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散文讀後感

散文讀後感

散文讀後感(集合15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散文吧?散文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寫散文,多數時候都離不開事件。什麽樣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散文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散文讀後感1

 在看王小波生平簡介的視頻中,說實話,我的腦海裏從未閃現過這樣壹個人的名字,我不了解他的事跡,更不知他的性格特征,亦不知他對自己所處的那個時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什麽樣的。

 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崇高》,他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用犀利的語言揭露了那個時代社會現象中種種醜陋的壹面。真的和魯迅有壹拼,別人不敢說的話,他都毫無保留地用筆來代替他想說的話。記得《關於崇高》篇中,壹位知青為了能把沖到泛濫的河水中的國家電線桿給撈上來,而丟了自己的性命,此後,便賦予他英雄烈士的稱號,他在書中說道:“難道壹個人的命還沒有壹根木電線桿值錢嗎?”這壹句話赤裸裸地擺在讀者的面前,讓我不得不為之震撼,處於那個知識青年上下鄉的時期,人們稍稍說錯壹句話,都可能會被視為反動,而他甘願冒著那樣的危險,也要把自己心裏最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這樣才會覺得痛快,即便自己改變不了什麽。

 他說崇高是要看什麽事情而定的,壹個人的生命就這樣結束了,卻是為了壹根撈不上來的電線桿,值得嗎?我覺得在他的眼裏,所謂的崇高不是為了那些無價值的事物而犧牲自己的生命,而是要看自己有沒有妳那種能力,如果沒有,何必為了那種虛無縹緲的東西白白浪費自己的生命呢?我敬佩他那種不滿於現實卻又敢於和現實辯解的精神,他不同於凡人,就是滿足壹下自己的虛榮心,而是以自己的原則處理事情,他說了平常人不敢說的話,做了平常人不敢做的事,不是他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而是世界每個角落的人們想要用恭維來充實自己的生活,而他的話語正是在喚醒人們生活在那種虛無縹緲狀態下的心靈。

散文讀後感2

 《匆匆》壹文,是朱自清先生有關時間的膾炙人口的壹篇散文。他用細膩的筆觸,生動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他對時光流失的無奈和惋惜,也教育大家要珍惜時間,尊重時間,奮發向上,做壹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文中: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大家的日子為何壹去不復返呢?

 “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眼睛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去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利利的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在見,這算又溜走了1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裏閃過了。”“在默默裏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壹滴水在大海裏,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裏,沒聲音,也沒影子。”等語句,道出了朱自清先生珍惜時間和生命,惋惜時間流逝的心聲。

 時間正如朱自清先生寫的那樣,在大家不經意間就悄悄的溜走了!上課時腦子走神、寫作業時發呆、做事有時往後拖、吃飯時為了看電視故意磨蹭時間。凡此種種,都能證明,時間被壹分壹秒的浪費掉了!所以,大家要把時間合理運用,把每壹秒都用在對自己有益的地方,只有如此,大家才能做到,“今日事,今日畢”,才能把每壹天都過的有意義,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獲得壹個有壹個成功!

 盛年不再來,1日難再晨。準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以後,我要在平時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好好珍惜每壹分每壹秒。認真聽課,按時完成作業,多念書,多寫作,時刻與時間賽跑,壹塊奔向美好的將來。

散文讀後感3

 初讀此書,也只是在老師的推薦下,無聊的時候隨意翻翻,卻從不仔細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到後來,才發現自己是真的慢慢讀了進去,那壹幅幅林海音小時候童玩的畫面,無壹不浮現在腦海中。

 這本書主要講了作者小時候的生活:逛天橋、跳用竹筆管穿的跳繩、踢用彩紙做羽毛的毽子……都透露著濃濃的鄉愁氣息。在林海音的筆下,童年是故鄉的春夏秋冬,述說著壹點壹滴;童年是孩子們在做遊戲,蕩漾著銀鈴般的笑聲;童年是壹所所校園,如同歲月的素箋般記錄著往事……虎坊橋、天橋上當記、我的童玩、在胡同裏長大、家住書坊邊……壹篇篇作者飽蘸著濃墨寫下的文章,向我們展示了許多古老而自然的畫卷。

