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湯面作為壹道美食,深受尤溪大眾喜愛,無異於早餐的代名詞。很多人日常口語,不是說去吃早餐,而是說去吃清湯面。
尤溪清湯面以勁道著稱,其秘訣在於註重面條的加工。薄薄的白面制成後,在面上撲些番薯粉,有了番薯粉的助力,面條雖薄,但口感不爛,有韌性,有嚼頭。壹些有經驗的小吃店,在白面入鍋燙熟前,會用手再抓捏幾下,增加面條的彎曲度,也就增加面條的勁道。
清湯面外表如其名,清湯素面,看上去樸實無華,其實口感獨特的清湯至關重要。用做清湯的高湯,由去皮帶肉的豬頭骨慢火熬成,用時數小時以上,色清而味鮮。有了這樣的高湯兜著,下了面,只要撒上壹點蔥花,壹碗上好的清湯面就做好了,既簡單快捷,又鮮美清甜。
只有口感獨特的高湯,與勁道十足的白面相配,才是地道的尤溪美食的“當家花旦”。經常在當地小吃店裏泡的尤溪人,嘴也刁,不是高湯做的清湯,只覺寡淡少味。因此,不用豬頭骨熬制高湯的小吃店,在尤溪是很難有食客的。
內行的食客嘗清湯面,會先輕啜幾口那微泛油花、熱氣騰騰的清湯,讓恰到好處的高湯把味蕾喚醒,這樣自然食欲大增。有的食客還會要上壹匙糟菜,倒入清湯面內,讓鮮甜的清湯面增加壹點酸爽。而能夠提供當地農家自制的糟菜,當然更能招徠顧客。無肉不歡的食客,點壹碗清湯面,往往還要再叫上壹二兩豬頭肉。從熬制高湯的豬頭骨上剝出的豬頭肉,肥少瘦多,質地脆嫩,切小塊加少許醬醋拌壹拌,無油膩感,味道爽口,吃得那叫愜意!
清湯面當然不僅限於早餐,也是夜宵的主打美食。年少時的我,正在長身體的年紀總有種吃不飽的感覺,特別是冬天的夜裏,每次晚自習後,經過學校旁邊的小吃店,看著爐子裏冒騰的陣陣熱氣,感覺肚子更餓了,無奈囊中羞澀,只有匆匆走過。
有時也會攢下壹點零花錢,放縱壹回自己,步入小吃店裏,找壹張桌子坐下,接受清湯面的誘惑。老板熟練地打湯、下面、添加調料,撈面、撒蔥花,很快壹碗熱騰騰的清湯面就端呈在面前。我喝壹口清湯,瞬間感覺渾身溫暖了起來……
雖然幾十年過去了,每次回鄉路過那家小吃店,總會想起寒夜裏,那壹碗碗熱氣騰騰的清湯面。
物以類聚,在尤溪縣城下街道,連著壹片開了十幾家的小吃店,幾乎家家都有提供清湯面這道美食。人的味蕾是有記憶的,很多人吃慣了那家的清湯面,壹般就不輕易更換了。日子壹久,老板就摸清了顧客的喜好,誰喜歡面軟壹些,誰要加糟菜,誰要配豬頭肉,壹清二楚。老板問聲今天吃什麽,只需回答跟昨日相同即可。不壹會兒,老板會壹件不落地送上來。
清湯面“當家花旦”絕對是名不虛傳的,可以說是尤溪人美食的記憶。許多外出的遊子,回到家鄉,立馬直奔下街道,點上壹碗熱氣騰騰的清湯面,那叫壹個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