,陵園內有 秦始皇陵兵馬俑 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內外城廓有高約8—10米的城墻,今尚殘留遺址。墓葬區在南,寢殿和便殿建築群在北。1974年1月29日,在秦始皇陵墳丘東側1.5公裏處,當地農民打井無意中挖出壹個陶制武士頭。後經國家有關組織的發掘,終於發現了使全世界都為之震驚的秦始皇陵兵馬俑。 《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後,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他們挖掘過程中,突然壹只金雁從墓中飛出,這只神奇的飛雁壹直朝南飛去。鬥轉星移過了幾百年,到三國時期,(寶鼎元年)壹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張善,壹天,有人給他送來壹只金雁,他立即從金雁上的文字判斷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這個神奇的傳說有沒有歷史依據?近年來有的學者著文指出:“這雖然是個傳說故事,但說明秦陵內的文物曾經流失於外,並且遠達雲南以南。至於說金雁制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春秋時期,著名工匠魯班已經能制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飛翔,直飛到宋國的城上。幾百年後,秦國的工匠能制造出會飛的金雁,這是可信的。”(武伯綸、張文立《秦始皇帝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那麽,這個傳說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 在中國這個歷史上不甚看重科技的國度內,假若在2200多年前就能制造出會飛的金雁,這在中國科技史乃世界科技史上都是壹個罕見的奇跡。然而,金屬飛雁的可信程度確實令國人捏把汗。假若仔細推敲,立即就會看出這個傳說的破綻之處。試想壹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並不象放風箏和輕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後者由於質量輕,它借助於自然界的風力就可以在空中飛翔,然而對於壹個金屬物體來說,它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的風力,不要說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這個基本的難題也無法解決。2200年前的中國何以能解決金屬物體的飛行動力問題呢?再進壹步分析,假設秦代有能力制作會飛的金雁,那麽金雁埋入地宮之後將會不停地自動飛翔,壹直在地宮內飛行了近壹千個日日夜夜。當項羽打開地宮的墓道時,這個自動飛翔的金雁又沿著地宮的墓道順利地飛出地面,然後又越過秦陵南側數千米高的山峰飛往遙遠的南方。如果這個奇聞不是閑聊文人編造出來的說,那麽,金雁的控制與指揮系統恐怕連今天的電腦也望塵莫及了。所以,我們可以肯定說秦陵金屬飛雁的傳說沒有絲毫的可能性,具有現代科技意識的中國人切勿輕信這個傳說了。 金雁傳說的辨誤問題到此應該結束了。然而進壹步來說古代文人編造的這個傳說故事在歷史文獻上有沒有壹點蛛絲馬跡呢?漢代有關的文獻記載,在司馬遷和班固的記述中有“黃金為鳧雁”的文字,顯然兩位史學大師記載的是墓內有用黃金制作的“鳧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演義和“創作”了飛雁傳說的故事 現在的科學技術,雖然可以挖掘皇陵地宮,但是挖掘後無法保護,而且有壹定的危險性。就像兵馬俑壹樣,挖掘出來的時候都是有彩繪的,等過了大概壹周之後,顏色就全部氧化,沒有了。據博物館的壹位副館長透露,50年內秦始皇地宮不會挖掘。

4 瀏覽543

評論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