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歷史悠久,境內現已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12處,除采集到石器外,還有人類頭骨化石及相伴的牛、馬、羊等動物化石,足以證明早在60萬年前轄境內即有人類活動。從涇川縣太平鄉大嶺上出土的舊石器早期先民生活的遺址可以斷定距今30萬年以前,平涼境內就有人類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軒轅黃帝曾登臨今平涼市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
平涼屬於涇渭河冷溫帶亞濕潤區。在農業氣候區劃中,屬於隴東溫和半濕潤農業氣候區。根據氣象上通常把氣候平均溫度大於22定為夏季,小於10定為冬季,10至22以下為春、秋季的標準劃分。春、夏季106天,秋季為77天,冬季為182天。又根據物候反映和農事活動劃分四季,則把0以上至15以下定為春季,15以上定為夏季,15以下至0以上定為秋季,0以下定為冬季。四季按此標準劃分,春季為3、4、5月,夏季為6、7、8月,秋季為9、10、11月,冬季為12、1、2月。
炸果子
過年酒碟子裏的唯壹油炸物,不知怎麽就叫果子或果果,我不願用書上的學名生硬的全國統壹地更名,直呼其原名更覺涇川的小吃,如陸食壹樣,陸字我不知用哪個同音漢字好。過年的吃物。各種都重要,陸食看家境和來年吉利,果子是更高壹籌的,陸食不用油不用麥面,院裏有土蜂有玉米面就可,年景再孬每年能做到,果果就非得有好年成,是好家庭才能做得起,即使有能力,鄰家如果多半不做。但樂觀主義主宰著涇川人人生的所有日子,母親們千方百計爭取變通,搜東借西,充南假北,還是以種種力量促使炸果
核桃餃子
核桃餃子進入秋冬農閑時節以後,辛苦勞作了壹年的華亭鄉裏人便有時間品嘗特香無比的核桃餃子了。如今家有核桃的農戶,大年初壹的團圓飯便非核桃子莫屬。
其實,核桃餃子的制作方法較為簡便:將破皮取仁,用文火煨炒至淡黃飄香,吹去核桃上的細皮,再趁熱搟壓成泥狀加鹽,然後與煮熟過涼水後的紅、白蘿蔔、嫩白菜心或豆腐充分攪拌混合,同時佐以蔥姜末、熟清油、五香調料,這樣餡就做好了。然後可動手?I皮包餃煮食。核桃脂肪含量是大豆的3倍、花生的2倍,營養豐富,既有菜餃、又有肉餃質味,因此當餃子剛剛熟,便特香無比,食中有油,不膩不淡,清香爽人,回味悠長。百嚼不厭,生津提神,是常見的肉餃和菜餃的混合香
涇川罐罐蒸饃
罐罐蒸饃是甘肅省涇川地區漢族傳統小吃,面粉和後經反復揉搓,回餳做饃。皮薄層多,硬而有韌,涼食酥而不粘,後味香甜,耐於久貯。罐罐蒸饃酥軟可口,醇香味長,熱柔冷酥,具有長期存放不黴、不餿、不變味之特點。用開水浸泡,如棉蕾試展,白蓮初綻,其味不減,是旅途必備之佳品。罐罐蒸饃,壹個個皮兒透亮,雪白鮮嫩,最為人稱道。
歷史文化
相傳在清康熙年間,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即康熙)訪賢路過涇川,地方官將民間蒸制的罐罐蒸饃貢上,皇帝品嘗後大加贊賞,並定為貢品,歲歲朝貢,“罐罐蒸饃”之名始盛,時至今日風味不減當年。
火燒子
火燒子是涇川獨獨的特產,全國各縣當無二家,做法是:將上等麥面和好,每斤面加大油二兩,揪成劑子搟圓,擦上大油,再將面拉開卷起,卷起拉開,揉圓,放入蔥花、大油、調料包好壓扁,入鏊,約半小時即成,還有的包上糖餡,如法制作而成。
