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
老北京的滿、蒙旗人管餃子叫“煮餑餑”。無論是富裕人家還是窮苦人家,餃子是壹定要吃的。按傳統的老北京習俗,大年三十吃大魚大肉,年夜飯吃完開始剁餡、包餃子,過了零點則不能再動刀。
過年包餃子要全家人壹起,體現壹家人的團結和睦,齊心協力。餃子裏不光有餡料,還會放壹些洗凈的硬幣和棗,圖個吉利。
老北京講究吃的是“五更餃子”,即初壹早上吃。到了五更天,素餡餃子煮熟之後先上供。儀式過後,全家人到院子裏燃放鞭炮。回到屋裏小孩給老人磕頭,拿壓歲錢。之後,全家人就可以聚在壹起吃熱氣騰騰的“新年頭壹口兒”了。
炸丸子
《京味兒》壹書中曾提到,老北京春節吃食中有壹項“和蒸饅頭緊密相關的工作”,就是炸丸子。年夜飯上必有丸子,因為丸子象征了合家團圓。以前春節期間,各家總要拜年或者接待拜年的人,吃飯時間不固定,也沒有很多時間炒菜。事先準備好丸子,端上來就能吃。
“為什麽現在超市裏賣的素丸子不好吃?”趙珩先生自問自答起來,“因為不舍得放香菜。”趙先生說,好吃的素丸子必須放大量的香菜,還有胡蘿蔔、五香粉、粉條,把這些和到面裏,現炸現吃。素丸子是壹道典型的“窮人菜”,但味道很好。趙先生說,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比較低,所以不惜花工夫把素菜葷做、粗菜細做。但這份貧窮的美味,現在也很難找到了。
羊肉
古時“羊”通“祥”的,所以吃羊肉是很吉祥的象征。世界各地都有食用羊肉的習慣,但是,獨有中國北京的羊肉文化才稱得上博大精深,海納百川。有名的全羊席總***108道菜,涵蓋了羊身上的每個部位。做法也很多,燉、燜、涮、爆、燒、烤等等最為常見。每種方法都有其風味和特點,營養成分也不盡相同。
燉羊肉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營養成分不丟失,滋補效果最佳。燉湯時先用壹些羊腿骨、脊梁骨大火燉半小時成奶白色湯,撈出湯骨,再將洗過的羊肉放入鍋中,加入蔥、姜小火燉制。如果用砂鍋燉,風味更好。
鹵炸豆腐
鹵炸豆腐是壹道老北京有名的清真小吃。豆腐嫩滑,湯汁鮮美深受百姓喜歡。自“豆腐”傳到北京,那吃法就越來越多,並得到了南北結合口味提升,經數百年的演變,形成了北京自己的特色。尤其到了明代的中晚期,京城的“六必居”開張以後,調味品更加豐富,又出現了“鹵炸豆腐”這壹小吃,經過不斷改良傳至今日。
鯉魚
老北京有除夕夜食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後來則與“吉慶有余”的吉祥話相聯,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炸咯吱盒
簡稱咯吱盒,這是北京的壹種小吃,雖然也有家庭自己做,特別是過年的時候,但主要是還是在小吃店裏買著吃。咯吱盒是用綠豆面摻白面、鹽及五香粉(或胡椒粉)和了,自己家裏做,和面時還可放雞蛋。有些咯吱盒加些胡蘿蔔絲、香菜絲之類的東西,有些什麽也不加,卷成卷,切段後油炸。香脆可口,焦而不膩。
咯吱盒有大小兩種,大的比較普通,過去常用為早點,夾燒餅吃。小的咯吱盒做法比較講究,精致些,可用來佐酒,以通縣做的最好。有人說這咯吱盒的產生比北京城還要早。
年糕
年糕——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漢代揚雄的《方言》壹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制作方法。明、清時,年糕已發展成市面上壹種常年供應的小食,並有南北風味之別。老北京的年糕由清真回民小吃店在春節時大量供應,是滿族拜神用的祭品,滿族名字叫飛石黑阿峰。
元宵
元宵——元宵節,道教稱之為“上元節”。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
明代時,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見,做法也與今天無異。清代康熙年間朝野盛行“八寶元宵”、馬思遠元宵。民國初年還有袁世凱因元宵與“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元宵用面除江米面外,還有粘高梁面、黃米面等。餡則有桂花白糖、山渣白糖、什錦、豆沙、棗泥等。
豆兒醬
老北京人還要打“豆兒醬”———壹種由肉皮、豆腐幹、黃豆、青豆、水芥等等做成的涼菜,色如琥珀,類似於“肉凍兒”。壹般豆兒醬要說打豆兒醬,沒人說做豆兒醬。過去老北京家家戶戶壹到要過年了,就得準備這個,是年節的必備涼菜。
芥末墩兒
芥末墩兒是老北京漢族傳統風味小菜。老北京失傳的點心和菜肴很多,但芥末墩兒依然保存了下來,壹是這道菜太有特點了,二是因為用大白菜作原料具有普遍性。芥茉墩兒是地道的百姓菜,壹到冬天大白菜上市,老北京很多講究的家庭都要做芥茉墩兒。尤其是過年的時候,吃得油膩,換換口味,芥茉墩最好不過了,清爽、利口,頗受老北京人喜愛。
蜜供
蜜供亦叫“蜜供尖”,是敬奉佛祖的佛堂裏,碼得似小塔式的、下方上尖祭祀專用的面食品,大小不壹,高矮不等,不論斤,論“堂”賣。這種蜜供尖頂端像個小金字塔狀,塔尖上插有“福”、“壽”、“祿”、“喜”、“財”帶花的字簽子。
薩其馬
薩其馬是老北京傳統糕點,前身是壹種滿族的傳統餑餑——搓條餑餑。後來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糖纏”,更名為薩其瑪。
雜拌兒
雜拌兒是壹種表示吉祥的象征物。漢族節日民俗之壹,流行於北京地區。雜拌兒壹般分為三種,高檔的細雜拌兒,是將鮮杏兒、蜜桃、大棗、桂圓、荔枝、山楂、藕片等,經過糖蜜漬汁加工成蜜餞雜拌兒。中檔的雜拌兒也叫粗雜拌兒,其中有梨幹兒、蘋果幹兒、柿餅條、山楂條、脆棗、榛子仁、花生仁什麽的。最次的,舊京時叫“雜抓”,裏面都是最賤的瓜子、花生、嘣酥豆什麽的,它比粗雜拌兒還粗。老北京過大年時,家家戶戶守歲時必吃的小食品。
大八件,小八件
北京人過年過節講究打個點心匣子,包上“大八件”、“小八件”。前者壹斤正好八塊,分別有福、祿、壽、喜等字;後者更為秀氣,壹斤十六塊,做成桃、杏、石榴、蘋果等水果形狀,而且點上顏色。這麽做也是為上供的時候擺放方便——每盤壹樣,每樣兩塊,供上四盤或者八盤,正好用上壹斤。
早先,老北京人管點心不叫點心,叫“餑餑”。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老北京的餑餑鋪都沒了,原本來自南方的“稻香村”卻成了北京點心。
酒
過年肯定少不了酒。
酒滿茶半,酒講究倒滿了,茶別倒滿了。喝酒的人都知道,燙滿了。過去講究,吃年夜飯的時候喝酒燙酒,燙酒叫篩酒。
北京人喜歡喝二鍋頭。在過去,過年喝酒還有壹個講究,家裏的要滿,過年了,喝酒要開整瓶,平時打壹點酒喝,過年就弄整瓶的,高檔壹點。老百姓就覺得很高興。現在不壹樣。現在隨便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