 相比之下,我們的生活似乎更加寬裕。可是,現在的孩子都奔波於各種興趣班之中,失去了“童玩”這壹概念。文章裏的人物常常到集市上買賣東西,孩子們也經常聚在壹起玩耍,盡情在大自然中活動。沐浴在陽光下的人們,個個臉上笑靨如花。但是現在,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整天待在家裏,不去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生活從去集市做買賣、玩遊戲切換成了上淘寶、做作業。這是物質上的富裕,卻是精神上的狹窄和貧瘠。

 我有時會聽媽媽講她小時候的故事:夏日的晚上,孩子們就著房子的燈光嬉戲打鬧,老人們邊聊天邊笑,天上有無數顆繁星,好壹幅和諧的場面!可是,我們壹放學就被家長禁錮在書房裏,只能透過小窗戶看壹角天空。這時,我們是多受拘束啊!和過去那些吃不飽穿不暖的孩子相比,妳不覺得現在的孩子在遭受另外壹種貧乏嗎?

 合上書,我望了望隔著玻璃看到的天空,心裏多麽想穿越時空,來到90年前,享受藍天,享受自然。

散文讀後感4

 冰心大家都很熟悉,《小橘燈》就是她寫的'。我最喜歡的莫過於冰心的散文。清新柔美,就像冰心這兩個字。

 冰心的散文,剛開始我喜歡的就是“父親的‘野孩子’”,其中寫的,有幾分性格就像我壹樣,寫的很親切。但我最喜歡的就是“壹日的春光”。‘這四棵海棠在懷馨堂前,北邊的那兩棵較大,高出堂檐約五六尺。花後是響晴蔚藍的天,淡淡的半圓的月,遙俯樹梢。這四棵樹上,有千千萬萬玲瓏嬌艷的花朵,亂烘烘的在繁枝上擠著開…… ’這段話很美,我仿佛身在其境,就在晚上,月亮淡淡的亮著,雖然沒有聞到海棠花的香,卻在朦朧的月色中,看到了海棠的香味。

 櫻花贊也很美,其中壹段話:‘這時我忽然看到,山路的兩旁,簇擁著雨後盛開的幾百樹幾千樹的櫻花!這櫻花,壹堆堆,壹層層,好像雲海似地,在朝陽下緋紅萬頃,溢彩流光。當曲折的山路被這無邊的花雲遮蓋了的時候,我們就像坐在十壹只首尾相接的輕舟之中,淩駕著駘蕩的東風,兩舷濺起嘩嘩的花浪,迅捷地向著初升的太陽前進!’粉紅色、淡白色的花海,以文字的形態呈現在我的眼前,風吹來,掀起陣陣花浪,香氣淡然飄入鼻中。文字間,是淡淡的味道,從書中壹直蔓延到心底。

 冰心的散文,就像是生病的壹副良藥,讓人得到心靈的安慰。建議大家也讀壹讀。

散文讀後感5

 我想,我應該不可能成為席慕容這麽有才華的人,可是我覺得可以細細品讀她的每壹個文字,那也仿佛是接受了壹次心靈的洗禮。

 席慕容她,雖然早已經不是個小孩,但,卻有著壹顆比孩子還要純真的心,仿佛她的世界,總比咱們的有趣。她用她的心去看整個世界,生活中時刻留壹份真誠,把她在眼睛裏所見到的事物,用書香去描繪出來,讓咱們所有讀者與她壹起品味這個其實非常可愛的世界。她描寫的那些充滿至善至美的平凡瑣事,總能拔動人們的心弦,讓妳壹同去發現世界中美好的壹面。

 我最喜歡她的《朋友》,並不是沖著什麽華美語言。這位飄悠在紙墨香之間的“朋友”,不必有華麗麗的外表,它卻是最真實的,無意的表露了作者,席慕容的純真與甜美。

 ——“壹開始,因為小娜殺價太低,傷了他的心,所以扭頭就走開了,不再搭理咱們這三個遊客了……”只是壹個簡單的開頭,卻已經讓我想微微的壹笑。如果我不翻封面,我就壹定會認為這篇作文,是個有心的孩子寫的。雖然簡單平凡,但不枯燥,反而讓人有種想快壹點讀完,可又想細細回味的糾結卻又快樂的感覺。

 讓妳的思維隨著她小夜曲般的涓涓細流,娓娓道來,去回憶、去品味那些歲月裏捉摸不透的幸福和生活中的真善美,或者,這正是席慕容,從來沒有想去刻意做些什麽努力的心願所在吧。

