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澳貝格格
夏天來了,對於23歲的楠楠來說意味著吃冰淇淋的時間到了,她每天至少吃壹根冰淇淋,甚至生理期也要吃上壹根。她的冰箱裏堆滿了各種口味的冰淇淋,可是她還是看到冰淇淋就想買。
同樣是夏天,3歲的小彤就沒有楠楠那麽幸福了,她經過冰淇淋店時,總是小心翼翼地問身旁的媽媽:“媽媽,我可以吃冰淇淋嗎?”而她每次得到的都是否定的回答。
次數多了,小彤也就不問了, 她媽媽以為孩子終於懂得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了,很是欣慰。其實小彤只是在心裏默默地發誓:等我長大了,等我有錢了,我壹定買好多好多冰淇淋,我左手壹個草莓口味,右手壹個芒果口味……
20年後,世界上可能又多了壹個沈迷在冰淇淋世界無法自拔的“楠楠”——畢竟求而不得,很容易讓孩子們意難平,壹旦自己能掙脫父母的束縛,自己又有能力了,就可能發生報復性的飲食。
如果我們對於孩子想吃冰淇淋的請求總是拒絕,而不給出合理的理由,最終容易發生“亞當與夏娃效應”。
上帝在東方造了壹個伊甸園裏,並給裏面配上了許多種活物。園中央有兩棵樹:生命樹與智慧樹。上帝造了亞當,讓他去園中,告訴他說,除生命樹和智慧樹上的果子外,其他果子他都能吃。如大家所知,最後亞當與夏娃還是吃了智慧樹上的禁果。
蘇聯心理學家普拉圖諾夫寫過壹本《趣味心理學》,在書的前言中他特意提示讀者請勿先閱讀第八章第五節,然而大多數讀者卻采取了與作者告誡相反的態度——首先翻閱第八章第五節。
因為面對“被禁”的事物,人們首先會產生好奇:這種事物為什麽會“被禁”?它是否真的會對我們產生危害?如果這種好奇得不到解決(發布禁令者對禁止原因的解釋通常是模糊的,不足以令人信服),人們就會傾向於逆反,也就是親自嘗壹嘗“禁果”。
即使是沒有吃過冰淇淋的孩子,在看到令人垂涎欲滴的冰淇淋圖片後,也會本能地覺得這個東西很好吃,但是父母卻告訴孩子吃了這個東西會生病。孩子是無法將 美食 跟生病聯系到壹起的,因此孩子對父母的話將信將疑,無法完全信服。
有句諺語叫:“禁果比較甜。”父母越是不讓孩子吃冰淇淋,尤其冰淇淋看起來是那麽的美味誘人,孩子們越是心心念念想吃。
首先,毫無條件地同意
我們先尊重孩子對美味事物向往的心情,告訴孩子當他想吃冰淇淋或其他零食的時候,請告訴我們,我們會陪他購買合適的零食。
然後,跟孩子壹起研究零食成分表
我們可以拿著冰淇淋或零食包裝袋給孩子讀成分表,告訴孩子零食可能存在的問題,以及裏面添加了哪些不良的添加劑,還有如果我們經常食用會對身體產生哪些不良的影響。
別以為孩子不懂或不感興趣,如果我們真的壹本正經給他們讀成分表,他們會很認真地研究,好奇程度絕不亞於對恐龍。
讓孩子了解了冰淇淋和零食的構成,也就消除了他們對冰淇淋和零食的好奇心,孩子失去了他們的興趣和控制欲,就沒有那麽大的欲望去擁有了。
再,鼓勵孩子吃好點
讓孩子知道外表看起來壹樣的冰淇淋和零食,街邊攤的三無產品用的材料和正規廠商用的材料是不壹樣的。
告訴孩子,零食是可以吃的,但是我們要去正規的商場挑選壹些有質量保障的零食, 寧願少吃點,也要吃好點。
最後,跟孩子約定數量
堵不如疏, 當我們把零食的神秘透明化,把感受透明化,孩子也就失去了好奇心和控制欲,這時,我們再跟孩子好好商量壹下每次吃零食的量,就很容易達成***識了。
比如,我跟孩子約定在很熱的夏天就可以吃冰淇淋,而且每天可以吃壹個兒童版冰淇淋;棒棒糖壹個星期可以吃3個;薯條壹個星期可以吃1小包……但是,生病的時候,是不能吃冰淇淋和棒棒糖等零食的,等病好了,還是可以吃的—— 先滿足孩子的要求,再提我們的要求,孩子乖乖接受的程度會讓我們驚訝的。
我每個月都會帶孩子去正規超市購買零食,不壹定要貴,但是品質壹定要好。
我讓她自己挑選10樣喜歡的零食,回家後讓她放到她的專屬零食櫃裏。這個櫃子的高度讓她自己隨時都可以拿得到零食,但是她每次都是在得到我的允許後再吃。
當初給她設專屬零食櫃的時候,我也擔心她會因為得到了放縱而壹口氣吃很多零食,結果卻是出乎我預料的,她不僅沒有敞開肚皮吃零食,還很有規劃的每天只吃壹小包零食。或許與我對她說過這是妳壹個月的零食有關系吧。沒想到這個舉動還讓孩子學會了提前規劃。
記得看過壹個新聞,說有個家庭每個月都有壹個零食日,就是說到了那壹天,家裏的零食隨便孩子們吃,父母不能阻止也不能說教。
結果也是蠻讓父母驚喜的——孩子們並沒有像父母想像的那樣把零食當飯吃,而是有選擇性地吃,該吃飯的時候還是會吃飯。
可見,壹味地壓制孩子的欲望,禁止孩子去嘗試,反而會讓孩子對零食充滿渴望,而如果我們理解孩子的需求,在能力範圍內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反而會學會克制。
還記得小時候大白兔的甜嗎?還記得小時候果丹皮的酸嗎?還記得小時候唐僧肉的辣嗎?還記得小時候糖水冰棍的爽嗎?
零食,是童年美好回憶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可是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 ,吃個冰淇淋、吃點零食怎麽就成為壹種奢望了呢?
雖然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為了防止孩子積食或者生病,但這種嚴禁孩子吃冰淇淋或零食的做法,好像有些過了。
有句話說得好:吃過百味的孩子不會只惦記糖果,見過世界的孩子也不會只計較眼前的壹只冰淇淋。
讓我們孩子的童年也充滿零食味道吧,那是幸福的味道,否則,長大後他們會用另外壹種方式找補,卻始終不是那個味了。
——END——