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讀卡夫卡的《審判》

讀卡夫卡的《審判》

說來慚愧,《審判》我是費了很大的力氣才讀完的。有次起床就開始讀,居然有點頭暈。不知是不是文字的緣故。

卡夫卡是現象級的存在,盡管生前與梵高壹樣籍籍無名,死後卻震撼了世界。梵高的成名要感謝弟弟提奧,卡夫卡要感謝好友勃洛德,因為好友沒有遵循他的遺囑把所有手稿付之壹炬,而是整理出版,這才讓世人見識了只有41歲生命卻震撼了文學史影響了無數作家的卡夫卡式作品。

卡夫卡有點像中國古代的謎壹樣的詩人李商隱,他的作品非常難以解讀,似乎從任何壹個角度都可以解讀,不同的人在不同時間閱讀給出的答案也可能截然相反。這就是真正文學作品的魅力吧。像《紅樓夢》年少時只看到純真的愛情,女孩子是水做的,嫁人後似乎是墮落的開始。中年時候看到的是歷史人性,也許等老年看到的就是命運的不可逃避吧。

看到"審判"這個詞難免想到基督教所說的"末日審判",總覺得有壹個反叛人物要出現,要反抗壹切不合理。最後是皆大歡喜,或者英雄式的悲劇。但這絕對不是卡夫卡。

卡夫卡的書總有壹點壓抑,沈悶,不緊不慢,似乎總是在放慢鏡頭,又帶著審慎的推理,像走迷宮,不到最後壹刻不知道結局。又像是在循環往復的山路中不斷探尋推進,非常考驗人的耐心。吃慣了快餐的現代人讀他的書非常不合胃口。只有在冰冷的冬季,受了某種刺激的時候,或者現在疫情期間,需要非常專註安靜費腦的東西讓妳安定下來的時候,他的書才是妳最好的選擇。

卡夫卡生前發表作品不多,或許他是真正只為自己寫作的人,所以他的書才充滿真誠的隱喻。沒有娛樂至死,沒有壹醉方休,有的是冷靜壓抑,清醒荒誕,引人沈思。

說到本書《審判》,看到書封上的文字"所有西方法律的論述,都不過是卡夫卡的註腳"。又看了文澤爾先生的《末法的溫床----卡夫卡<審判>譯後記》,結合導讀,更糾正了我的印象偏差, 這本書應該譯作《訴訟》更合適。

小說講壹個叫k的人在自己三十歲生日時候被捕,不過他並沒有失去人身自由,照樣可以上班,只是要定期接受審查。但他具體犯了什麽罪行無人告知。他自己尋求律師、畫家、神父而無果,在他31歲生日到來之前,壹把尖刀刺進了他的心臟。他死了,恥辱長久人世間。因為每個人都可能是那無辜的k 。

他死了, 壹個人受到無名的指控最後像壹條狗壹樣,壹句話沒有,在黑夜消失了蹤影。

K的死亡也像是基督的殉難。 他的尋求審判的原因壹無所獲,可以說稀裏糊塗被安排了罪名消失了。在他尋求無數的幫助未果之後,高高的法院還是存在每壹座閣樓之上。他無法觸及,他永遠無法走進那道門。不管是看門人騙了他也好,他糊弄了自己也好,在生命的最後他對整個的法律體系依然壹無所知,他知道了很多零星的碎片,但是依然等於盲人摸象。

受審判的人不止他壹人,但似乎只有他壹定要弄清楚自己為什麽會受到審判。很多人經歷多年訴訟已經身心疲憊,甘於像傀儡壹般被擺弄了。比如那個谷物商,從意氣風發尋求律師幫助,積極解脫,到奴顏卑膝,完全忘記自己為什麽會被這些人控制。

關於法院的描述也超出常人的理解,法院混雜在民居之中,空氣汙濁,打開窗是煤煙汙染的空氣。門窗緊鎖,長廊形狀詭異,人們好像無時不是處在不自覺地互相監督之中。不知道這是不是壹種象征,象征人們的生活已經處處與法律息息相關,根本無法分辨彼此,人就是法律,法律也是人。比如那些法官與律師的關系,法終究是人的法律,是人的法終究有缺陷。"壹個人的定罪,往往出乎意料地取決於隨便哪個人偶爾講過的壹句話。"這句話放到現在似乎也沒有過時。