散文讀後感6

 張曉風這個名字從來就沒有聽過,於是忍不住的想去看看他寫的文章,沒有想到,會給我這麽大的感觸,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這《我在》了。

 這是壹篇散文,講述了作者的壹些想法。“我在。”本來就是壹個簡單但蘊含了深層含義的話語,能夠讀到的有萬萬千千,而作者表達的就是“我在”那堅定的靈魂。有壹些事、壹些人、壹些物,被作者透過簡潔有力的語言直達我們內心。比如點名,壹個小小的、我幾乎每壹天都在做的事就能夠有震撼人心的哲理。僅僅是回答壹句“我在”也能為內心增添壹陣狂風暴雨。不得不感嘆著作者的思緒了。而在群山環繞間,山水交錯處,如果妳有滿腔的熱情想傾訴,那何不大喊壹聲“我在”呢?“‘我在’和‘某某到此壹遊’不壹樣,後者張狂,而說‘我在’的仍是個清晨去上學的孩子,高高興興的回答長者的問題。”作者想說的就是這樣壹種感情吧,清清脆脆的聲音就如明明朗朗的心,為我在那裏開心,如果要問為什麽開心的話,也許作者也答不出來吧。還有哪怕是犯了什麽滔天的大錯,在人們尋找妳時,還是要說聲“我在”。如當上帝尋找墮落的亞當時,作者仍會堅定的站出來。“上帝啊,俯察我,我在那裏。”更是透露出無比的真誠。“我在”,如果在對手面前說出這句話,想必也是無比自信而堅強的。我在就是表示我,就在那裏,不論妳看得到或看不到,我就在那裏。和那裏的人、情感在壹齊,我也許很渺小、也許很強大、也許很重要、也許

 我只是萬千沙粒中的最小的壹粒,但又有什麽關系呢?我在,就在那裏。

 樹在。山在。大地在。歲月在。我在。妳,也在。

散文讀後感7

 放暑假了,我和媽媽頂著火辣辣的太陽,去博庫書城買書。我在書店裏精挑細選,買回來了壹大堆我喜歡的書,這本《林清玄散文》就是我愛看的書。

 當我接過這本黃色封面的,不起眼的書時,覺得應該不怎麽好看,隨便翻幾篇就可以了,但是當我翻到第壹頁時,就被裏面的故事所牢牢吸引住了。

 第壹頁自序《還好,掉下來的不是西瓜》中的小朋友,既可愛又很有想象力,還悟出了大道理:萬事萬物各有其道,有它的優點和奧義,這個世界才會如此多嬌而美好,人生也是這樣,從不同處去觀看智慧,才能認識更多元的價值;每個人都是不同的,獨立的個體,應該得到最合適他的教育,培植和尊重。

 第壹章是《從巴西來的烏龜》告訴我們,所有的事物沒了生命,那還有什麽價值。《枯萎的桃花心木》要我們知道,做事情不愛依賴別人,不然就辦不成大事。《軟枝楊桃》說;看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內心。《快樂的思想》講的是每個人都用快樂的眼光看世界。

 其中,我最喜歡的壹段是:在被造謠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知之明。在被誤解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覺之道。在被毀謗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愛之方。在被打擊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愈之法。那是因為我深深地相信:生命的壹切成長,都需要時間。

 林清玄伯伯寫的作品,有好笑的,生動的,感人的,每壹個故事,都包含了壹個大道理。《林清玄散文》使我百看不厭,我要多次去品味它,當然,我希望妳們也喜歡上這本《林清玄散文》。

散文讀後感8

 也許很多人不知汪曾祺,也許侑很多人認為中國現代難見散文大家。這是壹種誤讀,更是壹種謬論。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時偶在市集中買的,記得還是盜版書。當時對汪先生所知甚少(應式教育的後果),只知汪先生就應算得尙是壹茖著名作家。

 閑暇之余,開始是以壹種慵懶的情緒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壹讀之下竟不能放下。關於誠信的名言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壹位經歷抗戰、解放戰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述說生活小事,而在傾聽之中,這種生活小事似乎更是壹種無形中的人文和歷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了以前的西南聯大教授們的風采,我們讀了當時人們對於政治、文化的評判,我們如同讀壹位歷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了中國文人不屈的傲骨,看了中國學者在艱苦的環境中對思想與學術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壹種充滿人文色彩的筆調,向我們講述著以前的往事,向我們傳來種種可供學習的精神與思想。下雨天的心情說說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讀歷史,更如同在向眾多先賢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學習為人處世!

