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群體作為象牙塔頂尖的壹群人,尤其是海外博士,常常象征著智慧和博學,下面為妳解析在澳洲讀博是壹種什麽樣的體驗。
博士群體他們承擔著國家甚至人類創新和發展的重擔,是各國和各企業爭先搶奪的人才。另外,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有能力讀博士,日常生活中從事壹般工作的人接觸博士的機會也相對少壹些,從而博士往往自帶光環且自帶神秘感。海外留學的博士生群體在廣大的留學生中也是鳳毛麟角,海外留學博士真的如此高不可攀,如此神秘莫測麽?
熱愛和興趣是讀博主因
“永遠有讀不完的書和看不完的文獻”
在國內完成博士學業少則三四年,多則七八年,海外平均也要四年的時間,期間所需的決心、毅力和專註程度不可言說。是什麽吸引著博士生們在這條學術之路上走下去?有的人讀博是因為暫時逃避找工作,有些人是因為追求博士的學歷光環,但更多人讀博士是因為對科研工作的熱愛,出於對研究領域的興趣和想要接觸該領域最新科研動態和成果的欲望。
陳子斌和同為博士的妻子
博士的工作內容主要是探索前人未涉及的領域,這個屬性決定其學習方式的特殊性。如果說本科和研究生時期還有具體的課時和學業任務要完成,博士階段就要全憑自我鞭策和驅動。導師很少具體規定做什麽,最多在研究大方向上給予指導,大多數時間靠自己對課題的理解,從中發現缺陷和不足,提出新的想法,進行新的探索和改進。
博士的學習離不開閱讀大量的文獻,按照某博士導師的說法:“相關領域能找到的所有文獻都是要讀的,因為妳不知道哪壹句話就能引起創新的靈感。”因此,讀博士,可能意味著永遠有讀不完的書和看不完的文獻。若非真正出於對研究領域的熱愛,很難沈下心來搞學問、做研究,也很難忍受研究的清苦生活。所以,興趣和熱愛所學是在讀博道路上的最佳強心劑。
博士生活還意味著要經歷艱苦的工作條件。袁隆平教授曾說:“書本、電腦種不出水稻,不下田的學生他不培養。”通過袁教授的話語,可以看出很多科研成果來自實驗室、天空、海洋、農田、荒山野嶺、冰天雪地?有時科研不僅僅意味著閱讀大量文獻、學習已有的理論知識,走在科研實驗場所的壹線探索新的發現更加重要。
“在讀博這條路上,壹定要學會沈下心來,做壹些在別人看來可能很枯燥的事情。另外,想要愉快地走完讀博這壹條路,內在驅動力都應該是對於本學科的熱愛。”陳子斌告訴《留學》記者。
讀文獻 寫論文 做實驗 寫代碼
參加學術會議 當助教
本科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是以基礎學科學習為主,重點輸入理論知識,而博士階段研究領域愈發專業和狹窄,需要在充分研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發展。選擇的方向和未來的職業、發展都會息息相關,在選擇研究方向時應充分考慮個人的興趣,學科未來發展以及課題組導師在領域中的貢獻和權威程度。
有人說博士生涯的開始也相當於提前開啟了職業生涯。不僅僅因為博士在很多國家都有工資收入,更是因為博士生涯的履歷極其珍貴。博士的生活除了讀文獻、寫論文、做實驗、寫代碼外,有時也需要去參加學術交流峰會。課題組和導師在相關領域的高知名度以及權威性可能會接觸到更多的機會和資源。“參加這類峰會的人都是行業裏頂尖的學者專家,聽他們做研究報告,和他們探討學術問題意味著掌握研究領域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動態,對於開闊研究思路,尋找科研創新點的價值不言而喻。” 陳子斌告訴《留學》記者。
另外,參加學術峰會也是展示自己的好時機,通過精彩的學術演講可以充分展示個人風采和科研能力,如果能夠讓領域內的專家學者留下深刻印象,對於以後的發展也會大有裨益。
博士階段除了做自己研究領域的研究課題外,也有機會和導師壹起做項目,這些項目壹般情況下是和企業對接的應用項目,對於博士的應用科研能力有所幫助,也可以為課題組和博士生帶來經濟收益。但是有壹些項目和自身科研主題關聯不大,會相對分散做自己科研的時間和精力。這時,對於科研進度的把控,對於時間的合理分配和安排顯得尤為重要。
