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妳是壹枚吃貨,又想體驗壹下穿越到某個朝代享受當代美食,那清朝末年或許可以算壹個還不錯的選擇。晚清時代的中國很悲催,被迫睜眼看世界也已經十幾年,西風東漸下,中國人餐桌上的習俗也不如大家想象中那麽“傳統”,不信我們來看看清末的王侯將相們都吃點什麽好的。
清末的主流的傳統宴席並不包含“點餐”,而是完全按照宴席種類,提供約定俗成的固定菜式;現在大家習以為常的點菜,也是在光緒宣統年間慢慢才流行起來。
當時中國餐桌上最大的陋習還是滿族統治者帶來的“看席”——除了正常菜肴外,豪門宴請還單設壹桌菜用來吃飯時觀看。當時壹些參加過豪門盛宴的外國旅行者描述到,壹場盛宴中會有近100道菜是用來觀賞,之後就直接丟棄。
民間富戶傳統的宴席由燒烤席(又名“滿漢大席”,民間最高規格酒席,包含燕窩、魚翅以及各類燒烤肉食,主菜為燒全豬)、燕菜席(即燕窩席,主菜為大碗燕窩,可鹹可甜,之後上魚翅)、魚翅席、魚唇、海參、蟶幹、三絲等級別依次而降的套席組成,之後各地又增加了全羊、全鱔、豚蹄這類有地方特色的酒席。
至於不同宴席上究竟吃什麽菜肴,最好的考據參考資料要算是大量當時盛行的諷刺小說(又稱譴責小說),這類小說把當時達官貴人的奢靡之風描寫得色香味具全,甚至保留了細致的酒食餐飲記錄……比如著名的如《官場現形記》中就有不少宴請例子,描繪最細致的是賣官老手“三荷包”在膠州任職時為了迎接撫宴大人擺的壹餐。為了照顧膠州總督(洋人)的喜好,他和壹個留過洋的翻譯(官至知縣)壹起擬了壹份“中西並重”的菜單:
“清牛湯、炙鰣魚、冰蠶阿、丁灣羊肉、漢巴德(估計是漢堡)、牛排、凍豬腳、橙子冰忌廉(橙子冰激淩)、澳洲翠鳥雞、龜仔蘆筍、生菜英腿、加利蛋飯(應該是咖喱蛋飯)、白浪布丁、濱格、豬古辣冰忌廉(巧克力冰激淩)、葡萄幹、香蕉、咖啡。另外幾樣酒是:勃蘭地(估計就是白蘭地)、魏司格(估計就是威士忌)、紅酒、巴德(估計就是波特)、香檳,外帶甜水、鹹水(兩種口味的薄荷汽水)……(三荷包)又愁撫憲大人是忌牛的,第壹道湯可以改作燕菜鴿蛋湯(燕菜席的常見頭盤),這樣燕菜是我們這邊的頂貴重的菜,而且合了撫憲大人的意思,免得頭壹樣上來主人就不吃,叫外國人瞧著不好。那翻譯連說:‘改得好……索性牛排改做豬排’……”
所以有時間的話,給自己倒杯香檳,來盤肥鴨吧。太平年代壹餐佳肴,遠勝昔日落難帝王筵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