"對同壹件事情的正確理解和錯誤理解並不是完全互相排斥的"。這句話震撼了我,就跟菲次傑拉爾德所說的壹樣震撼,“同時持有全然相反的兩種觀念,還能正常行事,是第壹流智慧的標誌。”

讀完這本書我不知道是否應該繼續相信羅曼羅蘭那句箴言“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或許能夠幫我們做到這壹點的只有“第壹流的智慧”。

卡夫卡說,壹本書要像壹把利斧,劈開我們冰封的內心。這說明文字要有壹種銳利的鋒芒,思想的光輝。當馬爾克斯第壹次讀到《變形記》時驚呼原來小說可以這樣寫。這種奇藝的寫法可以稱得上壹次文學地震,真正符合壹戰後人們迷茫悲觀孤獨的心態。

卡夫卡說他的理想生活是,帶著紙筆和壹盞燈待在壹個寬敞的、閉門杜戶的地窖最裏面的壹間裏。飯由人送來、放在離我這間最遠的、地窖的第壹道門後。穿著睡衣、穿過地窖所有的房間去取飯將是我唯壹的散步。

鼴鼠式的生活,悲觀厭世,除了寫作,他找不到更好的安慰靈魂的方法。

卡夫卡出生在壹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高大冷酷,是他壹輩子要反抗的權威。他膽小懦弱,不能在正常社交範圍表達自己。紙筆是他唯壹的武器。他患有肺結核,在那個時代這是不治之癥。就像普魯斯特在痛苦中感受愛情,體驗生活中幽微的情感。卡夫卡也在靈與肉的考驗中體會生存的荒誕與無奈。

也許他說得對,人類最害怕的就是空虛無聊,所以會設定各種目標,給付各種意義去填補生命巨大的空白。人類不敢面對真實存在的巨大空白。尤其現在的人類,經歷著科技的異化,已經舍不得(沒有能力)讓大腦徹底放松壹分鐘。哪怕是等紅綠燈的幾十秒也要看壹眼微信朋友圈刷刷抖音,甚至看壹眼手機上的鐘點也沒有時間去欣賞街邊的樹木,天上的白雲。蘇東坡說江山風月本無主,閑者便是主人。只有充分沈浸在當下體驗,深切覺知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才算是活過,而不僅僅是生存。

盡管世界讓人感到如此痛苦,可是卡夫卡還是拿起了紙筆為自己建了壹座燈塔,至少寫作是他唯壹的安慰。他說"我不是對文學感興趣,而是我本身就由文學構成。我不可能是別的什麽"。可見,任何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救贖方式。它可能是寫字、畫畫、手工創作、針織、木匠、園藝、美食不壹而足,無論它在世人眼裏如何輕微、不值得,我們自己都不應該放棄。因為那是我們靈魂的安放地,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是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的。

卡夫卡的書大約除了《變形記》別的都晦澀難懂,這可能是翻譯的問題,因為卡夫卡雖然出生在捷克,但是說的是德語。德語和法語都是邏輯比較嚴密的語言,所以不是精通德語,同時中文內功深厚的人是很難翻譯好他的作品的,至少難以得其精髓。

盡管已經閱讀過《變形記》,可能因為已經被所有人講過了所以沒有那麽強烈的震撼了,但有時也經常想如果人真的異化了會怎麽樣呢?墻上的斑點原來是壹只蒼蠅,如果身邊的人忽然變成自己討厭或者害怕的動物,妳真的還會對他付出人類的情感嗎?是不是愛與外形種群有極大關系?愛沒有完全的無條件?如果是變成自己喜歡的動物又是另外壹個故事了。也許妳會在它身上看到自己的前世今生。因為人類的情感是第壹位的,沒有情感只有理智,人壹個行為也無法執行。

卡夫卡被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表現主義的開拓者。他最大的貢獻是描繪了人類在現代社會中的被異化和孤獨的情感。我想他的偉大就是因為他鉆進了每個人的靈魂深處,並且用文字的顯微鏡放大給我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