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江南水城,壹個由青瓦粉墻,小橋流水構成的小鎮。
步入烏鎮,第壹眼,就被它的美折服。它不是江南女子回眸壹笑的嬌弱之美,而是讓妳琢磨不透的神秘古老之美。街依著河,河依著街,街上布滿了光滑明亮的青石。在依河的房屋上還有綠藤彎彎曲曲的,街上的叫賣聲絡繹不絕。雖有街,但船夫仍忙在水面上於小鎮間穿梭。
烏鎮是壹個水鄉。河,大街小巷處處皆有。也許,正是這些水,增加了烏鎮的靈氣,令人不禁想起了威尼斯,但兩者截然不同。烏鎮,給妳的永遠是古老,是神秘的回味無窮,讓妳每走壹步,都能感受到歷史的凝重。而威尼斯呢?不妨說它是壹種靜謐之美吧!夜來臨時,街上就僅僅只剩下燈光,船,船夫,還有從風中傳來的花草的清香。
染坊,似乎是江南的壹種標誌。大大小小的染缸,壹張張墨藍的染布被高高掛起。還有專門印花的染坊,用模子印出壹朵朵美麗的花紋來。江南女子的心靈手巧,便由此而體現。
曾經富貴壹時的金家,房屋分明堂和暗道。明堂便是主人休息或接待客人所用的,而暗道只是壹條暗暗的小道罷了,丫鬟就從這兒行走,端茶倒水的。還有百床館,羅列了各種各樣的床,有壹床壹室的,還有壹床多室的,無不體現著江南烏鎮曾經的榮華。
夜,來了。家家戶戶亮起了燈籠,那紅紅的燈籠,掛滿了整條街。這時候,烏鎮才真正熱鬧起來,燈火通明。各種各樣的稀奇玩意兒都出來了。特產的糕餅、手工制作的幸運草手鏈、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裝、柔軟的絲綢、精美的胭脂盒……應有盡有。這時,皮影戲就會開始了,人們都爭先恐後地去觀看。古色古香的建築,熱情的人們,江南獨有的詩意,讓這個夜,更加美麗。
“烏鎮蓬舟細柳邊,灰磚青瓦綠苔前。”烏鎮,它的美與神韻,幾乎是我們無法用語言來述說的。
這座古鎮,沒有塵世的喧囂,只有淡泊和寧靜,這裏的壹切似乎都被染布的熏香所陶冶了,染成了壹幅平靜而典雅的水墨畫,人們在這裏平和而質樸地生活著。
水墨江南,若說江南是女子,那麽烏鎮應是小家碧玉型的吧!古屋、細雨、烏篷船……這烏鎮壹切的壹切都將永遠歸為回憶。
烏鎮,很美……
描寫烏鎮的作文2今年暑假,爸爸媽媽帶我來到水鄉烏鎮遊玩。烏鎮是中國四大水鄉之壹,它位於桐鄉市北部,距離桐鄉市政府所在地梧桐鎮13千米左右,地處湖州、嘉興、蘇州三市交界之處。
下了車,導遊帶著我們壹起遊覽烏鎮。烏鎮裏分別有兩個景區,壹個是東柵,壹個是西柵。
來到繁華的東柵區,走在青石板路上,看著壹個個古老的房屋,仿佛來到以前的水鄉之鎮。天上下起蒙蒙的細雨,讓這壹切看起來更夢幻。壹些穿著旗袍的姑娘,打著花花綠綠的傘從我身旁走過,她們就像是給這美麗的江南風景又添了濃墨重彩的壹筆。我不禁贊嘆道:“望極模糊古樹林,灣灣溪港似難尋。”
走著走著,忽然壹排排清古建築吸引了我。我隨著擁擠的人群擠進了明清壹條街。這裏有茅盾筆下的林家鋪子。烏鎮是茅盾的家鄉,人們在烏鎮給茅盾建了壹個房子,按照他以前住過的每壹個房間模仿建了壹個,以供遊客觀賞。
不知不覺中,我慢慢地走到了壹個染布坊的門前,我進去看以前的古代人是用什麽染布的,怎樣染布的。壹進去,我看到許多青花布被掛在壹根根竹竿上,風輕輕地吹,把壹塊塊布吹得嗖嗖的響。
沿著石板鋪成的小路向南繞過財神灣,我們來到了明清壹條街的南側。這裏有極具江南水鄉風韻的小橋、流水、人家,所有美景盡收眼底。河上,小橋林立,遙相呼應;河裏,水上人家的房屋的倒影清晰可見。河邊,橋上的遊客們都流連忘返……
聽爸爸說,烏鎮不但是水鄉之鎮,還是文明之鎮呢!歷史上,烏鎮的文化教育事業就十分興盛……聽著爸爸的介紹,我們又遊覽了晉代謝靈運的別墅遺址等等……
時間過得可真快,壹轉眼夕陽西下,我們懷著依依不舍的心情離開了烏鎮。這次來遊玩,雖然只有短暫的壹天時間,但我卻在這古鎮中獲得了許多豐富的知識,也欣賞了美麗的風景。小小的壹個水鄉,在古代,那些有名的詩人走過這裏後,也都留下壹句句充滿風情的詩句。
我相信,美麗的水鄉——烏鎮啊,妳以後必將以嶄新的姿態迎接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再見了,烏鎮,明天的妳壹定更加輝煌。
描寫烏鎮的作文3江南水鄉,是個令人癡迷的地方,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
壹、枕水人家
烏鎮的東柵,有許多店鋪,其中不乏以店為家的店主。每當清晨第壹縷光射向大地時,他們已穿戴整齊;於是,全店人合力地逐壹拆去厚重的門板,然後開始壹天的營生。板窗此時也被打開了,用壹根木頭撐著通風。這沾染著時間塵埃的壹塊塊深棕色的木板,也成為了此間壹道獨特的風景。
烏鎮東柵的建築很有特點。由於住房多為木質,遇火即燃,所以,為了防止火勢蔓延,每壹百零八戶間便有壹個小型港口似的空格,兩面築以防火用的馬頭墻和石牌坊。鎮上還有專門的消防隊壹壹水龍會。有趣的是,在東柵,每座橋都十分狹窄,欄桿又十分低。先民們想必是習慣了,但遊人皆小心翼翼,唯恐落入水中。
西柵與東柵又有所不同。西柵有許多民宿。推窗而望,繁華而美麗的烏鎮夜色盡在眼前。河風吹來,暑熱盡消( ),甚至有絲絲寒意。西柵的橋不窄,卻是很高。遊人經過時,不約而同地被河風刮得縮了縮脖子。也許,這就是"高處不勝寒"吧!
