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鴨蛋,方法壹般有這麽三類:
用鹽水、黃泥和五香雞蛋腌制。各種腌制方法要麽放在玻璃罐裏,要麽放在陶瓷容器裏。
但是,妳去了馬踏湖才知道,還有另外壹種金鴨蛋,是在沒有容器的小泥坑裏自然保存的。千萬不要小看這個金鴨蛋。它曾經是皇家貢品。
“自古以來,馬踏湖就有成群的鵝鴨,金燦燦的鴨蛋久負盛名。
馬踏湖金鴨蛋的特點:
鵝、鴨壹般以湖中的蛤蜊為食,所產鴨蛋質量好,色澤風味獨特。
腌制蒸熟後,可以看到蛋黃和蛋青的交界處有黃油環,好像是用金線擰出來的。其味美,蛋油而不膩,肉沙不嗆喉,故名金線鴨蛋。“在山東的旅遊資料中,有這樣壹個大體壹致的宣傳內容。
金鴨蛋是淄博的傳統地方特產,產於桓臺縣起鳳鎮。素有“北方之南、魚米之鄉”美譽的馬踏湖就位於棲鳳鎮。
我記得五年前去淄博旅遊。過了幾天,真的覺得無處可去,就找酒店的主人咨詢。他四十多歲,看上去憨厚。
“淄博有什麽好地方可以去?”
那時候我們已經逛完了周村古街,品嘗了著名的“周村燒餅”,還去了聊齋花園,體驗了蒲松齡筆下的鬼界。店家聽說後,無奈地說:“其實我們本地人不喜歡去那些地方。
可以去馬踏湖,去齊國古城。齊國古城博物館是齊國都城遺址,可以見證春秋戰國時期齊王爭霸的歷史。除此之外,大概也只有馬踏湖可以算是最有山東味道的農村老地方了。"
不管店主是不是在騙人,反正他已經壹針見血了。我喜歡這個推薦,尤其是我對馬踏湖更感興趣。
於是,我匆匆出城,向北行了30多公裏,便到了桓臺縣起鳳鎮。鎮頭有壹座古老的石橋,橋下停著10多艘小農木船。
河邊還有壹個小石亭,裏面供奉著古代的人物,讓人覺得棲鳳鎮應該歷史悠久。但這裏沒有收費站和景點,完全看不到馬踏湖的影子,只有壹條小河蜿蜒流過。
“這是景區的入口。妳不允許開車進入馬塔湖。妳只能乘船。單程票價50元,船程40多分鐘。”
收了費的老人把門票錢揣在懷裏,給我們安排了壹個船夫。收費劃船的都是60多歲的人。估計他們是收費的,代表鎮委管理。
原來這50塊錢不僅包括景點門票,還包括送我們進去的船費,價格也不便宜。
船沿著這條藍色的河向北流,江面還算寬闊。河兩岸的柳條垂在水下,河岸上寬敞的農家院隨時可見。因為院子裏沒有圍欄,各家的情況壹目了然。
那時候秋收剛過,院子裏堆著的麥稈和橘子像壹張金色的席子,閃著黃色,壹個挨著壹個,偶爾有曬糧的農民在忙碌。
這些場景像鏡子壹樣倒映在江面上,形成壹幅意境豐富、上下對稱、悠然自得的立體畫面。船夫搖著木槳,船吱吱作響,我們仿佛漂浮在壹個寧靜美麗的世外桃源。
這位65歲的船夫面色紅潤,心地善良,頭腦簡單。他壹邊劃船,壹邊說起了馬踏湖的由來。春秋戰國時期,淄博是齊國的首都,因為齊桓公有馬戲臺,建立了桓臺縣,馬踏湖地區是戰略要地。
經過齊桓公多年的東征西討,各地大部分被征服,齊國的勢力越來越強大。於是約定在此地(又稱惠城)與候國結盟。
大家都知道桓公想當霸主的野心,又怕自己掉進陷阱被俘虜,於是率領大軍湧向他。
這裏因為重兵列陣,許多馬匹踐踏其上,成了窪地,雨後積水成湖,故名“馬踏湖”,又稱惠城湖。
網上看,“桓臺縣地勢南高北低,由西南向東北傾斜,略呈微波狀。馬踏湖位於太乙山北麓,山前洪水沖積平原重疊凹地呈槽狀,形成天然濕地。”看來這個故事中對馬踏湖的描述還是歷歷在目的。
