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廣州美食

廣州美食

12年,31歲的周樹人提著壹個大行李箱來到北京,在教育部當妓女,從此開始了14年的北漂生活。

周樹人在《新青年》上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壹篇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時,第壹次使用魯迅作為筆名。之後,“魯迅”壹詞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壹面旗幟。

1926年8月,魯迅離開居住了14年的北京,前往福建,並應邀擔任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四個月後,魯迅辭職。10月,魯迅應邀到廣東省廣州市,在中山大學擔任學術主任和文學系主任。

魯迅和許廣平壹起住在廣州,過得很愉快。魯迅是個美食家。在許廣平的帶領下,魯迅多次實地“考察”惠芳園、別有春、妙奇香等粵菜館,得出的結論是:“這裏很繁華,飲食極其方便。雖然食物很貴,但材料很好”。

然而,魯迅並沒有在廣州呆很長時間。公元10年,魯迅和許廣平都離開了廣州來到了上海。

從1927到1936,魯迅在上海生活了9年,度過了他最後的時光。在此期間,魯迅除了1次回浙江紹興老家和兩次去北京出差外,都留在了上海。

民國時期,北京、上海和廣州是中國最繁榮的三個大都市(現在仍然如此)。魯迅為什麽把上海作為他人生旅程的最後壹站?

事實上,當魯迅先生第壹次來到上海時,他對生活和工作相當不習慣。

上海的房租非常貴。當時魯迅住在北京的時候,他可以在八道灣胡同和阜成門外買兩套房子,工資和報酬很高。但魯迅到了上海後,因為房租貴,甚至因為頂費(中介費)很高,他和許廣平都不敢換房子,因為“花大價錢買小房子,超出了現在的能力”。在上海買房?它不存在。想都別想。

魯迅非常不習慣上海的生活環境。上海的喧囂,持久的煙塵,沒完沒了的麻將聲,讓魯迅從心底裏感到厭惡。

此外,魯迅對上海文人造謠生事、害人害己、出賣朋友的行為感到驚嘆。很多上海文人的文章充斥著打打殺殺的暴力詞匯,擺出橫掃文壇、摧枯拉朽的姿態。

因此,當魯迅來到上海時,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多次表示,他想回到北方或另尋歸宿。然而,魯迅並沒有將這壹思想付諸實踐。

魯迅繼續在上海生活和生活,是因為上海具有北京和廣州所不具備的優勢。

壹方面,上海在生活保障、創作保障、文化氛圍等方面具有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優勢。

上海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城市,被稱為“遠東第壹大城市”。它不僅經濟發達,商業繁榮,而且是壹個極其活躍的教育和文化場所。

教育方面,上海擁有復旦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暨南大學、聖約翰大學、大夏大學、中華大學、光華大學、勞動大學、立達書院等著名高等學府。在文化方面,受北伐戰爭的影響,大量知識分子來到上海,使上海取代北京成為中國的文化中心。作為文化人物,魯迅當然願意在文化中心生活和工作。

上海發達的經濟使魯迅獲得了較為豐厚的版稅和稿酬收入。我們知道,在上海期間,魯迅沒有在大學任教,而是成為了壹名自由撰稿人。依靠相對豐厚的版稅和稿酬收入,魯迅得以在上海過上體面的生活。

眾所周知,當魯迅住在上海時,他寫了很多雜文。這些散文被稱為“匕首和長矛”,攻擊有力而富有戰鬥性。如果把它們放在別處,就很難出版。在上海,由於報刊數量眾多,出版並不太難。即使有困難,魯迅也可以通過改筆名來補發。

另壹方面,上海可以為魯迅提供相對安全的人身保護。

魯迅在上海租了三個地方:李景雲23號、四川北路2093號和殷珊路132弄9號。這些地方都在虹口,屬於“半租界”。

為什麽叫半租界?

這是因為,盡管這壹大片地區不屬於租界的範圍,但它位於租界和中國邊境之間的緩沖地帶,這裏不僅生活著大量的中國人,而且還有許多外國人居住。生活在這裏,魯迅可以得到相對安全的人身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