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這座從不缺乏美食的城市,廈門頂澳仔這裏有那麽幾家讓人流連忘返的美食店,飄香四溢還未到店便能感受到美食在向妳召喚,到了頂澳仔可不要錯過了壹定要去品嘗品嘗。
阿姨麻辣燙阿姨麻辣燙可謂頂澳仔學生街上最出名的壹家麻辣燙。除了我們的攝影師同學,大概廈大學生沒有沒聽說過它的。阿姨家生意相當好,營業時間從下午五點到淩晨兩點,沒個清閑空當兒,所以每當我們和叔叔搭話的時候,叔叔總是相當高冷:“我要到兩點之後才有空和妳們講,妳們去裏面隨便找壹家問,他們都沒人的!”
但叔叔還是耐心回答了我們很多問題啦。叔叔和阿姨都是漳州人,在學生街做麻辣燙生意十幾年了,手藝是祖傳的,醬料都是秘方。其實創辦“阿姨麻辣燙”這壹品牌的並非現在我們看到的叔叔和阿姨,是壹個老阿姨,現今已經六十多歲了,退休了。?
阿姨還在樓上休息,叔叔壹個人在攤上準備。於是我們偷偷的問了壹個問題:“叔叔您愛阿姨嗎?”?
叔叔相當大聲地說:“廢話,不愛她我幹嘛娶她做老婆十幾年!”
廈大雞肉卷廈大雞肉卷,隱秘在學生街壹個小角落裏,但是聲名遠揚。也是兩口子在做,漳州人,手藝是祖傳的,醬料都是秘方。老板三十多歲,我們暫且叫他雞肉卷大哥。雞肉卷大哥平時輕易不笑,笑起來特別可愛。現在雞肉卷大哥壹家子都搬到了廈門。當晚老板娘不在,回家看孩子了,雞肉卷大哥和母親看店。我們問雞肉卷大哥生意怎麽樣,大哥相當自豪:“他們都特地來找我這家店!”?
采訪的最後我們決定不再問剛才被麻辣燙叔叔鄙視的那個“妳愛妳媳婦兒嗎”的問題了。我們拿出壹種“我們是央視來的”的氣概,問了壹句:“大哥妳幸福嗎?”
雞肉卷大哥壹笑,道:“幸福?有老婆孩子有家,還行吧。”
車輪餅賣車輪餅的奶奶就是頂澳仔社區的居民。自從學生街搬到頂澳仔以來,許多頂澳仔居民就在自家樓下做起了小生意。下午生意清閑的時候,車輪餅奶奶就在樓下和鄰居打牌。旁邊修鞋的大爺壹般不參與這項娛樂活動,大爺喜歡坐在躺椅上,笑看學生街紅塵百態。
拋棄前兩個受到鄙視的問題,我們問車輪餅奶奶生意怎麽樣。
車輪餅奶奶笑答:“算什麽生意呀,做著玩,不賺錢的。”
雜貨攤雜貨攤的奶奶相當敬業,中午就擺攤了,壹直到晚上。我們提出能不能拍幾張照片,奶奶說,沒事,拍吧拍吧隨便拍。後面墻上的宣傳畫都是附近的小孩子畫的,奶奶擺攤之余,還幫人家看孩子。下午我們來拍小孩子畫畫的時候,奶奶說:“我這裏妳隨便拍,小孩子不好亂拍的,要問人家大人同不同意。”後來大人同意了,奶奶又幫我們逗小孩子笑:“妞妞沖鏡頭笑壹個,笑起來好漂亮的!”
小攤生意冷清,奶奶年紀大了,擺的是壹種心情。
自助素食館自助素食館的婆婆姓林,在學生街開素食館四年了,十五元壹位,經濟實惠。林婆婆信佛,飯館裏間供著佛龕。招呼客人的時候,林婆婆親自站在店門口,笑容慈祥,十分和善。客人進店吃飯,林婆婆會雙手合十,阿彌陀佛,祝道:“好人壹生平安。”
我們急著要走,婆婆還是笑著拉著我們的手:“下次再來吃,婆婆做的東西,很好吃的,吃得飽。”
助屋助屋的生意和阿姨麻辣燙壹樣好。助屋阿姨的回答和麻辣燙叔叔是壹樣的:“妳們要晚上兩點之後再來,我們才有空跟妳講。”這家主要經營日式料理的小店,深卡其色的木制裝飾,壹只圍圍脖的招財貓,粗方格的桌布,透明的細頸花瓶,瓶上幾根冬日雛菊,還有星星的毋忘我。?‘’
這條街上還有很多人,我們分外熟悉卻又叫不出名字的人。夏日的大排檔,赤膊小哥的閩南風味小炒,海蠣煎,菜稞餅,流動水果攤,還有壹些有時出現、有時又消失了的小吃。幾張搖搖晃晃的桌子,壹圈塑料凳子,頭上吊壹根不知出處的電線接來的電燈泡,和街上店裏滿滿的,年輕的面孔。
在這條老式的學生街上,遠遠地有混雜壹起的市井的聲響,談笑風生又或者爭論得面紅耳赤。在學生街裏,飲下的可能是歡聚的暢快,也可能是離別的痛感;嘗到的可能是幸福的甜蜜,也可能是落寞的挫敗。來自四海八方的人,就這樣,機緣巧合地,聚集在同壹條街上,來到同壹家店裏,圍坐在同壹張桌子上。而是夜過後,各走四方。
臺球社,咖啡廳,外國人開的茶餐廳?入夜之後,頂澳仔完全轉換了壹種風格,揭下午後暖陽裏文藝的外衣,它變得市井、又真實。大學像壹座象牙塔,學生街就是這塔內與塔外社會的壹個緩沖地帶,我們在這裏感受多元與混沌,經歷挫折與放縱,收獲失意與詩意。在這條街上的第壹頓聚餐,和最後壹頓散夥飯,我們年年歲歲走過,這條街繁華如舊,這條街青春如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