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各民族端午節習俗

各民族端午節習俗

滿族過五月端五是為了忻福禳災,而且五月端五滿族還講究房檐上插艾蒿以防病,到郊外踏露水。據說用這天的露水洗臉、頭和服,可以避免生瘡癤、鬧眼病。

納西族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清晨,家家要吃糖棗糯米飯,喝雄黃酒。門前插白篙、三根葛蒲及兩根大麥穗。節日裏,集市上還擺設藥攤,出售各類名貴藥材。婦女們則繡織小香包、小錢包、布娃娃、扇套、筆套等手工藝品。

水族有吃素的習俗。據傳水族的遠祖從江西遷到貴州三都地區,在此開荒種地,創家立業。某壹年的秋後,遠祖的四個兒子來探望,遠祖上樓取肉款待他們時,不慎失足墜樓而身亡。自此以後,水族從端節的第壹天開始,只準吃素,直至端節結束後才能吃葷。

傣族粽包節,流行於今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部分地區。夏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日裏,未婚青年男女身著盛裝,在村邊樹下圍成壹圈唱情歌。然後,小夥子把粽包擲給自己所看中的姑娘,若姑娘也有意,就拾起粽包,雙雙到附近僻靜處談情說愛,至日落西天時才離去。

普米族轉山會,亦稱“繞巖洞”。流行於今雲南寧蒗彜族自治縣普米人居住區。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當地普米族群眾視獅子山為女神,且為最高保護神,認為她可主宰繁殖和生育,給人間以幸福與平安。

彜族都陽節,流行於四川省涼山彜族自治州雷波及金沙江沿岸等地。時間在農歷五月初五日。節日這天,家家戶戶門前都掛上菖蒲和艾葉,孩子們要用雄黃酒擦臉、青年男女還要包好粽子,帶上酒和培培肉,到風光秀麗的山間草坪,進行摔跤、跑馬、鬥牛、鬥羊、跳舞等娛樂活動。  

苗族龍船節,在貴州臺江、施洞、松桃等地居住的苗族,五月初五有過“龍船節”的風俗。

在端午節這壹天,苗家男女老幼,都穿上自己最心愛的節日盛裝,傾寨出動,湧向清水江邊。立時清水江築起了壹道五彩繽紛的人的長堤。

年輕的姑娘們,挽著高高的發髻,佩戴銀晃晃的頭飾、項圈、耳環、戒指,在陽光下耀眼奪目,像是長堤上開出的朵朵銀花。快活的人們吹起了蘆笙,唱起了悠揚的歌曲,跳起歡樂的踩鼓舞。笑聲、歌聲,壹直沖向藍天。

侗族浴蘭,貴州、湖南居住的侗族,在端午節前壹天,婦女要上山采集草藥,回家煮成香湯洗滌身體和頭發。‘洗完後,主婦走上竹樓,恭恭敬敬地包制粽把(粽子)。

包粽把時,禁忌成年男子上樓。到了節日這天,家家都在祖先的牌位前供上曹蒲酒,在祖婆的牌位上用粽把敬奉。婦女在小孩頭上纏上曹蒲葉,額頭上用雄黃酒畫“王”字。屋裏屋外,用小椒和葛蒲熬的水噴灑,還要做雄黃大蒜油澆灑在要吃的菜肴上。

沿河湖居住的侗族人有劃龍船、賽龍舟的習俗,在山區居住的則有上山挖草的風習。

彜族采藥賣藥,居住在小涼山地區的彜族有在端午節采藥賣藥的習俗。“佳節添茱萸,男女采藥忙”說的是端午節時,雨水下透,百草蔓生,大多數中草藥根深葉茂,進入成藥期。人們三五成群地肩扛藥鋤,身背藥筐,穿行於高山、深谷、河邊,嘗遍百草,專心采集。

水族賽馬,水族在端午節時要舉行賽馬活動。賽馬活動在專用的馬道上舉行。賽馬之前,各村都要推選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身著嶄新的長衫,頭戴氈帽,騎上披紅掛彩的馬沿馬道先走壹遍,稱為“開道”,表示吉利。

騎手們在比賽之前先表演騰空躍馬等高超的騎技,將賽場上的歡樂氣氛調節壹番方才開始比賽。水族傳統賽馬不是以速度快慢取勝,而是要比馬的耐力,比騎手精湛的騎藝。

布依族打格螺,?貴族的布依族在端午節時有的習俗。格螺壹般用青銅木制,也有用牛角制成。格螺的形狀頗似漏鬥,上圓下尖,上端圓形的盤頂厚2至4厘米不等,便於用鞭抽打旋轉。格螺大小不等,做工極為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