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在壹些方面更喜歡北京,另壹些方面更喜歡上海。如果是再讓我選擇本科的學校,我壹定會選擇去北京。但如果是選擇讀研的學校,可能上海的份量就要重很多,差不多難度的學校,我恐怕就要選擇上海。如果是選擇工作的地方,那麽就壹定是上海了。
總體上,我覺得可以說“求學去北京,工作去上海,創業去深圳”,至於生活的話幾個壹線城市哪個都不選,應該要選擇壹些經濟發達、空氣好、氣候好的中等城市。當然這超出題目範圍,就不多談。
就題主的問題來說,如果妳的人生理想,是成為這社會大多數人想成為的那種本本分分的中產階級,過上體面而有壹定品質的生活,那麽大概不會有比上海更好的選擇了。上海的城市夠大,平臺夠高,職業的選擇也夠多,只要妳有基本的“遵守秩序,努力上進”的覺悟,不愁在上海找到壹份合適的工作,過上體面的生活。如果才華和勤奮都好壹點,在步入中年的時候成為上層富人中的壹員也是有可能的。
具體來說,上海最主要的好處是:
遠勝包括北京在內所有城市的管理和規劃水平;
無論是社會還是職場上都更講規矩,更“professional”的文化
相比北京更好的空氣和交通,帶來更好的上下班體驗。(空氣這方面受附近地區影響,這兩年似乎相比北京的優勢是沒有那麽大了)
我在國外生活,回國的時候去上海,會覺得上海社會的方方面面都顯得有秩序、體面又比較完善,發達得不像中國城市。
了解民國時期各地生活和消費的歷史的話,就能理解,上海的這種發達,其實是因為在很長的壹段時期內,中國的現代化都僅僅局限在上海壹個城市。百年現代化給上海積累的“軟件”,是讓這個城市得以格外井然有序的運行,比那些剛剛學會蓋樓修路的地方顯得高大上的原因。
有其他答主說,上海的特點是市場經濟,我不太同意,真說有自由市場精神,恐怕還是深圳,以及廣東、福建這些華南省份,上海相比之下反而是“大政府”的,政府在城市經濟生活中發揮的作用非常明顯,而且國有企業也非常多。上海的文化,更像是德國和日本那種技術官僚的文化,最重視的是“秩序”、“規矩”和“專業性”。這種文化其實對於國有還是私有,市場還是計劃並不是那麽挑剔,不管是公家還是私家,人們都自覺要拿該拿的錢,辦應辦的事。所以上海相比外地優勢最大的,反而是政府和國企的效率。在上海,即使在體制內工作,妳基本上也不用擔心妳的上司是昏庸無能的。在上海能做到壹定的位置,基本上能夠說明壹定的能力。而看到許許多多沒有背景的人靠個人能力和奮鬥都能夠成功,妳就知道妳也可以。
北京城市本身的資源其實壹點不比上海差,不要被北京某些地方小縣城壹樣的外表蒙蔽了。帝都藏龍臥虎,這裏不僅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以及實際上的經濟中心(在中國這個半市場經濟國家,中央政府和央企的能力是很大的),全中國最牛逼的人、事、物也基本集中在北京,就開拓眼界,增長見識來說,恐怕沒有地方比北京更好。
但問題是,這些資源以“非自然”的方式集聚在北京,也多半會以“非自然”的方式被再次分配。如果妳沒有關系,也沒有那種超於凡人的才華/魅力/運氣的話,四九城這些令人艷羨的資源絕大部分會永遠與妳無緣。
所以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盡管北京很厲害,但上海是個更適於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研究生相比本科,更需要靠近自己打算長期發展的地方,如此方便實習和找工作,學校在當地的認可度和資源也更好些。再考慮到上海同等名氣的學校往往實際的學術水平、培養體系和管理制度要比北京先進很多,壹般本身也是更好的選擇。
但如果要說“感覺”,那麽北京也會有上海沒有的優勢。也許是因為北京長期是多民族國家的國都,又位於華夏邊陲,與異質文化的互動遠比毗鄰江南的華夏核心的上海要多,移民來源也更豐富多樣,北京的文化和價值觀更多元,對“不壹樣”的人的包容更多壹些,“夢想”在這裏得到的嘲笑也更少些。此外,大部分北京人更熱心,對陌生人和初來乍到的同學、同事比較友善,也相對願意主動施以援手。剛到北京,雖然冬天比較寒冷,但內心會感覺比較溫暖。
妳如果是喜歡先鋒藝術、地下音樂、小劇場,或者有某種小眾愛好但又希望能認識壹撥兒年輕人來“大眾”地享受這種愛好的話,那麽大概全國沒有比北京能更讓妳滿足的地方了。上海也有爵士樂,可有多少是本地人創作的呢?就像上海的發達程度是所有其他中國城市不能比的壹樣,北京在精神文化層面的豐富性也不是任何其他中國城市能比的。