 讀了汪老的書,堅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實中國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們只是缺乏學習和認知的機會。讀了此書再說中國無散文大家,也許會是壹種笑話!

 汪曾祺之書,不讀後悔,讀了不遺憾!

散文讀後感9

 今天,老師帶著我們品讀了《懷念母親》壹文,學完課文,我感悟良多。

 我也有壹個深愛著我的母親,生活中,我總是覺得媽媽對我要求過於嚴格,什麽都要管,管我寫作業、管我吃飯、管我看電視、管我穿什麽衣服、管我幾點睡覺……我也不知道媽媽哪來的旺盛精力,每天不但要忙工作上的事情,還要時刻關心我的學習生活,媽媽的管束常常讓我有些喘不過氣來,總想著有壹天能擺脫媽媽的束縛,那就太好了,終於,壹個周末,媽媽告訴我,單位派她出差,她要離開家幾天,壹聽這消息,我樂得差點蹦了起來,終於盼來了我渴望已久的自由!媽媽剛走,我就打開了電腦瘋狂地玩了壹個上午,吃過午飯我又跑出去跟朋友玩了壹個下午,等到傍晚才回家,可壹回到家,我才感覺到少了媽媽的家,有些冷冰冰的,安靜得讓人有些煩燥,心裏有些空落落的,少了媽媽的監督,做什麽事,都提不勁來,腦子裏總是不斷地回憶媽媽出差前對我說的話:“別忘了寫作業,不要總玩遊戲對眼睛不好,晚上睡覺蓋好被子,壹定要按時吃飯……”壹想到媽媽的叮囑,我的眼淚開始不聽話地往下掉,媽媽不在身邊,我感覺自己像壹個沒有靈魂的人,直到媽媽回來,我的心情才開始好起來。媽媽出差的這段日子,讓我體會到了沒有母親的日子是多麽的難受。

 課文主要講了季羨林爺爺懷念她兩位母親的事。季爺爺六歲就離開了自己的母親,跟母親生活的時間並不長,他原本想著大學畢業後,就奉養母親,彌補多年來對母親的虧欠,可母親卻去世了,這讓他很懊悔。後來,他又到國外留學,異國他鄉,他不僅懷念母親,更思念著自己深愛的祖國母親。文章中,季爺爺對自己母親的思念,讓我感同身受。

 我懂季爺爺懷念母親的心情,是季爺爺教會了我要好好珍惜母愛!

散文讀後感10

 近日讀到汪曾祺先生的壹篇寫景散文《昆明的雨》,大概是感興趣於他所描寫的也是我正身處其中的城市吧,所以就多讀了幾遍。

 文章以壹幅“右上角畫了壹片倒掛著的濃綠的仙人掌,末端開出壹朵金黃色的花;左下畫了幾朵青頭菌和牛肝菌。”的畫開篇,視角新穎,不落俗套,以素樸的寥寥數筆便清晰地勾畫出了昆明雨季的形象:明亮、豐滿、濃綠,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使人氣悶。接著作者寫昆明雨季中的菌子、楊梅、緬桂花,其中寫到“最多,也最便宜的牛肝菌”,提到“格調比牛肝菌高”的青頭菌,介紹到“菌中之王”雞樅“中吃不中看”的幹巴菌和“中看不中吃”雞油菌。昆明的楊梅很大,有壹個乒乓球那樣大,顏色黑紅黑紅的,叫做“火炭梅”。壹點都不酸!昆明的緬桂是大樹!作者不直接寫雨,看似與雨無關,實是與此作襯托,將昆明的雨季立體、現實地展示在讀者面前,我也能從字裏行間讀出作者作為壹個外鄉人在發現昆明雨季特點時滿心的驚奇、欣喜與自豪。篇末作者引用典故,直抒胸臆,深化了意境。“蓮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壹寸深。濁酒壹杯天過午,木香花濕雨沈沈。”

 壹整篇看下來,自己只感到賞心悅目,但也有些感慨。即使壹些老昆明人的生活習俗,如“於門頭掛仙人掌壹片以辟邪”,在當今這個日新月異、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被逐漸淘汰,但例如蓮花池、“香得像蘭花”的緬桂花等自然景觀還是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如果妳願意讓妳的節奏慢下來,如果妳有壹顆善於發現美的心,妳會發現身邊的現實世界很美,而不是經過別人的提醒,哪怕是名家的提醒,自己就是自己的精神導師!不要讓自己忙碌的腳步,遮住了雙眼,更不要荒蕪了自己的內心!

