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壹笑憂愁跑,二笑煩惱消,三笑心情好,四笑不變老,五笑興致高,六笑幸福繞,七笑快樂到,八笑收入好,九笑步步高,十全十美樂逍遙。
2、壹條短信息,祝福壹串串:端午節到了,祝快快樂樂,開開心心;健健康康,輕輕松松;團團圓圓,恩恩愛愛;和和美美,紅紅火火!
3、我用壹縷春風,兩滴夏雨,三片秋葉,四朵冬雪,做成五顏六色的禮盒;打著七彩八飄的絲帶,用九分真誠,十分熱情,裝進無數祝福送給妳。
4、壹句平淡如水的問候,很輕;壹聲平常如紙的祝福,很真;采壹片清香的粽葉,包壹顆香甜的粽子,裝入真情的信息裏,送給妳:祝端午節快樂!
5、桃兒紅,杏兒黃,五月初五是端陽,粽子香,包五糧,剝個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萬年長,祝您端午節快樂!
6、妳是多愁善感的烏鴉,妳是活蹦亂跳的青蛙,妳是潔白的地瓜,妳是我心中火紅的大蝦,我想祝福看我短信的傻瓜:永遠流著幸福的哈拉,祝端午節...
7、讓風吹走妳的憂郁,讓雨洗掉妳的煩惱,讓陽光帶給妳溫暖,讓月亮帶給妳溫馨,讓友情帶給妳快樂,讓我給妳無限的問候,祝端午節快樂!
8、緣-字有妳有我,愛-字有甜有苦,情-字有思有戀,想-字有牽有掛,妳-永遠是我好朋友!祝福我的朋友,端午節開心快樂!
9、輕輕的問候融入了我所有的心願,淡淡的祝福傾註了我無限的真誠,靜靜的壹則短信悄悄地填滿屏幕!永遠開開心心快快樂樂,祝端午節快樂!
10、人生無需驚天動地,快樂就好;友誼無需甜言蜜語,想著就好;金錢無需車載鬥量,夠用就好;朋友無需遍及天下,有妳就好,祝端午節快樂!
11、有壹種快樂漂漂灑灑,有壹種自在平平淡淡,有壹種幸福安安靜靜,有壹種擁有實實在在,有壹種友誼長長久久,有壹個妳,我天天祝福,祝端午節快樂!
12、雖然發出的只是是問候,接受到的只是是文字,打開的卻是牽掛,是快樂,讀出的是思念,是祝福,是關心。這些妳都感悟到了嗎?願妳端午節快樂!
13、五月五,是端陽,民俗節日不能忘;蕩起漿,推開浪,龍舟下水喜洋洋;艾草青,粽米香,快樂祝福冠群芳;戴香包,喝雄黃,驅邪防病保健康。
14、走過山山水水,腳下高高低低;經歷風風雨雨,還要尋尋覓覓;生活忙忙碌碌,獲得多多少少,失去點點滴滴,重要的是開開心心!祝端午節快樂!
15、讓風吹走妳的憂郁,讓雨洗掉妳的煩惱,讓陽光帶給妳溫暖,讓月亮帶給妳溫馨,讓友情帶給妳快樂,讓我給妳無限的問候,祝端午節快樂。
16、端午佳節不送禮,發條短信祝福妳。健康快樂常伴妳,好運不離妳,財神跟隨。
17、緣字有妳有我,愛-字有甜有苦,情-字有思有戀,想-字有牽有掛,妳-永遠是我好朋友!祝福我的朋友,端午節開心快樂!
18、微笑露壹點,腦筋活壹點,嘴巴甜壹點,說話輕壹點,脾氣小壹點,做事多壹點,行動快壹點,效率高壹點,端午節快樂壹點!
19、相逢是首悠揚的歌,相識是杯醇香的酒,相處是那南飛的雁,相知是根古老的藤,心靜時總會默默地祝福您,端午節快樂。
20、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壹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端陽處處祥。祝福親愛的朋友端午節快樂!