科研終歸只是i博士生活的壹部分,正在享受假期的陳子斌笑的很燦爛
除此之外,博士生通常還會承擔助教的工作。國外高校教職人員也比較緊張,在讀博士會幫助導師承擔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研討課課程。比較放心的導師甚至會把判作業、監考、閱卷、招生等工作都交給博士生做。這屬於在讀博士兼職的壹種,很多學生願意承擔這樣的工作,相比幫助導師整理文獻資料,代課相對輕松和有趣,不僅能夠掙取生活補助,而且是很珍貴的工作經驗,對於未來想要從事學校教職的博士生是很好的機會。
“中國學生在海外要想有所發展,
必須要比當地人的能力高出壹個等級”
“相比於其他國家的學生,中國學生在國外讀博要勤奮很多,”陳子斌如是說道,“首先是語言,因為不是第壹語言,閱讀和寫作需要花費更多地時間和精力。”像陳子斌這樣的博士,壹般從早上工作到晚上八九點,周末有時還要加班。
“另外,中國學生在海外要想有所發展,必須要比當地人的能力高出壹個等級。”以就業為例,如果中國學生和當地學生的能力在壹個水平上,那麽雇主壹般會選擇當地學生。只有當中國學生的能力明顯高於當地學生的時候,雇主才考慮招錄中國學生。壹方面是因為語言和當地人相比沒有優勢;另壹方面,對於大多數留學生來說,需要重新構建社會關系,積累社會資源。
大多數留學生清楚得知道自己的處境,工作量和壓力就在那裏,沒有強迫也沒有硬性規定,但是為了完成學業,實現目標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
博士學歷並不意味著廣闊的就業前景,很多博士畢業生也為工作而發愁。讀博士後,學的做的事情越來越專,就業面越來越窄,就業問題也是博士生普遍面臨的壓力之壹。提到這壹點陳子斌很有感觸:“就業問題國內和國外不同,國外不同國家之間也不同。”
“相比於國內的學歷崇拜,國外有些不同,高學歷在就業市場中不等同於高競爭力。”在國內,學歷被看作是很多工作的敲門磚,不少工作要求本科及以上學歷,學歷越高越有競爭力,在國外並不盡然。以澳洲為例,工作薪酬壹般按照學歷分為幾檔,博士的起薪相對高很多,壹份本科生可以勝任的工作,博士生去應聘,會被看作是超過工作勝任需求,企業為什麽要花費高薪去招錄博士生呢?
另外,不同國家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博士生的就業選擇壹般集中在高校、科研機構、高新企業的研發部門等。很多博士生畢業之後進入博士生站繼續從事科研工作,這壹類人群被稱為博士後。博士後不再是學位,而是壹種工作職稱。
國內近幾年高速發展,很多高新企業成立,因此有大量的研發人員缺口。然而在澳洲,以第三產業為主,高新技術企業少,對於科研人員的需求也少,並不利於博士生就業。相比於澳洲,美國和歐洲等國的情況會好壹些。
澳洲邂逅現任妻子
互相扶持讀讀博
海外生活久了,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思鄉就是其中之壹。陳子斌也承認,剛開始壹兩年尤其在臨近春節的時候比較難熬,想家的情緒比較嚴重。但是隨著和當地文化的融合以及認識越來越多的朋友,想家的感覺會好很多。發達的通訊技術,可以時常與父母親人視頻聊天,父母利用假期也會到國外旅遊,很大程度緩解了思鄉之情。
海外生活,困難和挫折每個人都會遇到,但是對於每個人來說都不盡相同。有的人因為語言障礙,有的人因為文化融入,還有的人因為學業壓力和就業壓力。但是陳子斌表示,只要有壹顆堅定的心,敢於面對挑戰的勇氣,任何困難都能夠被克服。
都說博士期間沒有抑郁過那壹定是讀了假博士。這句話不壹定權威,但是可以反映出博士期間的生活狀態。科研終歸是生活的壹部分,因為學習而徹底放棄生活的樂趣得不償失。多培養個人興趣,豐富業余生活能夠更好的適應博士期間的學業壓力。另外,如果機緣合適,找壹個願意陪伴妳,呵護妳的伴侶,在面對壓力時能夠更好的緩解壓力,提高生活質量。陳博士和妻子就是在留學期間相識,她也是澳洲的博士,他坦言,相同的學業背景,使兩人之間更加有話題,也能更好的理解彼此。在遇到瓶頸和困難時,是相互依靠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