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初,同盟國熬過了最困難的時期,終於在各個戰場上開始反攻。在非洲,盟軍取得了阿拉曼戰役的勝利,挺進西西裏島;在歐洲,德國兵敗斯大林格勒;在亞洲,日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後,也喪失了戰略主動權,全面轉入防禦。
此時的英國,也從戰爭初期最郁悶的狀態中,漸漸找回大國的感覺,對恢復其在遠東的利益,愈發熱心起來。尤其是丘吉爾,非常抵觸中、美兩國插手英屬緬甸的事務,但苦於實力不濟,又不得不求助於遠征軍,列強的醜惡嘴臉表露無遺。
為配合打破日本“絕對國防圈”,新壹軍與向緬北發起反攻。
當年11月,新壹軍主力新38師和新22師,在飛機的掩護下分三路進攻日軍第18師團。讓對方始料不及的是,新38師的壹個先鋒營在其壹個聯隊(團級)的包圍下,竟然憑借強勁火力不僅打開了缺口,而且將包圍的日軍全部擊退。
要知道,在他們的普遍認知中,壹個日軍聯隊的戰鬥力能敵對方壹個師,或者雜牌軍壹個軍。如今,被壹個營打得七零八落,既不服氣又無可奈何。他們在心裏不禁要問:“壹年前被打得撤往印度的軍隊,戰鬥力怎麽變得如此強悍?”
1942年按照《中、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遠征軍3個軍10萬人的部隊組建完畢,但丘吉爾擔心別國染指其殖民地事務,遲遲未同意遠征軍入緬。他對駐緬英軍能夠抵擋日軍的進攻,抱著僥幸心理,致使喪失了兩軍聯合防守的最佳時機。
令人失望的是,英軍非但沒有實力與日軍抗爭,而且幾乎是壹觸即潰,不停地撤退,不得不請求遠征軍入緬作戰。然而,首次出國參戰的遠征軍,卻被英國人當成“炮灰”,斷後掩護其殘兵敗將撤往印度。最終,遠征軍也被迫撤往印度或回國。
日軍僅以傷亡4500人的代價占領了緬甸,封鎖了通往雲南的“國際通道”,而10萬遠征軍傷亡5.6萬人,可謂是損失慘重。撤往印度的遠征軍按照美軍模式進行整編、訓練,武器裝備全部美式裝備,戰術思想先進,戰鬥力突飛猛進。
壹年後,再次入緬作戰的遠征軍已今非昔比了,日軍第18師團被迫後撤。受此勝利鼓舞,滇西的20萬遠征軍也強渡怒江,開始反攻。這讓駐緬日軍深感壓力,決定進攻英屬印度重鎮英帕爾,即粉碎盟軍的反攻,又可以切斷遠征軍的後路。
但他們也遇到了遠征軍當年在叢林壹樣的慘狀。
壹年前,遠征軍在撤往國內時,在茂密的叢林中缺糧少藥,許多人倒在了回國的路上。駐緬日軍自然明白叢林的厲害,他們向大本營提出了反對意見,10萬人在沒有補給的情況下,在大山叢林中行進700公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不過,狂妄的日本人想到壹個“絕妙的方法”。他們強征大批的水牛、山羊和大象,由它們托著糧食隨部隊前行。在行軍中,部隊吃完了糧食,再吃牛、羊,就可以保證20天到達英帕爾,到時候就可以“打下英帕爾,坐吃丘吉爾”。
於是,在緬甸叢林裏,壹支活像馬戲團的隊伍出現了,日軍第15軍趕著牛、羊向印度進發。得知日軍進攻,英軍立刻派飛機轟炸,並組織小分隊不斷地襲擾其後勤部隊,待對手彈盡糧絕時再決戰。事後證明,這樣的舉措是完全正確的。
這些牛、羊,平日裏有人趕著還好些,可炸彈落下來,便壹哄而散,壹頭水牛跑掉,壹個中隊4天的給養就沒了。結果可想而知,日軍不得不先吃了牛、羊,自己背著糧食。待其前鋒到達英帕爾時,部隊已經餓了好幾天,哪有力氣去打仗。
然而,就是這樣的情況下,日軍還是將英帕爾的英軍包圍,給予重創。他們再壹次向遠征軍求助,希望采取積極的攻勢,策應英軍作戰。好在有美國的後勤保障,不僅糧食、彈藥充足,而且空軍運來了2個師的兵力,防線終於穩定下來。
反觀日軍,忍饑挨餓攻了幾次,再也沒有力氣沖鋒了,士氣也跌到了低谷,越來越對上級的命令不耐煩,甚至是抗命,特別是3個師團長決定鋌而走險,違命撤退。他們認為,部隊已經60天沒有得到壹粒糧食和壹粒子彈,不撤就是等死。
日本陸軍歷史上最大壹次“抗命事件”發生了。
毫無鬥誌的第15軍3個師團不顧軍長的命令,擅自開始撤退。然而,5月的緬甸進入了雨季,等待他們的將是可怕的“綠色地獄”。更讓人們絕望的是,此時的英軍來勁了,向對手發起了反攻。日軍也落得當年遠征軍壹樣的境地。
雨季的叢林,痢疾、流感、霍亂四處蔓延,缺醫少藥的日軍不斷地有人倒下,再也爬不起來,很快又成為叢林蚊蟲的“美食”,變成壹具白骨。到了8月,全軍回到出發地時,10萬人的部隊只回來了5萬,其中又有壹半住進了醫院。
這次進攻,日軍第15軍重武器盡失,步槍也只帶回了六分之壹,基本喪失了戰鬥力。另壹方向的遠征軍,勢不可擋地向對手發起進攻,占領了緬北重鎮密支那,3個月推進了500公裏,在1945年1月打通了“國際通道”。
壹系列的敗仗和糟糕的後勤,駐緬日軍元氣大傷,在中、英軍隊的聯合打擊下節節敗退,不得不放棄緬甸撤往泰國。至此,在緬甸的30萬陸軍死亡16萬,沈重打擊了日軍的有生力量,為加快太平洋戰爭進程,起到重要作用。
讓丘吉爾放心的是,遠征軍在完成出征使命後,沒有在緬甸多呆壹分鐘,隨即凱旋回國。讓他沒有想到的是,3年後,昔日的殖民地宣布脫離英聯邦並獨立,英國人在遠東的利益壹步步地喪失殆盡,成為壹個二流國家。
狂妄的日本人也為自己的“野心大,國力差”,付出了慘重代價。在物質決定精神的社會裏,哪怕是被“武士道”精神武裝起來的日本軍人,沒有飯吃,壹樣的士氣低落、精神崩潰,甚至違抗上級命令。看來,“補給就是士氣”,這話沒錯。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和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