途中,船停在了壹個海灘上。河灘上只有壹戶人家,土坯平房,前面有壹排遮陽棚,遮陽棚邊上就是波光粼粼的水面。
鴨子在岸上成群結隊,有的在水裏抓魚蝦;有的在岸邊漂浮,拍打著翅膀,呼喊著;其他人大著肚子在我們腳下晃來晃去。
仔細看看這些鴨子。它們體型輕,胸部小,後軀豐滿,有褐色羽毛和黑色條紋。屬於與祖先相似的雀羽型,故俗稱“麻鴨”。
據說它們覓食能力很強,適合生活在河流、池塘、葦田、平原。有白色和黑色羽毛的鴨子都是它的變種。
我們船夫應該很熟悉這家的主人。船壹靠岸,他們就坐在涼棚下的小啊木桌旁喝茶。茶杯是上世紀80年代的瓷杯,外面用紅色寫著“毛主席萬歲”,很眼熟。
船夫壹邊喝茶,壹邊和朋友聊天,我們轉身走進屋裏,屋裏擠滿了人。“哦,屋裏賣鴨蛋!”因為靠近門的墻上掛滿了壹筐筐鴨蛋。
這戶人家的女主人,看起來不到60歲,坐在後墻上,腳邊是壹排黑洞洞的地窖。她伸出手摸了摸地窖。
壹個用黑泥包裹的鴨蛋被放進壹個四周有提手的小紙箱裏,壹個箱子正好裝了50個鴨蛋。付完錢,遊客們擡起蛋盒,都笑著擠出了房間。
原來金鴨蛋可以在屋外用麻鴨蛋腌制。熟化時不需要玻璃瓶、陶罐、塑料桶,只需要地下的小磚窖。
長這麽大還是第壹次見到這麽原始自然的腌制雞蛋的方法。
那些鴨蛋是在地窖裏厚厚的黑沙泥裏擠的。不知道是從外面運回來的沙和泥放進地窖,還是地窖的底部和屋外的河底直接相連。
感覺那些鴨蛋躺在糊狀的河泥裏,睡得很舒服。他們可以完全呼吸到大自然的氣息和靈性。
“沙泥配老式大鹽,20天就能泡好。這樣腌制的鴨蛋放久了也不會變質。清朝時,乾隆皇帝看中了這裏的金鴨蛋,欽點為皇家貢品。”
我們也抱著最喜歡的“寶貝”走出家門,看到主人在院子裏自豪地向遊客介紹金鴨蛋的特點。
河岸陽光明媚,柳條飄飄,水波蕩漾,鴨子呱呱叫。壹男壹女,兩個10歲的小孩在墻角西側釣魚,壹左壹右,忙得不亦樂乎。
隨著魚竿的升降,壹條活潑的小魚被拉出了水面。在孩子們把上鉤的魚扔進絲袋之前,幾只鴨子突然跳了進來,抓起魚吞了下去。
兩個孩子很可能是這個家庭的孫子或外孫。多麽輕松的暑假啊!
這是瑪塔湖畔的農夫生活,似乎和古代傳說中的場景沒有太大區別。“古時候桓臺泉水眾多,河流交錯。水邊的人們養了更多的鴨子。河內出產很多螺絲釘和魚蝦。鴨子吃了,就下了壹層層蛋黃和紫紅色的蛋。切之,如金線纏繞,其味異常。如果腌制近壹個月,刀熟了,黃油就會順著邊緣流出這個鴨蛋,也就是俗稱的鴨蛋絲。”
據說,古稱小海的馬踏湖,因物產豐富,自古繁盛,形成了早出晚歸的市場。每天天不亮,商販和漁民已經聚集起來,少數攤位正在打著燈籠交易。就在黎明前,交易達到高峰。這種獨特的早市被稱為“露水集”。
買了鴨蛋後,我們的船繼續向湖區深處漂去,途中蘆葦叢生,船旁碧波蕩漾。過江上幾座矮橋時,我們趕緊低下頭,生怕撞到橋頂。事實上,這只是壹個心態問題。
不壹會兒,視野開闊了,馬踏湖到了。我們面前和周圍到處都是荷花圃,遠處是廣闊的湖泊和蘆葦場。
“蘆葦阻水無路,壹分錢壹分貨比別家村”,小船漂浮在滿是荷花的世界裏。遊泳其間,感覺神清氣爽,暖意融融。船夫給我們講了晏殊和呂忠廉在馬踏湖邊談六國時政得失的故事。
當時呂忠廉已經預見到秦國將會氣象萬千,稱霸天下。秦滅齊後,善於解釋宏大非凡謀略的齊國隱士不甘心,投河自盡。這些故事讓人心酸,也讓人想起齊王故土的繁華。
