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榮華樓的相關歷史

榮華樓的相關歷史

民國25年(1936年),榮華茶樓門面前幢被改建為兩層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樓房,竣工後復業時恰好是其開業60周年誌慶。當時店門前已換壹副新的對聯。該聯是清代書法家吳道鏞親筆為榮華新樓落成開業而寫的,對聯曰:

榮業宏開歷六十年舊址重修,非壯麗堂瑛遼房供雅座;

華樓高聳喜三千客如雲畢至,在此勾留消遣……

(該對聯現已不存在,上述是原茶樓退休工人回憶的,因日久,對聯尾後的幾個字無法回憶齊全)

改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樓房時榮華茶樓的司理已是陳象臣,是獨資頂手經營的,因店史悠久,創業者是誰已無法考究。榮華茶樓改建後,店容裝飾,門面古色古香,設有餅櫃,壹邊經營本店生產的餅餌、糕點,壹邊銷售贊美公司的餅幹。廳堂設置較為高雅,樓層高,光線充足,空氣清新通爽,就座品茗,使人感覺舒適,所以招徠不少雅士、客商,如醫生、針織花紗商人及房地產經紀等。

二樓前廳騎樓向馬路處,全部滿洲窗裝置,窗前有壹小騎樓(小露臺),欄柵上栽有各種各樣的盆花。前廳兩邊和後樓大廳,全部卡位設置,中間擺設雲石臺面的方臺,比盛行的玻璃臺面更為高雅。壁掛名人字畫,以供茶客邊品茗談心,邊欣賞古董字畫。

樓下後座有壹通天天井,空氣流通,生意頗為暢旺。當時榮華茶樓,只做早、午茶市,抗戰勝利後才增開夜茶市。除供應傳統包點外,還有星期美點、中秋月餅等餅餌生產,食品新鮮質量上乘,當時顧客反映良好。

1956年2月,公私合營後變化較大。1960~1968年期間曾停止了二樓營業,作為西區商業局飲食服務管理部的辦公地,當時只有樓下經營茶飯市。“文化大革命”期間該店曾裝修改建過好幾次,使原有古色古香格調蕩然無存,改為隨時代性的裝飾。當時的榮華茶樓,四周墻壁潔白,壹樓大廳和二樓全部擺設大圓臺,方臺散座,不設卡位,使廳堂顯得更加寬敞、光亮、空氣流通。1978年恢復了傳統月餅生產,並創新推出“榮華富貴月”,頗受群眾歡迎。

1983年再次進行了調整廳堂布置,恢復夜茶,從晚上9時開始營業至深夜12時。經營上做到品種多樣,價錢便宜實惠,有各種燒賣和煲仔系列、生滾粥品、各式小炒等,並恢復了“問位點茶”,生意遂興旺。

1985年擴充二樓橫廳,將原來堆放雜物的空木樓改建為廳房(現牡丹廳),同時增開餅屋。

1993年榮華茶樓又再投資裝修,從原有兩層擴建至四層,設有廳房十余個,全面配備空調、卡拉OK。1994年1月23日,榮華茶樓重新開業,並更名為榮華酒樓。

80年代初,榮華酒樓的點心師傅方旋精心研制出榮華麻香酥。榮華麻香酥是粗料精制的品種,有甘香酥化的特點,從1983年起多次在廣州美食節獲獎。當時曾運用宣傳手法以“榮華”二字頂格公開登報為“榮華麻香酥”征聯,擴大宣傳面,凡入選頭名,獎給可供12人用本店筵席壹桌,故引起不少文人墨客的雅興,壹時珠玉紛投,傳為佳話,榮華之名,不脛而走。結果獲獎者叫何國賢,其對聯是:“榮譽麻香頤陸羽,華筵珍品醉劉伶”。該聯由現代已故書法家麥華三親筆書寫,懸掛在二樓大廳近門口圓拱兩邊,供茶客欣賞,可惜該聯因裝修調整店內布局被毀掉。1997年12月,在杭州舉行的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認定會上,“榮華麻香酥”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同時被大會指定為接待食品。榮華酒樓有“好姐魚頭煲”、“榮華金牌叉燒酥”、“榮華富貴雞”等多款在歷屆廣州美食節中獲獎的點心、菜式。

曾改名“向陽茶樓”。

而榮華樓,多數都系附近的街坊常去處,例如有D公公婆婆去那兒飲下午茶,聽聽粵劇等,在那也許能夠找回那失落的記憶,對我們年輕壹代人來說,榮華樓的歷史我們不曾知道及了解,也許因為它不夠大酒店高級,沒有那金碧輝煌的排場,但它確見證了西區的歷史的變遷,伴隨著好幾代人的***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