做法:走在涇川的大街小巷,忽聞蔥花極荃之味充滿時空,人們圍成壹圈,密密層層,這便是看打火燒子。臨街的鋪面門外,架子上支著大鏊,碗大的石炭火紅得發,案子上,大油成桶狀,蔥花壹篩子,調料壹字擺開,壹個火燒子擦壹把油,包兩把蔥花,沒有大蔥是萬萬做不成的。由於把最荃的油蔥花加倍入足,再配適中調料,那鏊上下有大火,油吱吱響著,鏊溫溫地煎著,壹反壹正,時間快,油浸入,荃味不失不串味,半小時不到,其色澤?S蔥蔥紅艷艷,其質脆生生的酥、柔、燒、香的妙物出鏊了。
酥盒子
酥合子是甘肅省平涼市崇信縣民間手工特色小吃。主要以本地產優質小麥粉、胡麻油為主要原料,佐以核桃仁、花生米、黑芝麻、白芝麻、葵花仁及青紅絲為內餡。外形色澤金黃,外酥裏嫩,香甜可口,營養價值高,具有益智、健腦、烏發等食療養生效果,是理想的休閑食品,也是走親訪友饋贈之佳品。
做法材料:優質小麥粉;原產純胡麻油;核桃仁;花生仁;黑芝麻;白芝麻;葵花仁;白糖。
制作方法:酥合子主要以本地產優質小麥粉、胡麻油為主要原料,佐以核桃仁、花生仁、黑芝麻、白芝麻、葵花仁及青紅絲為內餡,通過面粉與胡麻油的充分融合,手工揉捏成餡皮,按照內餡不同可分為“五仁”味(核桃仁、花生仁、黑芝麻、白芝麻、葵花仁)和香酥味兩種,通過溫油微炸將其中的香味慢慢透出來,金黃微脆,香酥誘人。
花花面
花花面是甘肅平涼特有的漢族面食小吃。尤以涇川縣最為有名。花花面主要由高粱面炮制而成,入口順滑,營養健康,廣受城鄉人民喜愛。主要原料是面粉。
歷史文化
工作組長年駐紮,中央省上外地搞調查的公務人員、征兵的、鍛煉的幹部、知青都是客人,天天幾乎都在,在?l家能夠到花花面,這壹天就是有口福了,那時人的消費欲就這麽高,不做辦不到的幻想。有客人,白面厚壹點,搟薄切窄,湯的幹的,擱上炒得特荃的炒湯菜,澆上熗得特鮮的酸辣湯,沒壹個人吃了認為此物不好吃,留下的壹律是珍貴的回憶,今生吃得最好的飯是***花面,就是今日吃了國宴之後也還駁不倒這壹階段的平民總識和平民經歷。
涼面
涼面,俗叫灰面,尤宜夏天涼吃,所以多叫涼面,做面時,用手臂?G甩拉扯,也叫丟面或扯面。吃時,將面抓到碗裏,澆拌上醋水、辣椒和蒜,涼吃。如遇寒冷季節,也可以將面在開水鍋裏冒熱,澆上大鹵或臊子、炒肉熱吃。
做法:十斤面粉的涼面,需生蓬灰水約四兩,食油半斤。將蓬灰搗碎,投入冷水中攪成濃灰水,用舌頭嘗時,有強烈的刺激感為宜。夏天用綠灰,冬天用黑灰。再將十斤面粉用淡水和成面索,分三、四次撬入四兩(約少半碗)生蓬灰水,反復揉揣,手下有松軟感時,揪出壹小塊面試扯,如隨手拉扯而細長不斷,說明面已和好,分揉成七、八個面劑子,等待扯細下鍋。拉扯面時,左手攥著面頭,右手腕套著面條股內,乘自然手法,壹松壹緊,緩伸雙臂,不斷拉扯,由壹折二、二折四,反復折扯?G甩六、七手次;每折扯壹次,必須挺起胸部,讓扯開的面條股在胸腹上輕輕地撣幾下,使面條繼續拖長,然後彎下腰來,讓面條股接近案板,在面白堆上來回滾動幾次,讓面白均勻地粘著在每根面條上,以防面條股間粘連靠條。把面條扯拉到壹定的細度,即揪斷面頭,將壹股扯好的面條,順手投入開水鍋裏,煮熟後撈出,在涼水中漂漬三次,控幹水後,灑施點熟食油,來回抖擻,使油均勻地塗於面條上,以防粘連或發皺。這樣把面劑子全部下完,盛在壹起。
從全國來看,平涼屬自然資源比較貧瘠的地區,但從省內及周邊地區範圍內看,煤炭、石油、石灰巖等有比較優勢。市內的華亭煤田是鄂爾多斯聚煤盆地中煤層最厚的地段,總面積150平方公裏,是甘肅省第壹大煤田,煤層平均厚度達28.7米,探明總儲量34.7億噸,且煤質優良,具有高活性、高發熱量、低灰、低硫、低熔點的特性,不僅是優質動力用煤,而且也是目前中國最好的氣化用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