二、詩句
端 午
(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 渡 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節 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壹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沈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壹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萬水千山“粽”是情,
糖餡肉餡啥都行,
糯米粘著紅棗香,
粽葉包著朋友情,
雞蛋伴著艾葉煮,
平安健康永壹生。
三、全國各地的端午節習俗(圖)
南北風味粽
由於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
北京粽子
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北京粽子個頭較大,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場上供應的大多數是糯米粽。在農村中,仍然習慣吃大黃米粽。黏韌而清香,別具風味,北京粽子多以紅棗、豆沙做餡,少數也采用果脯為餡。
廣東粽子
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廣東粽子與北京粽子相反,個頭較小,外形別致,正面方形,後面隆起壹只尖角,狀如錐子。品種較多,除鮮肉粽、豆沙粽外,還有用鹹蛋黃做成的蛋黃粽,以及雞肉丁、鴨肉丁、叉燒肉、冬菇、綠豆等調配為餡的什錦粽,風味更佳。
四川粽子
四川人嗜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粽,因制作講究,工藝復雜,其口味當然獨特,故成為四川千古流傳的名點小吃之壹。其制法是先把糯米、紅豆浸泡5至6小時,將水倒出,放入椒粉、川鹽、味精和少許臘肉,用粽子葉包成約60克壹個的四角粽。煮熟後食之,香辣適口,風味獨特。
蘇州粽子
蘇州粽子是呈長而細的四角形,有鮮肉、棗泥、豆沙、豬油夾沙等品種,具有配料講究、制作精細等特色。如豬油夾沙粽子,選用上等紅小豆,煮熟後去皮濾沙,再加入成倍的砂糖和適量的油脂制成餡,裹紮時餡裏還夾有壹塊肥肉,煮熟後晶亮甜美,油潤清香。
嘉興粽子
浙江嘉興粽子歷史悠久聞名華夏,嘉興粽子為長方形,有鮮肉、豆沙、八寶、雞肉粽等品種。嘉興粽子當推“五芳齋”為最,素有“江南粽子大王”之稱。它的粽子從選料、制作到烹煮都有獨到之處。米要上等白糯米,肉從豬後腿精選,粽子煮熟後,肥肉的油滲入米內,入口鮮美,肥而不膩。許多海內外朋友皆因品嘗過嘉興粽子後,方知浙江嘉興的地名。
海南粽子
海南粽子與北方的粽子不同,它由芭蕉葉包成方錐形,重約半公斤左右,糯米中有鹹蛋黃、叉燒肉、臘肉、紅燒雞翅等,熱粽剝開,先有芭蕉和糯米的清香,後有肉、蛋的濃香。香濃淡兼有,味葷素俱備,令食者胃口大開。
山東粽子
在諸多品種的粽子裏,輩份最大,資格最老的,當首推山東黃米粽子。選用黃黏米包裹的粽子黏糯,夾以紅棗,制品風味獨特,食用時,可根據食客習慣,佐以白糖,增加甜味。
汨羅粽子
湖南汨羅傳說是粽子發源地,汩羅粽子歷來以品種多、制作精巧而著稱於世。國際龍舟節期間***推出傳統和新開發的粽子數十種,並采用外形精美的真空塑料包裝和罐頭包裝,無菌衛生,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
閩南粽子
廈門、泉州的燒肉粽、堿粽皆馳名海內外。燒肉粽精工巧作,糯米必選上乘,豬肉擇三層塊頭,先鹵得又香又爛,再加上香菇、蝦米、蓮子及鹵肉湯、白糖等,吃時蘸調蒜泥、芥辣、紅辣醬、蘿蔔酸等多樣佐料,香甜嫩滑,油潤不膩。閩南話“熱”與“燒”同含義,所謂“燒肉粽”,就是要趁熱而食的粽子,熱食則更有風味。
臺灣粽子
