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又稱月餅、豐收餅、團圓餅,是中國漢族傳統美食之壹。月餅最初是用來祭拜月神的祭品。
祭月是中國非常古老的習俗,它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崇拜活動。中秋節吃月餅賞月是中國北方和南方不可缺少的習俗。月餅象征著幸福的團圓。人們把它們當作節日食品,用它們來拜月和送給親朋好友。
作為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餅有著悠久的歷史。
“月餅”壹詞最早出現在南宋詩人吳的《梁璐夢》中。月餅與當地的飲食習俗相結合,形成了廣式、晉式、京式、蘇式、潮式和滇式等風格,深受全國人民的喜愛。
文化習俗
月餅是中國非常古老的習俗。月餅是古代中秋節祭拜月神的供品,也是中秋節的時令食品。
在古代,每個中秋節晚上都要祭月。擺好大香案,擺放月餅、水果等祭品。在月亮下,將月亮雕像放在月亮的方向,紅燭高燃。全家輪流拜月,然後家庭主婦切團圓月餅。
作為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餅有著悠久的歷史。“月餅”壹詞最早見於南宋吳的《夢錄》。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日滿,月餅又甜又香”。
月餅-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的飲食習俗。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以壹句詩贊美月餅:“小餅如嚼月,有酥有餡”,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宋代的月餅已經用酥油和糖填滿了。在明朝,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變得更加普遍。
明沈邦《萬部雜記》載:“尋常百姓家的家具是壹種月餅,大小不壹,名曰月餅。”八月,宮中賞海棠和玉簪花。從正月初壹開始,就有賣月餅的了,到了15日,家家戶戶都提供月餅和瓜果。如果有剩余的月餅,應將其收集在幹燥涼爽的地方,並在年底分開使用,這就是所謂的團圓餅。
元明以後,中秋節吃月餅和贈送月餅的習俗日益流行,月餅具有“團圓”的象征意義。
從清朝到現代,月餅在質量和品種上都有了新的進步。不同的原料、制作方法和形狀使月餅更加豐富多彩,形成了京味、蘇味和粵味等各具特色的品種。
月餅不僅是獨特的節日食品,也是壹年四季都有的精美糕點,深受人們的喜愛。月餅壹詞最早見於南宋詩人吳的《夢》,當時月餅還只是壹種小吃。後來,人們逐漸將賞月與月餅聯系在壹起,象征著家庭團聚和寄托思念。
同時,月餅也是中秋節期間朋友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那時的月餅是菱形的,與菊花餅、梅子餅和五仁餅並存,而且“隨時供應,想叫就叫,不要錯過顧客”。由此可見,這個時候的月餅不僅僅是在中秋節吃。
至於月餅壹詞的來源,無從考證。但北宋著名學者蘇東坡留下了“小餅如嚼月,酥中有飽”的詩句,這可能是月餅名稱的由來和做法的依據。
從明朝開始就有很多關於月餅的記載。此時,月餅是圓形的,只有在中秋節才能吃,這是明代流行的中秋節的主要祭品。《帝都風光略》雲:“八月十五日,祭月之時,果糕圓。”
月光位於月亮上,如果您崇拜月亮,您將燃燒月光紙並撤回供品,分散的家庭將通過它。月餅結果,親戚反哺,餅徑二尺。月餅象征著團圓,從明朝開始就應該有文字記錄。
如果我們看看明代有關月餅和中秋節民俗的資料,我們應該可以看到月餅團圓的歷史軌跡:
中秋節後,全家人圍坐在壹起吃月餅和水果(月亮的祭品)。因為月餅也是圓形的,家人共享,所以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聚的寓意。在廣東的壹些地方,拜月有中秋節的習俗,主要是為婦女和兒童。有句俗話叫男不滿月,女不祭竈。
在中秋節期間,江南的民俗也多種多樣。除了吃月餅,南京人壹定要吃舞龍金陵名菜桂花鴨。除了吃月餅,四川省的人們還在中秋節吃糍粑、殺鴨子、吃芝麻餅和蜂蜜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