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根烤鴨脖沒啃完,就看到了三鮮豆皮的攤位。壹口壹米多寬的大鍋,師傅先倒壹點兒油把鍋刷光,然後舀壹舀略稀的漿汁倒在鍋心,三晃兩晃就成了壹張圓形的薄皮。再倒入打好的雞蛋液,用鏟子攤勻,加熱成形,翻個兒,非常麻利。旁邊蒸鍋中壹盤盤蒸好的糯米,取出壹方盤,慢慢推放在薄皮中間,壓實。早已炒熟的肉丁香菇等,放在盆裏,盛上幾勺厚厚地攤在糯米上,壓實並將四邊多出的薄皮翻折過來,包成方形。這時,只見老板壹個漂亮的抖鍋,金黃敞亮的方塊便出現在眼前。撒壹點蔥花、芝麻,壹手執鏟,壹手執盤,快速切成二十個小塊,兩塊壹份,分分鐘便賣光了。
老板說,三鮮豆皮是武漢人“過早”的主要食品之壹,也是武漢民間的傳統小吃。做之前,先要將豬肉切成塊,加足清水和鹽、醬油、硝水、黃酒、味精,用大火燒熟,撈出晾幹,再把它們同冬菇、玉蘭片都分別切成小丁炒熟制成肉餡。要將糯米洗凈,用清水浸泡七八個小時,瀝幹蒸熟,加鹽、溫水炒到散而不粘並有鹹味時起鍋加蓋保溫。用來做豆皮漿汁的原料,是綠豆與大米,先將綠豆磨碎,用水浸泡四五小時,去皮洗凈,再將大米淘凈,也用水浸泡六七小時,然後將磨碎的綠豆與大米按1:2的比例混和磨成稀漿。豆皮的“豆”必須是脫殼綠豆;豆皮的“皮”必須是精制米漿;豆皮的餡,必須是湘產糯米;豆皮的三鮮必須是鮮肉、鮮菇和鮮筍;豆皮的形,必須是方而薄;豆皮的色,必須是金而黃;豆皮的味,必須是香而醉。據說,這個小吃還奪得過中國飲食行業的最高榮譽“金鼎獎”。
終於買到了,咬壹口,果然外脆內軟、鹹香濃郁。豆皮略有嚼勁,肉筍菇與糯米融合到壹起,餡心鮮香,油而不膩。接下來的幾天,又打卡幾個網紅店鋪,各家三鮮豆皮的餡料略有不同,但香鮮美味各有特色,每壹次都讓人回味無窮。
後來在周邊幾個城市,每壹次在餐館的菜單上看到三鮮豆皮,都立刻點上壹份,但端上來的都是類似米粉、面條的食物,看來三鮮豆皮真的只是武漢才有的美味。
有天心血來潮,自己在家蒸了糯米,炒了肉丁筍丁香菇丁,做了縮小版的三鮮豆皮,雖是用料簡陋,但多少吃出些許武漢味道,上餐桌後竟也壹掃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