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復興鎮的特產美食

復興鎮的特產美食

據《易經-噬嗑篇釋文》:“於陽而煬於火,曰臘肉。”證明臘肉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臘肉是土家人民和苗家人民為延長豬肉保質期而獨創的壹種具有特殊風味的地方名產,其特點是:脂香濃郁、皮色黃亮、肉色似火、紅艷喜人、滋味鮮美、營養豐富。壹直“養在深閨人未識”,具有極高的開發價值。湘菜裏面就有冬筍炒臘肉、苦瓜炒臘肉、臘味合蒸(臘肉、臘魚、臘雞)、白椒炒臘肉等。

古時稱農歷十二月為臘月,十二月初八為臘八,杜甫有詩雲:“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本草綱目》稱臘前三雪,能殺蟲蝗,適合來年菜麥的生長。正因為季節適宜,自古至今湘西人便有熏制臘肉的習俗。湘西多山,植被豐厚,盛產木材,臘肉是有柴火熏制出來的,其味香醇。而我國有些地方熏制臘肉多用谷糠、花生殼、鋸木灰等,這樣熏出來的臘肉外表好看,呈金黃色,但吃味遠不如湘西臘肉。

湘西人制作臘肉有其獨特的工藝和手法,臘月間,人們將自家餵養的豬宰殺,大部分用來制 作臘肉。人們先將肉切成條條塊塊,重的有四五斤,輕的也有壹兩斤。然後將肉抹上鹽,再放進壇子裏或木桶中,讓鹽滲透到肉的各個部位,壹般要腌五至七天,而後再將肉取出,掛在通風處,將水滴幹,使肉收縮,這樣便可以熏烤了。臘月間,湘西農家多在堂屋裏挖壹火坑,而肉則掛在火坑上面,也有掛在竈上面,壹邊燒柴取暖做飯,壹邊便可以將肉熏制好,壹舉兩得。

湘西是高寒地區,農村人烤火時間較長,熏臘肉的時間也長,臘肉可以久藏不壞,壹直能吃到來年立冬。湘西臘肉其貌不揚,但吃味好,嚼在口裏,滿嘴生津,齒頰留香。蒸熟的臘肉,可以壹片片、壹絲絲撕著吃。洗凈的肥臘肉,通明透亮,放在陽光下,可照見人影,油而不膩。湘西土家人除夕之夜,全家人圍桌吃團圓飯,壹碗臘肉是少不了的。吃著香噴噴的臘肉,喝著自家釀造的大碗米酒,唱著山歌,其樂融融,企盼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椪柑:性涼,味甘酸;人牌、胃、膀跳經,生津止渴,潤燥,和胃,利尿,醒酒。主治胸熱煩滿,口中幹渴或酒毒煩熱,食少氣逆,小便不利等病癥。

椪柑適應性廣,豐產穩產,優系(優株)多,樹勢中等,樹性直立,骨幹枝分枝角度小;果實扁圓形,較大,單果重125~150克,大的可達250克以上,果面橙黃色或橙色,果皮稍厚,易剝;果肉脆嫩、多汁,甜濃爽口,可溶性固形物15%左右,糖含量11~13克/100毫升,酸含量0.3克~0.8克/100毫升;果實11月中、下旬至12月成熟,較耐貯藏。

土家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說法。每逢春節來臨,農歷臘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據鄉土誌書記載:“糯米飯就石槽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滿月。大者直徑1尺5,尋常者約4寸許,3至8分厚不等。”小糍粑做完後,由心靈手巧最會做糍粑的婦女,再做幾個8、大糍粑,小則三五斤,大則十多斤。這叫“破籠粑”,象征“五谷豐登”,又顯示土家人大方。打糯米糍粑是壹項勞動強度較大的體力活,壹般都是後生男子漢打,兩個人對站,先揉後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壹身汗。做糍粑也很講究,手粘蜂蠟或茶油,先搓坨,後用手或木板壓,要做得光滑,美觀。­

小時候壹群小孩子最喜歡站到壓糍粑的板子上跳,圖上是高粱糍粑,還有糯米糍粑,包谷糍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