我們的船在荷葉間盤旋,綠色的湖水漫過,直抵下方。於是,我情不自禁地摘下壹片帶著露珠的大荷葉,蓋在頭上,旅途的疲憊和烈日的烈炎頓時煙消雲散。馬踏湖濕地古樸幽靜,真的很難看到山東還保存著這麽古樸的景色。
湖區水源由五河、符曉、東西朱龍、興化河等多條河流組成。五河,古稱黑水、烏龍水,冬季寒冷不凍,因紫水流動,含黑色泥沙而得名。
不知道這是不是沙泥腌金鴨蛋又黑又油的原因。然而,這裏的湖不是黑色的,而是清澈的湖水、荷葉田、玉蓮亭臺、魚蝦。
遠處蘆葦茂盛,鳥兒在天水之間飛翔,昆蟲在湖邊的草地上歌唱。如果是夕陽西下,漁舟唱晚荷花,嚴陣驚寒,那將是壹幅水天壹色的迷人畫卷。雖然我們在中午前參觀了,但我們感到滿意。
時間在這裏過得很慢,所以我覺得不能用小時來計算,而應該用湖面上蓮影的位移來衡量。
時間在馬踏湖裏漫長而寧靜,就像魚、蝦、鳥、蜻蜓畫出的漣漪,壹點壹點逝去;時間在馬踏湖是奇妙的,像碧波上的香蕾紅萼壹樣五彩繽紛。
時間在馬踏湖充滿遐想。它像遠處密織的蘆花,搖曳搖曳,抖出夢想,抖落時光。如果世界上有凈土和聖地,馬踏湖就是其中之壹。
“清風吹拂綠柳,碧水映白蓮,彩魚戲舟,人在畫卷世界中遨遊。”是對這個北國江南最好的解釋。
中午,我們去了湖邊的壹家農家魚店,品嘗了當地的特色小吃,比如“辣椒黑魚片”、“白樸黃鱔湯”、“糖花藕”。尤其是“糖拌花藕”讓人納悶。
蓮藕,我們壹般切片焯水涼拌,或者有炒蓮藕片。沒想到當地人居然吃生藕片。這道菜不需要任何烹飪技巧。新鮮蓮藕洗凈,切片,裝盤,撒上白糖和姜絲。
我以為生藕片會澀澀的,難以下咽,會有壹種說不出的澱粉味,卻沒想到會這麽好吃。
切好的蓮藕片九孔,質地細膩圓潤,渾如白玉,香梨般香脆;那些粘稠的藕液,能拉出壹排排白絲,上面全是汙漬;食物令人垂涎三尺,我頓悟了。
這是我有生以來第壹次這樣吃蓮藕。店家說:“白蓮藕也是馬踏湖的壹絕,也是招待客人的首選。
湖上的人是最好的客人。在過去,當客人來的時候,強壯的家夥會跳進湖裏。_新鮮的蓮藕用荷葉包好,再用新手帕包好,用拳敲開殼,撒上適量的糖和姜絲,用勺子挖著吃生蓮藕,直到剩下壹個幹凈的空殼。"
看來我們剛才吃飯的方式還不是最原始的。
店名是老萬垂釣,位於湖邊。餐廳環境優雅,周圍是蚊帳壹樣的屏風,不是玻璃墻,通風,明亮,防蚊蟲。如果在這裏品嘗蓮花茶,曬曬太陽,打打撲克,那就更美了。
東邊不遠處,有壹座誇張的拱形木橋,橋上連著壹排曲折的木棧道,棧道下是壹個荷花池。不用說,水下的蓮藕上掛著壹片片白色的蓮藕。
據說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時,就吃過這裏的白蓮藕,可見其名氣。除此之外,炒蓮、炒薄荷葉也以天然、香脆著稱。
漁店本身也是壹個建在湖邊的小農家樂,用高粱和桔桿搭成的圍欄走廊上爬滿了綠色的藤蔓。陽光穿過圍欄走廊,投下斑駁的光影。
院子裏種著時令蔬果,壹筐筐紅辣椒曬著太陽。辣椒筐很大,屬於直徑壹米多寬的大柳條筐,院子壹角開滿了艷麗的花朵。在城市裏呆得太久,離鄉下的生活越來越遠。這裏的壹切都讓人覺得終於找到了久違的田園氣息。
遊回淄博已經五年了,有幾個地方我還是很後悔:
第壹,我買的金鴨蛋太少了,才1.5元。為什麽我只帶回了兩小盒100的雞蛋?