帶有濃厚的閩南風味,品種甚多,有白米粽、綠豆粽、叉燒粽、八寶粽、燒肉粽。燒肉粽最為流行,它的“內容”豐富多彩,包括有豬肉、幹貝、芋頭、蛤幹、鴨蛋等,成了終年可見的傳統小吃。新竹的“成家肉粽”、彰化的“肉粽”和臺南的“再發號肉粽”都很有名氣。八寶粽也是代表品種,它選料多樣,將豬腿肉、肥膘、栗子(或花生仁)、蘿蔔幹、魷魚分別切成丁,鍋燒熱,先下洋蔥末,再加上以上配料及酒、醬油、麻油炒勻,與糯米拌勻後,裹紮蒸熟,香味濃郁。著名歌星鄧麗君以壹首臺語“燒肉粽”的歌曲而大受歡迎,由此可見臺灣粽子在臺灣飲食文化的地位。
此外,著名的粽子還有貴州的“酸菜粽”、西安的“蜂蜜涼粽”、廈門的“燒肉粽”、蘇北的“鹹蛋粽”、上海的“鹹味粽”、雲南的“火腿粽”等各具特色。
四、活動
迎端午 “擡故事”[組圖]
兩位小演員正在表演
演員們正在表演
壹位老人正在給孩子整裝
演員們正在表演高蹺群英會
五、典故
故事傳說:1、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公無前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壹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壹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汪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2、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壹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4、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遊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壹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壹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壹。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六、關於端午節的格言
明插柳,端午插艾。 (北方)癩蛤蟆躲不過五月五。 (北京)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 。(西北)
午時水飲壹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山東)
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山西) 有錢難買五月五日旱 (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 (寶山)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江浙)端午(五)請菩薩,端六發烏賊 。(江浙)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壹望麥兒黃。(江蘇)
端午佳節,菖蒲插屋。 (江蘇)端午節賣菖蒲 。(溫州)
家有三千艾,?o中不用來 。(溫州)
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 (上海)
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 (浙江)
五月五,劃龍船,過端午。 (南京)
土俗清明供祀墓,詩家端午吊離騷。 (南京) 吃菜豆仔茄,吃了會嬲跳 。(湖北)最怕端午節水,不怕七月半鬼。 (江西)吃了端午?w,還有三更凍。(客家)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 (廣東潮汕)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廣東)五月節,小噠埠。 (廣東潮汕)初壹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劃龍舟。 (福建)未吃五月粽,破襖不敢放 。(福建)
未吃五月節粽,破裘毋甘放。 (福建)鄉下不識字,過節過初四。 (福建)未吃五日節粽,破裘不甘放。 (臺灣)
