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中怎麽放花椒
花椒完全獨立成為川菜的壹種基礎味型,是壹百多年前的事。清末《成都通鑒》中有關於“椒麻雞片”的名目。從那時起,“麻”作為壹種味型,開始在四川流傳。 “花椒好,花椒香,花椒的味道特別長,熬魚燉肉少不了,煎炒烹炸屬它強,凡是做菜它調味,沒有花椒味不香……”在傳統曲藝《十三香》中,首先唱的就是花椒,它是中國香料的“大姐大”。 花椒完全獨立成為川菜的壹種基礎味型,是壹百多年前的事。清末《成都通鑒》中有關於“椒麻雞片”的名目。從那時起,“麻”作為壹種味型,開始在四川流傳。 川菜美食作家石光華介紹,明朝之前的麻辣食品,只有花椒,沒有辣椒。辣椒明朝進入中國,清朝康乾時期才進入四川,而這兩種東西在相遇之後,就分不開了。沒有麻辣就沒有川菜,而花椒正是麻味之源。 ■ 用法 “先放後放,生放熟放,用面用口” 川菜的許多菜式都離不開花椒。比如,做麻婆豆腐需用花椒面。豆腐很潤滑柔嫩,花椒面摻入豆腐中能夠迅速入味。豆腐不好單獨夾起,壹般都是和調味料混合著吃,如果直接用花椒,吃壹口花椒,又吃塊豆腐,在口腔裏面的反差就太大了,“基本上吃壹個花椒後,很多味道就吃不出來了”。 過去到成都著名的“陳麻婆豆腐”老店吃飯,顧客要自己到窗口端菜。只見紅白相間的菜肴坐在熱騰騰的爐子上咕嘟咕嘟地冒著熱氣,大師傅盛上壹碗端給妳以後,還要指著旁邊缽子裏的花椒面,說壹聲:“要是不麻,花椒自己加!” “先放後放,生放熟放,用面用口。”這些是花椒應用在烹飪中的術語。 “先後”是指下鍋的順序,例如做紅燒食品,花椒要先下鍋,和辣椒、豆瓣等調料壹起炒。四川飯店裏的熗炒時蔬,如空心菜、油菜薹、小白菜、豌豆尖等等,也都要將油燒熱後,先下花椒粒、幹辣椒,炸出香味,再下蔬菜翻炒。 “生”指生鮮花椒,不烘幹。比如麻辣饞嘴蛙,就要用生鮮花椒。二毛說,因為蛙的肉質細嫩,只能夠經受住青花椒,而幹花椒的老麻味道則會破壞其口感。 “面”是指花椒面,麻婆豆腐就壹定用花椒面。“口”是指刀口花椒,就是用刀剁壹剁,常用在水煮牛肉和水煮魚中。 ■ 選購 整粒花椒不易散味 花椒主要品種有山西產的小椒、大紅袍;陜西產的小紅袍、豆椒;四川產的正路花椒、金陽花椒、茂汶花椒等。 美食家二毛認為,最好的花椒當屬四川和陜西產的。以麻中帶有芳香氣味者最佳。呈褐紅色的為上等花椒,褐黑色次之。 花椒還有伏椒和秋椒之分。伏椒七八月間成熟,品質較好。秋椒九十月成熟,品質較差。 花椒研究專家賀洪康介紹,如果按照顏色來劃分,花椒可分為青椒和紅椒,青椒味麻,而紅椒不僅麻而且香味更足。 四川人買花椒是很講究的,愛買整粒的,壹是因為磨成粉末香味容易散失,二是為了辨別質量。 ■ 品味 花椒讓川菜口感更立體 吃貨張元愛川菜勝於湘菜,他說差別就在於是否用花椒。 人的嘴巴,被花椒麻過的感覺是嗖嗖地涼,而被辣椒辣過之後的感覺是火燒火燎。張元覺得,有花椒的菜口感立體,僅有辣椒則過於單壹。 根據張元的經驗,到川菜館吃飯,只有花椒又香又麻,讓舌頭上的所有味蕾都張開,去準備迎接更美味的佳肴,才說明這家飯店在使用佐料上不含糊。 在成都和重慶吃火鍋,要是吃麻辣的水平不高,千萬記住早點把鍋裏飄著的海椒和花椒用漏勺撈出來,否則越煮越麻辣。 ■ 保存 花椒油更能長久存放 石光華介紹,花椒油是為了保存。新鮮的花椒曬幹後,不能久放,久放花椒會失去它的香味,麻味也會降低。趁它最好的時候,可以煉制成油,用油來保存它的香味和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