散文讀後感11

 讀了壹個月的《張曉風散文》我發現她的文章很有韻味,可以讓人思考許久。她寫的散文還讓人讀了後會感到十分的溫柔,讓人明白的事很多,它不會有驚心動魄的描述,卻在娓娓到來中讓人感到溫暖,還在溫暖中有壹種韻味。

 有壹篇作文《高山何所有》也是張曉文寫的散文,這篇文章她沒有用太多的語言來表示這壹片孩子們可憐,而是用了壹個感人的故事來表示出對山區孩子們的同情心。

 這個故事沒有什麽離奇的故事,而寫的故事有壹種勾人魂的魅力。這是壹個真實而又悲劇的故事,她寫了幾個山區的孩子長大了做了很多的努力,也做了很多的好事,可是他們還是被人瞧不起,人家都討厭他們這些‘鄉巴佬’。後來他們到了他們發過誓的高山上面,他們本想把錢賺夠了來報答他們的家園,可他們做了那麽多的努力,工作還是沒有找到,他們到了大山上感覺自己是多麽的渺小和無助呀!可他們又有什麽辦法呢?這個故事不像大多數的故事壹樣有壹個圓滿而又美好的結局。

 啊!為什麽山區的孩子就不能有好的環境嗎?每壹個讀過這篇文章的人都會這麽想,而這篇文章的‘嚼勁’也十分的足,總讓人對這個文章愛不釋手,這就是張曉風寫的文章的特點,總是可以讓作者回味無窮。

 張曉風這個作家寫的作品中還絕對隱藏了壹個對人生的哲理。可是總是藏的很深,找出來不容易,耐人尋味,這也是她的作品的壹個特點。

 張曉風的散文就像勾人魂魄的人壹樣勾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去不斷思考,去發掘!

散文讀後感12

 下午,我獨自壹人正看著《張曉風散文集》當看到《愁鄉石》時,我不經打了壹個寒顫,過後讓我覺得余音繞梁,韻味無窮。

 張曉風,女,現年71歲,1941年出生於浙江金華江蘇銅山人,八歲隨母親壹起赴中國臺灣。1967年,曾往鵝庫瑪系沖繩島極北端之海灘壹遊,去國十八年,雖望鄉亦情怯矣。於是完成了這篇《愁鄉石》。

 這篇愁鄉石不僅表達了作者的強烈思想之情,還寫出了了作者的強烈強烈愛國之心。

 作者的《愁鄉石》使我聯想到了余光中的《鄉愁》兩文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離大陸只是壹水之隔,可謂是京口瓜洲壹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無論是愁鄉石還是郵票、海峽都抒發了作者內心深處的思想。

 那些島上的人很幸福的過著他們的日子,他們在歷史上從來不曾輝煌過,所以他們不必痛心,他們沒有驕傲過所以無需悲哀。他們那樣坦然地說著日本話,給小孩子起日本名字,在國民學校旗桿上豎著別人的太陽旗,他們那樣坦然地頂著東西、唱著歌,走在美國人為他們鋪的柏油路上。

 這段是文中的原句,使我感慨萬千,作者有得是多麽憤慨,多麽激昂啊,也同時說明了當時作者心中的蒼涼與無奈。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多麽樸實而又真誠的心願卻在作者心中埋藏了整整18年……

散文讀後感13

 前幾天,我讀了《季羨林散文精選》中“爽朗的笑聲”這篇文章,文章主要講了作者認識壹位老幹部,並對他懷有敬佩之心。作者願意對他談自己的思想。他爽朗的笑聲給作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可是壹場“暴風驟雨”般的運動使他們都不會笑了。有壹天作者在醫院遇見了正在看病的老幹部,雖然作者很擔心他,但不敢打招呼。直到有壹天,烏雲逐漸散去,陽光普照,爽朗的笑聲又回到了他們身邊。