洗午時水,無肥亦?擔ㄆ?亮)。 (臺灣)
午時水洗目?h,明到若烏秋(大卷尾,鳥名) (臺灣)
午時水飲壹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臺灣)
吃茄吃到會搖,吃豆吃到老老老。 (臺灣)
回答者:月圓之夜的橙子 - 進士出身 八級 6-14 16:37
洗午時水,無肥亦?擔ㄆ?亮)。 (臺灣)
回答者:hgz527 - 試用期 壹級 6-14 16:43
端午節知識很多,妳可以到這個站看看,端午節的習俗,端午節的美食
七、端午節的歇後語
端午節賣月歷——過時了 癩蛤蟆躲端午——躲的過初壹,躲不過十五 端午節的黃魚——在盛市上 端午節後布谷叫——過時了過了端午節劃龍船——過時貨端午節吃餃子——與眾不同 端午節賣歷書 ----過時貨端午節劃龍舟 ---- 載歌載舞端午節後布谷叫 -----過時啦 比喻遲了端午節吃粽子 ----皆大歡喜 端午節吃餃子----與眾不同 端午節包粽子 -----有棱有角 端午節拜年 -----不是時候八、藏頭詩《端午快樂》 之壹: 端來壹盤大粽子,午陽高照普天慶。 快請剝葦啖黃米,樂向此中尋真趣。 之二: 端杯遞盞慶佳節,午月艾粽有奇香。 快將閑愁都拋卻,樂而談笑享天倫。
《端午節快樂》
端陽結彩又張燈,
午後雄黃飲壹盅。
節時龍舟競相渡,
快以菖蒲作門楹。
樂在今宵粽是情。
九、回文詩.端午祭先賢 蒼蒼天兮水渺渺,酒祭先賢憶遠遙 湘汨思古吟春暮,香留楚辭映風騷.回讀: 騷風映辭楚留香,暮春吟古思汨湘 遙遠憶賢先祭酒,渺渺水兮天蒼蒼.正讀其壹 青柏瘦影動雲峰, 峰曲水清月伴松。 松屹石橫竹側風, 風雨興龍浮雲重。 重巖疊嶺雲垂徑, 徑臥花紅霞裊盈。 盈菊芳庭瑞雪嶺, 嶺霞摩影疏林青。 倒讀其二 青林疏影摩霞嶺, 嶺雪瑞庭芳菊盈。 盈裊霞紅花臥徑, 徑垂雲嶺疊巖重。 重雲浮龍興雨風, 風側竹橫石屹松。 松伴月清水曲峰, 峰雲動影瘦柏青。 正讀其三 青柏瘦影,影動雲峰。 峰曲水清,清月伴松。 松屹石橫,橫竹側風。 風雨興龍,龍浮雲重。 重巖疊嶺,嶺雲垂徑。 徑臥花紅,紅霞裊盈。 盈菊芳庭,庭瑞雪嶺。 嶺霞摩影,影疏林青。 倒讀其四 青林疏影,影摩霞嶺。 嶺雪瑞庭,庭芳菊盈。 盈裊霞紅,紅花臥徑。 徑垂雲嶺,嶺疊巖重。 重雲浮龍,龍興雨風。 風側竹橫,橫石屹松。 松伴月清,清水曲峰。 峰雲動影,影瘦柏青。 正讀其五 青柏瘦,雲動影。峰曲水,伴月清。 松屹石,側竹橫。風雨興,雲浮龍。 重巖疊,垂雲嶺。徑臥花,裊霞紅。 盈菊芳,雪瑞庭。嶺霞摩,林疏影。 倒讀其六 青林疏,霞摩影。嶺雪瑞,菊芳庭。 盈裊霞,臥花紅。徑垂雲,巖疊嶺。 重雲浮,雨興龍。風側竹,屹石橫。 松伴月,曲水清。峰雲動,柏瘦影。 正讀其七 青柏瘦影動,雲峰曲水清。 月伴松屹石,石橫竹側風, 雨興龍浮雲,雲重巖疊嶺。 雲垂徑臥花,花紅霞裊盈。 菊芳庭瑞雪,雪嶺霞摩影。 疏林青柏瘦,瘦影動雲峰。 倒讀其八 青林疏影摩,霞嶺雪瑞庭。 芳菊盈裊霞,霞紅花臥徑。 垂雲嶺疊巖,巖重雲浮龍。 興雨風側竹,竹橫石屹松。 伴月清水曲,曲峰雲動影。 瘦柏青林疏,疏影摩霞嶺。 正讀其九 青柏瘦,影動雲。峰曲水清,月伴松屹石。 橫竹側風雨興龍,浮雲重巖,疊嶺雲垂徑。 倒讀其十 徑垂雲,嶺疊巖。重雲浮龍,興雨風側竹。 橫石屹松伴月清。水曲峰雲動,影瘦柏青。十、端午節端午節對聯1、千載招魂悲楚仕 萬人撫卷嘆離騷 2、去穢除邪,千戶門前懸虎艾 尊賢吊古,萬人江岸喝龍舟 3、汨羅沈沒壹流恨 湘楚長懷千古羞 4、難得鐘情 兩遭流放離騷賦 惟懷義膽 壹佐報國厄運橫 5、義報祖國 放逐難泯詩人誌 魂牽桑梓 情愛唯傾荊楚山 6、包粽子,舉國歡宴聚親友, 賽龍舟,把酒吟詩慰聖賢 7、我為他哭屈落水 他為我輩壯升天 8、不畏汨羅河水深 甘冒東海浪濤激 9、時逢端午思屈子 每見龍舟想汨羅 10、應懸虎艾賽龍舟吃粽子 莫賦閑詩撒怨氣嘆屈公 11、報國遭讒兩放逐,癡心不改九章出。 汨羅滾滾萬人淚,惟有離騷千古流。 12、念故人,萬戶千家包粽子 慶佳節,敲鑼打鼓賽龍舟 13、芳草美人屈子賦 冰心潔玉大夫詩 14、賽龍奪錦 鼓聲催發健兒奮; 端日弄波 漿拍浩湯舟隊威。 15、箬葉飄香,壹粽嘗來千古事; 龍舟逐水,百橈劃出四時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