二、吃在烏鎮
晚飯的.時間眨眼就到了。壹家人圍坐在飯店的圓桌旁。
春天的馬蘭頭、螺螄正應市,各來壹盤。姑嫂餅是當地特產,適宜作飯後甜點。鴨腿、紅燒羊肉是葷菜。菌菇豆腐湯聽起來不錯,那麽再來壹碗。待菜盡飯罄之時,大人便打發小孩再去采購水果與小吃。不多時,壹人端著臭豆腐,壹人提著青梅與烏梅,搖搖晃晃地來了。壹家人吃著東西,拉著家常,其樂無窮......
而烏鎮的美食,遠不止這些。外酥裏嫩的蘿蔔絲餅,又甜又辣的老姜糖,五味俱全的豆腐幹,醬香濃郁的豆醬,還有絞絞糖,幹菜餅、烏米飯、鴨脖......烏鎮,儼然壹個吃貨的天堂!
三、水鄉的出行
烏鎮是地道的水鄉,自然要有船。這兒有兩種船,壹種是大船,兩篙兩櫓推進。壹種是小船,船工搖著櫓,讓小船搖搖晃晃地前進,晃出水鄉的優美畫卷。而步行時卻更有意思,腳踏著尚存夕陽余溫的石板道,手提星星燈,緩緩前行,有壹種古樸的感覺。
我終於明白:烏鎮的有名,是因為現在人們渴求壹種舒適、安逸、慢節奏的生活。城市
生活節奏太快,人們早已身心俱疲了。
是時候放慢腳步,休息壹下了......
描寫烏鎮的作文4我的外公家住烏鎮,幾乎每次假期我都會過去探望他老人家,所以說,那地方我便是再熟悉不過了。他的家在烏鎮十分普遍,白墻黑瓦,窗紙雕花。屋外有個大院子,院中央孤零零地矗立著壹棵老桂樹,便是再普通不過的江南景致了。
夏日的傍晚,我們總會在那棵桂樹下乘涼。大人們在談笑品茶,聊著家常,而我從不安分,總是會順著梯子爬到那棵雖歪扭粗糙卻又結實的枝丫上坐著,目光越過院墻,看著那河流上滿載遊人的烏篷船,望著遠處
那燈火已點上的酒樓,似又回到了舊時,文人騷客們品茗吟詩的時候。滑下樹,卻照樣是那個院子,那些人。壹道院墻,似乎隔開了時空,隔去了浮華。大人們總有說不完的話,那小紫砂壺裏都不知道加了多少次水了,他們卻依舊聊的不可開交。我逗弄著外公家那只斷了尾巴的大黃狗,眺望著遠處,看著最後壹縷陽光被黑夜吞下,閃爍的星星也爬上了夜幕,耳畔中是知了有壹聲沒壹聲的吵鬧,是屋內畫眉鳥輕柔的呢喃,更是那撩人的吳儂軟語。夏夜裏,盡是我所熟悉的平和與寧靜。
每至秋季,老桂樹就會按時的開花,開出壹朵朵與它老舊枝幹截然不同的嬌嫩花朵,滿樹金黃。桂花開,十裏香。這時的天氣已不再炎熱,陽光正如點點墨色,透過墻上的雕花,斑駁的照射在院內。院外,依舊遊人如織,那黑白色塊仿佛就要和著陽光流淌出來。我有時會在屋外那狹窄的弄堂裏遊蕩,回家時來到院門前,看著那沈重的木門咬著光亮的黃銅門環,透過半掩的大門,只見外婆端著架子在桂樹下“依依呀呀”的吊著嗓子,熟悉的戲腔,不變的調子,風韻依舊,仿佛回到了她打著油紙傘在江南煙雨中翹首的那段年輕時光。外公也坐在老舊太師椅上認真的聽,壹手端著茶杯,壹手執著破蒲扇,瞇著雙眼,陶醉其中。壹曲了了,外公的呼吸也漸漸沈緩,漸入夢鄉。僅剩壹院余音,壹院茶香。
繞著桂樹漫步,雙手手輕撫桂樹,側耳傾聽,那棵桂樹仿佛在訴說著留念,輕吟著往事,既熟悉,卻又感陌生。
憶江南,言烏鎮,對他人而言,它們是烏篷船,是畫舫,是油紙傘,是繡花鞋,是水調歌頭,是戲子悲嘆,是依依楊柳,是涓涓細流,是桃花面,是丹鳳眼,是浮生三嘆,是壹簾幽夢。而於我,僅是壹棵老桂樹,它那飽經風霜的背影,就像外公外婆那蒼老堅定的面孔,銘於我心。即使再過多年,烏鎮依舊,人依舊,就如那百年仍在的桂樹,仍會是我心中最美、最溫暖的壹道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