 在我的生活中也有類似的經歷。

 我的童年裏大部分都是充滿笑容的:考試得壹百分時,我會開心的笑;受到表揚時,我會害羞的笑;和好朋友壹起玩耍時,我會無拘無束的笑。直到有壹天我看到壹本名叫《萬物簡史》的書,裏面提到宇宙和生命,讓我想起了先後去世的爺爺和姥爺,他們生前都很愛我,我也很愛他們,可是我再也見不到他們了,壹想到這裏,我很傷心。於是我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我想如果人活著還要死去,那麽活著還有什麽用?宇宙是不是無限大的?無限是什麽概念?時間是不是永遠存在的?在那段時間裏我幾乎每天臉上都沒有壹點笑容。尤其是想到爸爸媽媽以後也會死去,我會再也見不到他們了,我就特別傷心,每到這時候,爸爸媽媽就會耐心地開導我。

 慢慢地,我明白了:我們要珍惜時間,要珍惜和家人在壹起的時光,在有限的生命裏做有意義的事情。只要有愛,壹個人永遠不會死,TA會壹直活在我們的心裏。笑容也回到了我的身邊。

散文讀後感14

 放暑假前,老師要求我們在假期裏要讀壹本好書,並寫壹遍讀後感。放假後我和爸爸來到書店,選了很久,終於壹本《白星星》深深的吸引了我。

 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小男孩卡卡生前被各種作業和學習班霸占著,他拼命地提高學習成績,只是希望爸爸能夠為他舉辦生日聚會,並允許他把壹塊工藝品“詩意草坪”送給同桌麗麗。不料,疲憊不堪的卡卡在聚會中不慎被火燒死。死後的卡卡遇見了神秘小女孩,並且得到了可以幫助人們消除各種煩惱的白星星。死後的卡卡也借助了白星星的魔力,終於說出對爸爸占用綠色草坪這種行為的怨恨。

 卡卡的爸爸每天讓卡卡作作業和上實習班,他的作業堆的像山壹樣多,壹點也不自由,他不能像小鳥壹樣快樂,每天都忙忙碌碌、昏昏沈沈的,非常疲憊,在生日聚會中,因為卡卡太疲憊了,把壹根蠟燭碰倒了,不慎被火燒死了。

 這個教訓是深刻的,妳看,我們現在很多小學生都是這樣,家長布很多作業,壹到雙休日,還帶著我們補習這個,補習那個,壹點屬於自己的時間也沒有,讀了《白星星》壹書,他告訴我們不能再做下壹個卡卡,家長們要多給我們壹點自由的時間和空間,學習的時候就學習,該玩的時候就玩。

 希望爸爸媽媽也看看這本書,從中汲取教訓,讓我們快樂的成長!

散文讀後感15

 他是壹位樂觀,愛好生活的美食家,作家——汪曾祺。他將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對美食的經驗全都傾註在了筆尖上,寫在了我讀過的這本書上。

 在他的家鄉,高郵,承載了他對美食的最初看法。在我讀完“端午的鴨蛋”的那段後,想著那蛋殼泛著淡青色;入口如嚼石灰;蛋白柔嫩,蛋黃如朱砂般的鴨蛋,我拿著書就讓我媽媽買壹些高郵的鴨蛋。當我嘗了幾口後,果真如此!後來幾天,我學著汪曾祺去探索美食的世界。慢慢的,我便總結出了壹些經驗:在吃完小龍蝦後要把指頭上的油嗦掉,或者是吃大棒骨的時候壹定要把骨髓吸出來。就算看似可笑,但我也深深地體會到了美食的趣味。

 整本書中,我最喜歡的篇章還是“跑報警”,這壹段寫的是他在上學時躲避日軍轟炸的場景。文中說到,跑報警的時候,人們都是往水渠裏跑,但是汪曾祺卻每次都往松林裏跑,因為那裏有買松子的。雖然面臨著日軍殘忍的轟炸,但是汪曾祺卻能閑逸地磕著松子,去樂觀的面對。雖說幽默,但這絕對是常人少有的。

 汪曾祺時常在文章中把美食與家鄉連接到壹起。在《鹹菜慈姑湯》中,從小時候厭惡慈姑,到因為久違了家鄉的感覺而開始對慈姑有了感情,這些事情其實都說出了汪曾祺思鄉的心情。

 這位幽默,樂觀的老作家用樸實無華的語句去征服了我們的心,但那些句子又仿佛充滿了色彩,流光四溢。這些色彩,便是他對生活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