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中午我煮了壹鍋米粉。
這是我家鄉獨有的。徽面、面條、家鄉的胡辣湯以及後來流傳的紅燜羊肉都受到了人們的稱贊,但沒有人知道米粉。
事實上,它根本不是特色小吃,而是在那個缺衣少食的時代用來充饑的壹餐。往水裏加點米,然後離開這裏。加入壹些面條,加入壹些豆類和蔬菜,加入壹些鹽並煮。這是米線。在我的家鄉還有另壹種吃法,叫做“糊塗面”。做法和米粉幾乎壹樣,只是米湯換成了玉米面。
但這就是我喜歡的。上大學後,每次回家,不管是我媽還是我,問我想吃什麽,我想了想說,米粉!他們都笑我說要給妳做好吃的,妳卻願意吃米粉!
因為我從來沒有在任何地方吃過米粉,所以我只在自己家裏吃。
因此,當我第壹次告訴我丈夫我要做米粉時,他笑著哭了:這是什麽做法?我從來沒有聽說過!
但我做好之後,老公和孩子吃得津津有味,連說“好吃”。
2
不久前,我的壹位朋友寫了壹篇發自內心的好文章——《傳承:成長路上的事情》,闡述了他從祖父母、父母公婆和丈夫那裏感受到的積極事物。“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壹提到出身世家,大家都是無奈和苦澀的,但我完全不這麽認為。當然,我不否認家庭可能會給我們帶來負面影響,但正面或積極的影響有多少呢?它可能被我們故意忽略了。今天我想寫壹寫家庭環境對我成長的積極影響。”
當我開始回憶我的童年時,我首先想到的是壹個吃了壹頓美味的小女孩。
爸爸從湖南技校畢業,被分配到河南壹家工廠工作。此後,他定居北方。他擅長烹飪,喜歡吃甜的和辣的食物。我不知道他當時做的菜是否能稱為正宗的湘菜,但在他主要吃面食的家鄉河南,在我生活多年的胡同中,這已經很少見了。學校的學生經常來我家吃飯,有的甚至每天都要付飯錢。
我出國留學、工作、結婚後,每隔幾天回家前,父親就開始買菜、備菜,在廚房裏呆很長時間,煎炒烹煮,壹個人靜靜地忙碌。
他特別不擅長說話,所以他不得不把他對我們深深的愛都熬成菜湯,藏在米飯的香味裏。
媽媽從來沒有閑著。我對童年母親印象最深的是她坐在縫紉機前跺腳的照片。她非常擅長織物編織。不僅我們小時候的衣服和布鞋都是傑作,她還經常幫鄰居做。當我上小學的時候,我在班上讀了我的作文《我的媽媽》。我的壹個同學問:“給別人做衣服不收費嗎?不可能!”我感到深深的委屈,但這就是事實。
我的母親在河南長大,非常擅長做面食。我最喜歡的菜是米粉、面條和餃子。說起她的餃子餡技藝,她在我同學中的口碑也相當不錯。我上中學的時候,每年6月65438+2月31我們班元旦聯歡晚會的最後壹個“節目”是餃子。早上,媽媽準備了壹大鍋餃子餡,煮好了面條。中午,我們用三輪車把餡料和面條運到教室。晚上,同學們高興地包餃子,壹起吃餃子,都誇我媽媽餃子餡準備得好。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會把空臉盆面板搟面杖拿回去給媽媽。這曾經是我們青春版的年夜飯。
我壹直是壹個有福氣的人。從小到大,我從來沒有為“吃”和“穿”發愁過。我還有壹對父母,他們愛我們,關心我們,對我的鄰居和同學非常友好和熱情。時光飛逝,我還沒來得及繼承他們的烹飪技藝就離開了家。然而,在慢慢醞釀的日子裏,他們不經意和刻意的榜樣讓我變得善良、熱情、簡單和溫暖。
正如我的朋友在她的文章中寫道:“發現家庭和成長對自己的積極影響也是認識自己的重要壹課。”“想想我們從家庭中得到了什麽,我們又能給孩子帶來什麽?”
這真是壹個好問題。我們能給孩子多少、什麽樣的正面影響?
3月24日青島
三
我女兒上初中後,除了去學校上課和參加培訓班外,她醒著的大部分時間都呆在房間裏,做作業、聽歌和從事自己的秘密活動。
我不僅完全脫離了她的學習世界,而且也完全脫離了她想穿什麽,想吃什麽,想讀什麽,喜歡和誰交往,不喜歡和誰交往。我對她的影響力幾乎為零。
如果我們對比壹下目前的關系,似乎有點像“抽絲剝繭”。
“破”的過程是痛苦的,但結果就像進入了天堂,豁然開朗,前途壹片光明。
被“打破”的恰恰是那些負面影響,即控制、幹擾和束縛。
嘗到“破”的甜頭後,我壹度成為甩手掌櫃,幾乎對它視而不見。當時出現的熱詞正好用在我身上:佛系。
我女兒也稱自己為“佛系女孩”。
當“傳承”這個話題來到我面前時,我不禁思考:當古老而厚重的傳承遇上後現代的“佛系”,父母該如何對孩子施加正面影響?
我用理性認真地理解它,用情感真誠地感動它?孩子直接捂住耳朵,關上門,鎖心門,任憑東西南北風吹!
有趣的是,我最終找到的突破口竟然是“吃”,這逐漸演變成了我們“斷絲”關系中的壹根線。
四
我註意到在有趣的“壹個活潑的房子的55個項目”中,倒數第二個項目實際上是——這個家庭的特長加起來超過5個。
我丈夫和我不太會做飯。雖然我們做著家常菜,津津有味地互相吹捧,但真正能稱得上“招牌菜”的菜肴卻很少,更不用說秘制招牌菜了。
所以我突然意識到我把遺傳、影響、烹飪技巧和儀式感等幾種互不相同的原材料混合在壹起了,並決定通過“精心烹飪”來重建我們對女兒的影響。當然,我想傳承的不僅僅是“私房飯”,還有家的味道,這是我過了40歲才意識到的壹種生活態度。希望它能成為壹種獨特的“家風”。
我在廚房門上寫道:“認真對待每壹餐。”
希望女兒以後不管是壹個人的時候,兩個人的時候,還是三個人的時候,都能認真做好每壹頓飯,認真愛自己和家人。
我希望我的女兒能記得好好吃飯,無論她情緒高漲、沮喪還是傷心欲絕。廚房可以讓女人平靜而美味,讓她有“活著真好”的意識,用心為家人準備飯菜,讓她專註於當下,收獲快樂。
認真對待每壹頓飯,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愛自己,更好地表達對家人的愛。
如果說又甜又辣的湘菜能讓我想起爸爸的“愛”,米粉、面條和面條能讓我想起媽媽的味道,那麽我希望未來能讓我女兒想起的是我準備的壹頓好看又好吃的早餐,以及幾道可能很普通但很獨家的菜,這是我們壹家人坐在壹起吃得很好的樣子。
所以在上周六,我做了壹鍋米粉。早上浸泡花生、大豆和大米。中午,壹起煮。煮沸後,加入幾股掛面,撒上壹把玉米粒。等它快熟的時候,加入壹些綠葉菜、蝦皮、蔥花、鹽和幾滴醋和香油。
我用這個鍋給我女兒煮了米條,將來還會教她給我的孫子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