泥坑腌鴨蛋,太原開始!在東北,鹹蛋放在壇子裏,很幹凈,但是失去了土的原味。據我山東的朋友說,我小時候他們家腌鴨蛋就是這樣的,超級綠色環保。所以,每次吃東北大粥,家裏人都會說:“要是有那個金燦燦的鴨蛋該多好啊!”現在,壹種“鴨蛋七日速成法”在城市流行。
方法是將洗凈的鴨蛋浸泡在白酒碗中,用鹽沫滾壹下,然後用保鮮膜壹層層包好,放入大塑料盒或玻璃容器中,放入冰箱冷藏。7天後就可以快速食用了。在這裏,先不說這種腌制方式的優劣,比起金絲鴨蛋的品質,肯定不如它們呼吸不到泥土的原汁原味,所以自然缺少接地氣。
對了,按照7天速成法,在用保鮮膜包鴨蛋之前,滾壹層五香,五香鴨蛋就出來了。如果裹上壹層黃泥,就是本文開頭說的黃泥腌制法。
第二,我沒有買壹些蘆葦畫。馬踏湖的蘆葦編織工藝品很有特色。蘆葦經切割、燙漂、漿糊、潤濕、裱糊。整幅畫80%是天然蘆葦的自然色差,20%左右是熨燙碳化而成,堪稱“綠色藝術畫”。
第三,由於事先準備不足,沒有去馬踏湖周邊的古跡觀光。據說有18人群。比如東坡閣,為蘇東坡登上詩詞辦公室。
相傳蘇東坡在密州(今諸城)做刺史時,遊覽了馬踏湖,贊不絕口,於是寫了壹首詩《橫湖絕居》
貪看崔蓋紅妝,不覺壹夜湖邊霜。但是這只貓身上披著錦緞,這匹馬被教會了寫秋光。為了紀念這位傑出的詩人,後人從詩中取詞,將馬踏湖改名為“秋瑾湖”。
此外,五仙寺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顏姝、呂仲廉,漢代的元谷、諸葛亮,宋代的蘇東坡而建的。五仙寺北側有徐野書店、漁洋軒舊址、冰山遺址。
這些紀念碑都有壹些和大家想的不壹樣的獲獎故事。
“金湖的水色比湘湖好,野雞尾湯不如玉。以謝江南之民史,酪蛋白猶似運河。”這是清代刑部尚書王漁洋的《馬踏湖風光》。他小時候在這裏避難學習。
第四,沒在棲鳳鎮待壹晚。其實我最想留下來的是河左岸的農家院和去馬踏湖路上右岸新建的四面高墻圍起來的獨棟樓院。
壹是體驗山東農村的生活,二是觀察右岸那些新磚房的設計和結構。左岸的房子沒有院墻,屬於完全開放式的老泥木房子,看起來古樸自然。
另壹方面,右岸的民居是現代風格的小樓,三層結構,院墻上有紅漆鐵門,鬥門精致,講究雕花凸檐,有壹個老宅子弟弟的影子。
因為四周都是高墻,看不到院子是怎麽布局的。從遠處看,它們像是建在農村邊上的鄉村別墅,豪華氣派,應該屬於有錢人的“小洋樓”。
這樣的建築肯定不會燒木頭和碳,會有煙火的土竈。後來只能委托壹個本地朋友拍照發,過了壹把眼癮。
河岸左右兩邊的房子差別很大。從財富和家庭實力來看,明顯是風水嶺,壹邊是土木風格,壹邊是磚結構。壹方面簡單自然,壹方面時尚現代,中間的河就是分界線。
當然,也可以說這是現代化進程向農村延伸的壹個典型縮影。
有時候我會想,自從城市被人類發明以來,能看到原始農村民居,感受田園氣息的地方越來越少了。
同時,隨著現代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發展,遊戲景點逐漸被商業化侵蝕,使得那些名山大川的特色和鄉村土壤中的田園韻味逐漸缺失。
包括上面提到的“鴨蛋七天快速腌制法”,以及近年來不法商家為了讓蛋黃變紅而在雞飼料中添加蘇丹紅的做法,不也是商業化沖擊人們生活的壹種表現嗎?
所以,保留壹些原本的東西作為人類文明進程的見證和記憶,可能比過分追求物質上的奢華和商業利益更有意義。
它們是銘記過去的證據,也是喚起人們關註和保護文化遺產的靈感。
這些年來,壹想到沙泥和小地窖自然保存的金鴨蛋,我就想到馬踏湖附近的小村莊和它的原始習俗。
如果10年後,這裏的原生態仍然沒有被商業化的光環所籠罩,那麽馬踏湖地區壹定會成為壹片令人神往的“凈土”,成為旅遊榜上的壹個小景點。
我記得那壹天,當我們結束遊覽,乘船離開馬塔湖時,船上擠滿了其他客人。這個地方有七八十年代農村的感覺。幾年後會是這樣嗎?
在它足夠原始之前,我真的很想再去壹次馬踏湖,住上壹晚。
那裏最大的優點是很原始,缺點是有點臟,但也許臟是構成原始的關鍵要素。幹凈不壹定美,臟不代表失去了本來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