壹個人是否“成功”,在上海大抵是可以猜想出壹個公認的結論的,雖然社會提供了很多職業選擇,但評判標準不論職業似乎都只有壹個,就好像人民公園相親角的告示每壹張都可以大概換算成壹個統壹的分數壹樣。但在北京卻不是。同樣壹個人,放在互聯網圈,電影圈,獨立音樂圈,高校圈,金融圈,公務員圈,大概會有完全不同的評價。雖然北京的空氣很臟,但這股氛圍卻是每壹個“不壹樣”的人賴以生存的新鮮空氣。
再上升壹點,用DnD的陣營體系來說,上海這座城市倡導的文化是“守序中立”的(在守序-混亂的維度偏向守序,在善良-邪惡的維度偏向中立,當然這幾個概念跟我們平常理解不完全壹樣)。用上海人自己的說法,要“拎得清”。上海人最不願意去妨礙別人的利益,可也最不願意別人來妨礙自己的利益。上海人不要求自己或他人主動去“為善”,但所有人都必須要講規矩,在社會上遵守社會運行的準則,從業也要有敬業的精神。雖然妳如果深入接觸上海人,就會發現壹樣也有很多很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人,當然也有比較自私的“邪惡”的人。但因為秩序維持的特別好,所以邪惡的人很難產生危害;而因為“中立”的價值觀深入人心,善良的人也不經常表現他的善良。外地人剛到上海的時候,多半會覺得上海有點冷漠,大概就是這個原因。
而北京呢?老北京倡導的文化大概是跟儒家傳統壹致的“守序善良”,或者用北京話說,“有裏有面兒”,現在似乎把“有裏”都曲解成了得實利,但其實“有裏有面兒”本來指的是壹個人不管內心還是外在形象都是能讓人尊敬的。內心要“仁”,能同情和幫扶弱小,而行為上又有“義”,有大家氣派。典型的“守序善良”的人比如大宅門裏斯琴高娃演的白家二奶奶,金庸寫的幾個主流大俠形象,歐洲中世紀的聖騎士,或者冰火裏面的狼爸奈德斯塔克等等。這樣的人不但遵守規矩,還會主動捍衛規矩,懲惡揚善。在壹個“守序善良”的社會,很多時候沒有成文的“規矩”,這些“人”就是“規矩”。
不過這套價值觀的問題是,這個由“善”或者說“仁”衍生出來的壹系列規矩,秩序,也就是“禮”、“義”和“信”,實在是太過於復雜和博大精深,以至於實際上在傳統農業社會,只有少數教育最為發達的地方,比如北京,以蘇州為首的江南地區,才算是基本得以維持。而即便是北京,因為幾次革命都是首當其沖,這套規矩也只存續在少數本性善良又有家風傳承的人身上,不足以維護整個社會的運轉。規矩不成文卻靠人維系,在轉型期的中國總是不那麽靠得住的。所以實際上北京像大部分中國城市壹樣,規則不夠,可是社會裏自然還是有壞人,有些還有體制或關系的庇護,讓人惡心的事情還格外的多。
而且退壹步說,即使“守序善良”的文化能夠壟斷壹個社會,如果人們不是發自內心的理解和接受這些信條,培養出的偽君子,未必比真君子要少。好像魯迅筆下寫的滿紙的仁義道德,筆縫裏卻是“吃人”。而即使是真君子,有時候也會顯得有些過於“judgemental”,侵犯到個人的自由。
但另壹方面,那種倡導善的文化總還是留了下來。壹個北京人如果真的內心善良,他所受的社會教育是壹定會鼓勵他去表現這個“善”的。而且北京人受這種“有裏有面兒”文化的熏陶,也不太會像很多地方的人壹樣因為害羞而不好意思去幫助人。
另外,也是因為北京集中了強大的舊秩序(這個舊秩序既可以是傳統的儒家法理,也可以是49年以後形成的威權官僚統治),也集中了對強大舊秩序的反叛。北京采取“混亂”或者說“反叛”價值的人,似乎也比壹般地方要多。不僅京城的搖滾樂隊多,北京人裏玩搖滾樂的也多壹些,不是沒有原因的。
相反,上海建立時完全是壹個移民城市,這裏沒有什麽舊秩序,只有洋人帶來的新秩序。而且來的洋人以商人為主,並沒有把基督教那套幾乎同樣復雜的禮教帶到中國來,有基本的秩序能做生意和過日子就可以了。這套秩序在“善惡”的判斷維度上是中立的,所以比較簡單,也不需要妳本性善良才能夠掌握。而也正因為簡單,這套秩序反而壹直維護的比較好,所以壹直到今天,上海都是中國最講規則和公平的城市。
回到題主的問題,雖然在誇獎上海之余,也講了北京的很多好處,但我覺得上海應該比北京更適合題主。會喜歡北京的人,大概自己已經感覺到北京的好處,不管最終是否選擇北京,都沒必要來問別人對北京的感覺是什麽。山東大部分地方離北京並不比上海更近,也不存在因為離家近方便而選擇北京的理由。
不過題主已經在上海讀了幾年書,再選擇壹個地方讀研,我覺得倒也未必不能去北京待兩年,如果家庭條件允許,在能折騰的時候,多折騰折騰總是好事,人到最後能如何“自我實現”,其實取決於壹個人的見識。而已經熟悉上海,北京就是國內能長見識的最好的地方。哪怕最後還是要回到上海,可能北京的經歷,也會讓妳更珍惜和喜愛在上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