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來源網絡
冬剛去,雪融盡。春的腳步,就踏著柔美的節拍,染綠了大地。小草,嫩生生地蠕破了剛蘇醒的土壤,怯怯地探出頭來,好奇地打量著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它們舒展著稚嫩的葉子,茸茸的綠色在輕風的陪伴下輕歌曼舞。這時薺菜也開始了蓬蓬勃勃的生長,在春風春雨的滋潤下,又到了鄉親們吃薺菜的好時節。薺菜大上市的時候,在老家叫做踏青節,古稱挑菜節。
這看似普通尋常的薺菜屬於十字花科植物,又叫護生草、雞心菜、凈腸草,其葉質嫩,莖葉清香,全菜皆可食用,風味鮮美,為綠色野味中的上品,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的喜愛。二月春來早。二月二,龍擡頭,龍不擡頭天不雨。從農歷二月初二起,春歸大地、驚雷震蕩、萬物復蘇,蟄伏中的生靈開始從冬眠中醒來,“龍”也從沈睡中擡起頭開始活動了。這時候乍暖還寒,雲舒雨作,百物復興。老家人便告別了農閑,開始下地勞動了。他們迎著春花開放,楊花飄絮,嫩黃的榆錢樹葉也俏立枝頭;那些枯黃的草叢中,催生出點點新綠。風綠了,也將草木染綠了。在那漫山遍野鮮黃嫩綠中,在地裏勞動的人們都會帶上壹只小竹籃小鐵鍬,勞作之余,婦女們常常順手捋上幾把野菜帶回家。在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裏,農村的經濟條件不是太好,野菜當然也是壹半主糧。在我很小的時候,聽過伯母唱的壹首歌謠:“野菜地裏長哎,有它便是娘喲,小小薺菜嫩汪汪喔,挑來當主糧哦……”老家的野菜品種很多,我的印象中薺菜是最好吃的壹種。可野田裏長得最多的卻是苦苦菜、蓬蓬菜、馬齒莧、面條菜,還有大夫菜、小夫菜、黃花菜等等。
小時候,我也會挎上竹籃,拿著小鐮刀,跟著哥哥和姐姐壹起去挑野菜,我們三三兩兩的走在鄉間的田野裏,嘴裏唧唧喳喳的唱著:“打過春,赤腳奔。挑野菜,拔茅針。”的鄉村歌謠。農村的田野很美,有小山、小河、竹林,還有果樹。孩子們提著鐮刀和竹籃,漫山遍野地穿梭,山坡上,野田裏,草叢中,到處都有要挑的野菜。有的長得胖胖乎乎的,有的是細細長長的,有的才剛剛冒出壹點嫩芽兒,有的則已是團團簇簇的長在壹起。姐姐說,快點挑呀,挑到藍裏就是菜了,我們來比賽,看誰挑得最多。於是,我們搶啊、鬧啊、笑呀,累了大家就坐在田埂上休息壹會。這時候,哥就會脫了鞋了,卷起褲腿,在田埂旁的小溝裏抓小魚摸小蝦。我和姐姐就在田梗上拔茅針,田梗上那壹片紫紫的小草,壹尖壹尖兒的,準是茅針了。我們用拇指和食指捏緊那尖兒向上猛壹提,就會把下面的花苞與莖抽斷,這就叫拔茅針。茅針剝開苞衣,把裏面雪白的花穗丟進嘴裏,軟綿綿、甜絲絲的,在那壹日三餐都吃不全的日子裏,這就是農村孩子最好的零食了。不壹會兒,哥已抓了好多小魚小蝦。哥說,我們回家吧,讓媽媽給我們煮魚吃。哥,妳吃茅針吧。哥笑著抓起壹大把茅針,他壹根壹根地剝開說,我不喜歡壹根壹根吃,那樣吃太不過癮了,他索性把壹大把茅針全部剝開捏成壹團,壹口吃個痛快……
回到家裏,我和哥幫著揀薺菜,姐姐負責弄小魚小蝦,伯母就忙著揉面了。薺菜揀好後,先用清水洗凈,伯母再用開水燙壹下,擠幹水份,用刀把薺菜切碎,就開始對佐料弄餡心了。那時候最多在餡心裏加上兩只雞蛋或者是壹點豆腐,就已經是很不錯了。伯母摘下壹塊小小的面團,只見伯母快速地在手心裏壹轉,壹張圓而薄的面皮很快就出來了,再挑入壹小塊餡兒,左手心壹合,右手指隨意地捏幾下,壹個圓鼓鼓包子就出現在我們眼前,隨後,伯母把包子整整齊齊的擺在桌子上。
靜兒,快來幫媽燒火做飯了。姐連忙說,來了,媽。伯母家是有煙囪的那種大草鍋,有三個鍋堂,做起飯來特別快。三只鍋壹起燒,壹只鍋燒稀飯,壹只鍋煮魚,還有壹只鍋伯母開始炕餅了。只見伯母把壹只小包子放在手裏壹轉,壹只圓圓的小餅出來了。等鍋燒熱後,伯母先在鍋裏放上壹點油,然後將餅放進鍋裏,不壹會,壹只只黃亮亮的薺菜餅熟了,滿屋子的薺菜香味,那個香呀,真的讓人直流口水。鍋堂的爐火把姐姐的臉映得紅紅的,漂亮極了。吃飯了,桌子上那紅紅的小蝦煮小魚,黃黃的薺菜餅,稀稀的玉米粥,讓人胃口大增。伯母說,林兒,好不好吃,習慣嗎。好吃,太好吃了。伯父笑著說,當然好吃,妳爸爸小時候最愛吃薺菜餅了,等妳回去時,叫伯母多做點帶回去,讓妳爸爸媽媽也嘗嘗鮮……
薺菜不僅是普通百姓家桌上的佳蔬,早在清代中期,它還被列為皇宮禦膳食譜,成為皇家貴族的 美食 。薺菜是壹種大眾化的菜蔬,可采用各種方法烹制,如與肉餡、魚泥合制成薺菜肉丸或魚丸下湯,也可直接與豆腐、肉片等制湯羹或炒食,還可做成薺菜餃子或餛飩,甚至可與膏蟹、蝦仁、塘鯉等合制成高檔菜肴……薺菜清香爽嫩,讓人回味無窮。老家人對薺菜情有獨鐘。“二月二,挑薺菜,薺菜包餅精拽拽,不吃不吃兩三塊。”這就是老家人對薺菜的贊歌。
那時候常聽外公說,薺菜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谷氨酸,常吃薺菜對肝臟好處多。宋代姜夔在詩詞中描繪過薺菜生長的情景:“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薺菜甘,取其葉作菹及羹亦佳。我們這裏還有“三月三,薺菜當靈丹”之說,用薺菜和粳米再加上花生米熬成濃濃的薺菜粥,叫做“百歲羹”,老年人常食用既可防病又可延年益壽。二月初二這壹天,家家都吃薺菜饅頭,傳說,孩子這天吃了薺菜不生疥瘡,如果家裏有已經出嫁的女兒,壹定要帶女兒回娘家吃薺菜饅頭,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等等,比作為挑龍頭。每年清明節這壹天,家家的大門前,都掛上壹串白色的薺菜花,聽說這可以避邪……壹些老年人說,吃薺菜是為了紀念王寶釧,王寶釧為了夫君薛平貴在寒窯苦苦相等十八年,日子過得相當清苦,每天都靠挑薺菜渡日,被世人傳為佳話。
現在菜市場上也有好多賣野菜的,沒想到薺菜賣的是那麽貴,每公斤薺菜要十元錢。過去,家鄉人吃野菜主要是為了度荒年。現在人吃野菜,則是為了嘗嘗新鮮,換換口味,每每品嘗這美味佳肴時,我總會想起童年時的薺菜香。薺菜先春而落,是最早返青的報春菜,它伏地而生,任憑風吹雨打,無所畏懼。薺菜生長於野外,所以很方便采摘。大文學家蘇軾對薺菜十分推崇,曾贊“食薺極美”,並說薺菜有“天然之珍,雖小甘於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大詩人陸遊也對薺菜吟詩稱贊:“殘雪初消薺滿園,糝羹珍美勝羔豚。”
在陽光明媚的春天,約上幾個小夥伴,到田野裏去挑薺菜,真是壹件非常愜意的事情!在草長花開的大地上,紫白相間的蠶豆花,在微風中顫動豐姿,像振翅欲飛的蝴蝶;鵝黃燦爛的油菜花正散發出陣陣清香,沁人心脾,在和風中搖曳,紛紛揮動金色的花朵;粉紅的桃花,雪白的梨花也散發著誘人的清香,各種野花競相開放,爭奇鬥艷。它們千姿百態,五光十色,有的潔白如玉,有的鮮紅似火,有的深黃若金,那粉紅色就像抹了壹層淡淡的胭脂,在小草的襯托下,構成壹幅五彩繽紛的圖畫。我們拔著野茅針,在飛跑中發出銀鈴般的笑聲。迎著春天,挑的是野菜,卻挑出了童年的歡樂和人間仙境。
壹曲薺菜花從心底唱起:城中桃李怨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薺菜是報春的精靈,薺菜是春美人頭上的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